天天看點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劉瑞朝 攝影 白周峰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百花之王,國色天香,富貴典雅,唯有牡丹。牡丹,開于季春之際,盛于百花謝後,獨得世人恩寵,“花開時節動京城”。

在牡丹得名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内,是被喚做芍藥的。在唐代,牡丹又被稱作木芍藥。牡丹真正“走紅”,是在唐代,無論是種植面積、規模、品種、地位,均扶搖直上,從此奠定了百花之王的地位。

國色天香,花裡為尊,縱觀今古,傾國傾城。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由來】牡丹曾被稱為芍藥 原生于野外少人知

暮春時節,百花開盡,牡丹始盛開,花中之花,壓軸出場,自然豔壓群芳。

牡丹和大家所熟悉的很多花卉一樣,原生于野外,後人工種植,引入園亭,進入尋常百姓家。

唐代舒元輿《牡丹賦序》這樣說,“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者所知,花則何遇焉”。千裡馬未遇伯樂之前,便和凡馬一樣,而牡丹之是以後來富貴榮華,也是要感謝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貴人的。

牡丹因何得名?有說法稱,是因為古人根據牡丹可無性繁殖,開的花又是紅色的,是以才得名為牡丹。有很長一段時間,牡丹是依附于芍藥,被喚做芍藥的。

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通志二十略》記載,“牡丹曰鹿韭,曰鼠姑宿枝。其花甚麗,而種類亦多,諸花皆用其名,惟牡丹本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古亦無聞,至唐始著”。

明代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 牡丹》記載,“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一名百兩金,一名木芍藥,秦漢以前無考,自謝康樂始言‘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

不過,謝靈運(謝康樂)所著的《遊名山志》已散佚。謝靈運是否寫過這樣的句子,已不能找到直接證據。目前,多數有關牡丹的文章,都引用宋代著名類書《太平禦覽》中的表述,說謝靈運曾寫道“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

但是,在《太平禦覽 卷九百九十二 藥部九》(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找到牡丹條目,句子略有差異,“《遊名山志》曰:泉山多牡丹”。不過,也間接證明了牡丹名字由來的一種解釋。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牡丹條目

【發展】唐代牡丹漸“走紅” 宋代洛陽牡丹冠絕天下

牡丹又被叫做木芍藥,這一稱謂到清代還有文人使用。唐人稱牡丹為木芍藥,李濬《松窗雜錄》記載,“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記雲禁中為牡丹花”。

宋代舒嶽祥有詩句說“牡丹一名木芍藥,拒霜也号木芙蓉。好花名盡多重疊,不取枝同取貌同”)(《平臯木芙蓉千株爛然雲錦醉行其中如遊芙蓉城》),可做以證據。

牡丹真正走紅,是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牡丹,前史中無說處,唯《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成式檢隋朝《種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記說牡丹,則知隋朝花藥中所無也”(《卷十九 廣動植類之四 草篇》)。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段成式《酉陽雜俎》相關表述

上面提到的《二如亭群芳譜》牡丹條中記載,“唐開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長安。逮宋,惟洛陽之花為天下冠”。

至于牡丹是如何開拓它的影響力版圖,為當時的皇宮貴胄、文人士大夫所激賞的,洛陽牡丹又如何冠絕一時,甚至綿延千年而愈加多姿多彩的,這裡不再贅述。

《花史》中有一則關于晚唐一位土豪的牡丹花趣事。“唐末劉訓者,京師富人,京師春遊,以牡丹為勝賞,訓邀客賞花,乃系水牛累百于門,人指曰此劉家黑牡丹也”。

根據這則故事,可以知道當時的國都長安,賞牡丹已經成為春遊的主要内容。一位叫劉訓的富豪,家裡種了很多牡丹,為了顯擺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門口拴了一百多頭水牛,當時的人都稱他家的牡丹為劉家黑牡丹。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典故】國色天香與楊貴妃無關 典故源自唐文宗年間

有一句詩,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河南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中的名句。

清代錢濤說,“第一種,牡丹花,天生富貴,号花王,稱國色,花裡為尊。姚家黃,魏家紫,而今罕見,得君王,帶笑看,傾國傾城。醉楊妃,倚闌幹,沉香亭北,李青蓮,題妙句,三調清平”(《百花彈詞》),皆是從國色的高度評價牡丹。

那麼,何為國色?黃庭堅在《書幽芳亭記》中這樣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所謂國士無雙,國色傾城。牡丹作為百花之王,高貴典雅,和國色一詞融為了一體,國色天香也就成了牡丹的代名詞。這其中還有香豔的典故。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張岱《夜航船 卷十六 花卉》的國色天香條,就講的這一故事。故事最早出現在唐李濬的《松窗雜錄》中。

“大和、開成中,有程修己者,以善畫得進谒……會春暮内殿賞牡丹花,上頗好詩,因問修己曰‘今京邑傳唱牡丹花詩,誰為首出?’修己對曰:‘臣嘗聞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上聞之,嗟賞移時。楊妃方恃恩寵,上笑謂賢妃曰:‘妝鏡台前宜飲以一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見矣。’”

大和、開成是唐文宗的年号。當時暮春皇宮賞牡丹也已經成為習俗,唐文公問程修己傳唱最好的牡丹詩是哪一句。聽到李正封的詩後,他對着面前的楊妃說,如果你在鏡子前喝一杯酒,鏡子裡的你就和李正封詩裡的牡丹一樣。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轶事】擔心夜來風雨吹盡枝頭花 白居易晚上把火看牡丹

歐陽修有句,“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别”,可見牡丹花在他心中之地位。看完了一城牡丹花,春天才不會有遺憾,才會坦然地和春天分别。

這首《玉樓春》的上阙寫道,“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詩人多癡,賞花惜花的詩人更癡。蘇東坡愛海棠花,在晚上也要點着蠟燭,去花叢中觀賞,生怕看海棠的時間短(“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白居易不僅寫了很多薔薇詩,也寫了不少牡丹詩。“惆怅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惜牡丹花二首 其一》),也是怕“夜來風雨”吹盡枝頭殘花,是以連夜點着蠟燭去看。白居易和蘇轼,兩者的行為,相隔數百年,卻驚人相似。

文化博覽|牡丹曾被叫芍藥,唐代漸漸成“頂流”

同為河南詩人的劉禹錫,寫了兩首《賞牡丹》,第一首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為後人廣泛傳唱。第二首不那麼出名,“有此傾城好顔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則寫出了牡丹開花的節令,要在暮春時節,繁華落盡之時,牡丹一出,他花皆失色。

不同于白居易的“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他的好友元稹,則是花謝後惜花。“竊見胡三問牡丹,為言依舊滿西欄。花時何處偏相憶,寥落衰紅雨後看。”(《酬胡三憑人問牡丹》)一場風雨後,牡丹花落地,衰落凄清,這種時候再看牡丹,更是心潮起伏,難以平靜了。

眼見着春要歸去,初夏将至,再爛漫的牡丹也要衰謝。何不趁其沒有全落之際,再遊賞一番呢。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王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