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明代著名造園大師計成在《園治》裡将中國古代園林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緻,令人歎為觀止。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人居住美學思想的物化,山石、花木、水池等自然景觀構成了景觀的主要内容。雖然随着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園林設計樣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看到古典園林的文化元素和設計思想。

近年來,國潮國風文化盛行,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處世哲學、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也被運用到建築布局、形制、園林打造等住居設計思路上。中國園林文化脫胎于中國人獨有的山水觀和哲學,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藝術語言。

2022年8月,首屆【新國潮大會】将舉辦,将集結頂級專家學者、國潮品牌主理人、主流媒體人共同探讨國潮品牌增長力,助力中國經濟雙循環。由界面樓市頻道與《城市 環境 設計》(UED)雜志聯合策劃的界面城市觀察專欄,獨家對話許浩教授,共同探讨中國古典園林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許浩,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博導,南京林業大學園林圖像史學研究中心主任、風景園林曆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以下為對話實錄:

界面樓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居住模式是不分園林、建築的,而是多講究“景”“居”的有機結合,您長期從事園林、園林史研究,能否簡單用幾句話介紹一下中國古典住居文化的特點或者說精神核心?

許浩:由于常年從事風景園林領域的科研和實踐工作,對于中國古典住居文化有比較深刻的感受。中國傳統住居文化是實用功能和精神升華的結合,也是秩序和理想的反映。首先,住居要滿足人們居住的功能,提供人們庇護的場所;在滿足居住功能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會客、讀書、交流、收藏、園遊等衍生功能。是以說中國古典住居文化的精神核心,應該是在人工化的居住環境中,對自然主義和生活理想的追求,以達到人們精神的圓滿性。

界面樓市:中國園林所追求的“美”,是什麼樣子的?

許浩:中國園林所追求的“美”,首先,是一種自然風景的美,比如在秦代,最早的皇家園林“上林苑”,就是這種自然型的園林,宮殿則散落其中;到漢代的皇家園林“建章宮”,就有了池塘、假山等自然元素;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江南古典園林,它們的水系非常發達。這些都是中國園林的一些最根本的要素,都是一種自然性的要素。

這種自然的系統,我覺得它一方面有純天然的特性;另一方面,它的風格各異,有婉約、有粗犷等。這些不同的風格,經過人為的組織,納入到住居系統中,非常适合在有限的空間中濃縮各種自然的風景,能更加适宜我們的生活場景,也能夠與居住需求更好的比對。最終形成一種人和自然共生共存的系統。我想園林的美就在于自然跟人的這種融合。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界面樓市:目前,大衆在園林觀念、建築觀念、住宅觀念上是否有誤解?有哪些誤解?

許浩:目前,我覺得在園林營造、建築居住等觀念方面,還是存在一定誤區的。比如把園林等同于綠化,了解為單純的種樹種草,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這就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我們講綠化是生态建設的一種主要手段,但是園林造景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同時,這個誤區也造成了另外一種誤解,比如在平時的營造活動中,我們都是比較重視建築,不太能夠重視園林環境的營造。

界面樓市:西方國家如何看待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有怎樣的影響?

許浩:大概是在17世紀,在歐洲就已經開始形成并流傳關于中國園林一些概念。主要源于當時的歐洲傳教士和使團,他們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以信件或報告的形式發回了歐洲,并在歐洲出版,造成了當時的傳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荷蘭的紐霍夫,他的使團到了大陸的廣州、南京、北京,把沿途一些著名的園林風景都繪制了下來,而這些遊記畫作都傳回了當時的歐洲并廣泛流傳。

到了18世紀中葉,有一個很著名的人物叫錢伯斯,他非常深入地介紹了中國的園林,還寫了一本書叫《東方造園論》,迎合了當時歐洲社會對于東方文化的一種獵奇心理和社會風潮。

但是古典園林的研究,它是需要相應的語言和文化基礎的,是以西方學術共同體在這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是以研究上還是不夠深入的。

界面樓市:園林、造景、詩意的栖居,在古代隻是士紳及士紳以上階層人群的專利嗎?

許浩:我認為确實是這樣,因為園林在古代社會并不是公共性的,它有自己的局限性,是由當時社會身份所帶來的限制。古代園林的實用性和欣賞性,有着自己的特定圈層,因為它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去支撐這種體驗和審美。

界面樓市:随着現代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從“有的住”向“住得好”轉化,其中,園林造景作為不可或缺的因素,已經從高端化走向大衆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那麼請問,從古溯今,園林景觀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者怎樣的角色?又有着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浩:通過各種各樣的古代文獻和圖像,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園林景觀一方面是滿足了人們對自然和精神的追求,是人們的一種欣賞對象;同時,它也是一種社交的場所,一種文化傳播的場域,也是文人思考讀書的空間。

而在現代社會,園林景觀具有了更多的公共性和廣泛的運用性。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工作壓力非常大,園林除了滿足社會大衆的觀賞需求,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慰藉的場所,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平台。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界面樓市:要打造園林、造景,以及能夠做到“詩意的栖居”的項目,對于項目的業主(開發者)而言,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許浩:“詩意的栖居”,在我的了解中,應當是要做出有文化意蘊和内涵的景觀。對于項目的業主而言,我覺得首先需要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曆史文化的熱情,在滿足居住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來達到追求更高層次精神享受的目的。

界面樓市:在現代的住宅項目的園林、景觀設計中,有很多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和建築的要素,比如禮序、規制等,您覺得在古典園林和現代生活的融合上,有哪些方面應該被讨論和關注?

許浩:人們對于古典園林的認知程度、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文化認同感,是應當被重點關注和讨論的。

當今社會有一些很好的條件,例如博物館面向公衆免費開放,還有各種獲得知識儲備的資訊管道都非常發達,這些對于大衆而言是很友善的途徑,能夠提升文化知識修養,使他們能夠更多地去關注中國的園林文化。

對于學人而言,一方面是研究工作要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要關注園林文化知識的普及,要能夠傳播園林中的生活理念,讓園林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應當做好面向大衆的這種普及工作。

對于職業設計師而言,就是要在他的設計中,主動去融入中國的文化理念,這就要求他們要具備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激情。

界面樓市:近些年來,國潮興起,其背後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肯定,在居住功能上表現為中式設計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建築表現和園林展示上來,也被稱為“新中式”,請問在您的了解中,新中式風格是什麼?有标準嗎?

許浩:新中式出現在中國居住環境設計領域其實也有一段時間了,确實非常流行。我們現在看到的新中式,在我的了解中,它是采用現代景觀材料,結合中式元素來設計的居住和園林空間。

目前來看,它并沒有統一的标準,我認為也不一定非要定一個統一的标準,其實隻要能夠展現中國優秀傳統園林意境的,都可以算是一種新中式風格。是以我認為新中式它是傳統文化在當代住居設計中的一種應用和結合,它豐富了我們的住居景觀類型,是值得肯定的(風格)。

對話許浩: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追求“自然主義”的理想生活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界面樓市:園林景觀是現代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現代住宅地産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園林景觀的好壞,是否會給居住生活或者投資帶來增值效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許浩: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從很多實踐結果可以看出,它的增值效應還是很明顯的。

首先,園林景觀可以提升居住的環境品質;其次,它可以延伸建築的功能,某些功能在建築内部不好解決,但可以在園林空間裡面得到解決。最後,它使人有歸屬感,具有人文精神的景觀,可以讓人們找到一種文化歸屬感。這樣就能提升整個住宅産品的吸引力。是以說,園林景觀肯定會給生活和投資帶來很多的增值效應。

界面樓市:我們這個欄目,有一個想嘗試探索的主題:“當代中國人理想中的房子”。您覺得當代中國人理想中的房子應該具有哪些要素或者标準?

許浩:我個人認為,房子應當了解為居住的空間,而不是單一指建築。那麼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空間就是居住空間,是以理想中的房子除了居住的實用性功能,還應當能夠給我們帶來文化滋養和精神享受。

我們中國人理想中的房子,應當不僅僅是一座房子,而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這樣一座家園中,園林的美學應當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