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被遣送回國時,當地女性卻堅決反對

作者:史鏡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場深重災難,許多國家在這場災難中都受到了極大的創傷。這場世界大戰是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争奪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所進行的一場非正義的戰争,這場戰争改變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益格局。由于各列強忙于戰場厮殺,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得到了喘息機會的中國從中擷取經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發展。

但是中國并未能獨善其身。随着戰況的不斷發展,參戰各國都因為戰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人力資源十分緊張。為了彌補勞動力缺口,各主要參戰國的青壯年都開始投入到前線中,可即便如此,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依舊難以解決。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被遣送回國時,當地女性卻堅決反對

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便萌生了從中國招募勞工的想法。衆所周知,中國是人口大國,而且中國人民性格堅韌、工作勤奮,是以便成為了法國的目标。很快,法國便向北洋政府提出了要從中國招收勞工的要求,他們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勞工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一方的作戰。于是,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在中國悄悄拉開序幕。

當時懦弱、混亂的中國北洋政府經過反複權衡,最終答應了法國的請求,一方面是出于對協約國的支援,另一方面是為了确立參戰國地位,以便在戰後能以戰勝國的資格獲得某些利益。

當時為了調集足夠多的勞工趕赴歐洲,北洋政府還給出了十分優厚的待遇。雖然知道遠赴戰場的危險,但那時的中國正處在被帝國瓜分的動蕩時期,百姓生活十分艱苦,為了維持家庭生活,這些勞工隻能聽信政府的話,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開始他們悲慘艱辛的勞工經曆。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被遣送回國時,當地女性卻堅決反對

其實,在中國勞工去往歐洲之前,北洋政府曾與法國簽訂了一份招募合約,合約明文規定法國必須給中國勞工與法國勞工同等的待遇,但法國并沒有兌現合約。

1917年1月18日,第一批應招華工在親人的送行下,從威海港登上了這條生死未蔔的冒險路,首開華工赴歐服役的參戰先河。運輸途中,這些華工們被關在封閉的船艙内,環境極其惡劣,是以不少華工都得了航海病。在得病後,這些華工會被殘忍抛棄,被扔進茫茫的大海中。

一路舟車勞頓後,這些華工終于到達了法國,随後便被配置設定至歐洲各地服役做工。等他們到了歐洲之後,才發現一切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惡劣的環境讓他們飽受痛苦,與此同時,歐洲人也對這些華工充滿了傲慢與歧視,甚至對他們進行了殘忍的毆打。

雖然生存環境惡劣,但為了活下去,這些華工隻能選擇妥協。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後方,中國勞工總是幹着最累最苦最髒的活,比如築路架橋、清掃地雷等等。在歐洲戰場上,不少歐洲人都被中國勞工們的超強的适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折服。

漸漸地,法國人便改變了對中國勞工的态度,不少法國女性甚至還愛上了這些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中國勞工,而獨在異鄉打拼的中國勞工也對美麗的法國女性心生愛慕。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被遣送回國時,當地女性卻堅決反對

在一戰結束後,中國勞工理應被遣送回中國,可法國女性對此卻表示了強烈的反對。為了把心愛之人留下,法國女性還聯合起來請求政府給予這些中國勞工一個正式自由的身份,讓他們可以留在法國生活。

雖然有所猶豫,但法國政府最終還是同意了這些法國婦女們的請願。畢竟在戰争中,法國損失了不少精壯的人口,考慮到需要恢複經濟,法國便同意中國勞工留在法國,但前提是,選擇留在法國後,中國勞工永遠不能回國。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被遣送回國時,當地女性卻堅決反對

中國勞工對此也感到非常高興,在勞動期間,他們逐漸适應了這片土地,并且大多數中國勞工都與法國女性組建了家庭,對于他們而言,留在法國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國勞工要求回國,最終他們在法國的安排下,回到了祖國。

結語

這些趕赴歐洲勞作的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那段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他們吃苦耐勞、勇敢堅強,最終赢得了那個國家對他們的尊重,作為後人我們不應忘記這段悲苦、艱辛的曆史,讓我們向他們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