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這個時代的女性從不拘泥于社會所賦予的角色,而是用每一次登場的驚豔讓我們看到她們的自在和自如。

為愛不顧一切的女作家餘秀華,是田樸珺眼中的那顆星。46歲的餘秀華,愛上90後的養蜂小夥子,愛情至上,義無反顧。

“像餘秀華這樣,能勇敢地去談一段姐弟戀,我覺得挺好。”田樸珺敬佩她的勇氣,“安藤忠雄曾說過一句話‘人生永遠要像一個青蘋果,永遠要有想做某件事的理想。這種目标的追求,無論你多大年紀,都不會放棄,哪怕你100歲也要有一場 100 歲的青春’。”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田 樸 珺

制片人 / 演員 / 承禮創始人 /

業餘室内設計愛好者 /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獨立理事

獨立,是我們在田樸珺身上讀到的一個詞。30多年的人生裡,她書寫了一部女性的逆襲傳奇,很好地诠釋了“獨立是态度,而不是身份”。

繼《習慣就好》、《那些錢解決不了的事》後,近日,田樸珺帶來新書《對自己狠一點》,在這本書中,詳細記錄了她關于情緒内在管理、時間管控、高價值社交、儀态、精緻護膚、健康飲食等各方面的身體力行,每一個部分,都是她對自己“狠”的點點滴滴和頗有成效的實踐方法。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新書《對自己狠一點》

人的一生隻有兩萬五千天,而真正可以掌握的,隻有五千天,我們如何利用好這五千天?在人際關系複雜的今天,怎樣可以找到真正高價值的社交?沒有人可以不勞而獲地輕易獲得美麗,怎樣從護膚和穿搭上,獲得令人感到舒适的外在?如何做到“吃得少不如吃得巧?以上問題,田樸珺在新書中一一做出了真實的回答。

“人是從不同次元層面對自我進行管理的,這本書可以從各個生活細節帶給大家一些指導。”田樸珺把這本書視為“自我成長秘籍”,從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身處的環境,感同身受去體會他人的心情;她希望每個翻看這本書的讀者,都能以此為警醒,給自己多一些鞭策。

1 狠,從自律開始

她的第一本書,以留學紐約的經曆為創作背景的《習慣就好》于2014年推出,此後的8年的時間裡,田樸珺經曆了成長,重塑了新的人生觀。“如果紐約是我的開始,讓我睜大雙眼去看清、去了解這個世界,那麼,第二本書《那些錢解決不了的事》則是寫給初入職場和社會的新人,告誡他們如何與社會不同圈層的人融合。”田樸珺分享道。

當我們提及創作新書《對自己狠一點》的些許感悟時,她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本書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反哺,是這三本作品中,對自己最有要求的一本書,無論是寫書的過程,抑或是書中特别定制的内容,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創作的樂趣。”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這些年,田樸珺旅居他國,見到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在她看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某一方面極為自律、對自己夠狠”,是以,她希望将自己這幾年的成長經曆分享給大家。

怎樣的“狠”才是她眼中“狠”?關于“狠的尺度”,田樸珺自有思辨。在她看來,所謂的“狠”,是以自律為前提,不斷給自己設定高要求的目标。”

田樸珺透露自己對于“自律”的了解,完全源自外婆從小教導的“一二三等理論”,即“一等人不教就會,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棍教”。為了不被棍棒敲打,她便事事上心,努力去做那個“不教就會的人”。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凡事自律,或許枯燥,或許痛苦,亦或無趣,但我們卻因它而變得更好,于是,你才會選擇堅持。那些驅使你做自己不那麼想做、但值得去做的事,才是真正的‘自律’而為。”田樸珺解釋道。

無論是内心的修煉,還是健康外表的維持,都需要嚴格的自律。自律雖然并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它一定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新書中有一張照片,畫面是田樸珺練習“一字馬”訓練過程,時間記錄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她挑戰并實作了成年人下岔的高難度動作。“舞蹈這件事,我沒有練就一身童子功,當我決定去接受下岔的挑戰付諸行動時,我才發現,它的難度超乎我的想象。”田樸珺描述的過程中,足以讓我們體會到距離地面最後一公分的艱難。她天生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目标确定,就拼盡全力。

在工作之餘,田樸珺常常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習語言上。雖然學習語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她卻并沒有就此止步。雖然沒有在日本本土生活的語境,但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快地推進學習語言的程序,最近,田樸珺給自己報了一個日語班,為了能趕上7月的日語聯考,她把别人需要學習8個月的時間硬是縮短到3個月,“給自己一點壓力,永遠要保持一顆自我提升的心。生活不會虧待認真生活的人,你今天的日積月累,就是來日他人的望成莫及。”

2 找到「微坐标」

前段時間,田樸珺開了一檔視訊訪談節目《共同說》,其中有一集,她把丈夫王石邀請到節目中,兩人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深入懇談。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田樸珺的訪談節目《共同說》

作為主持人的她,抛出了“何為獨立女性”的熱議話題,身為成功企業家的王石認為,獨立女性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人格獨立,但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有不依賴其他人的獨立經濟能力,這對于建構一個獨立人格作為前提條件至關重要。随後,田樸珺話鋒一轉,反問道:“你覺得我是不是獨立女性?”王石的回答斬釘截鐵:“當然是!”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而在田樸珺眼中,王石是家人,亦是人生導師,“他是一個閃閃發光、有着大格局的人,他所擁有的是一種‘以他人為上’的格局觀,對我影響非常大。”她從不否認她的“獨立”是脫離王石的獨立,因為她曾說:“人天生就有社會屬性、家庭屬性,沒有人是絕對獨立的。而且夫妻之間的感謝也沒有必要在公衆場合說,他自己心裡知道就好。”

30歲之前,田樸珺的人生已經精彩紛呈,做過演員,當過制片人、專欄作家、演說家、設計愛好者……她享受着穿梭于不同身份的樂趣。

一個普通的女孩,一路從上海到北京曆經各種折騰,但她并不覺得苦,反倒認為自己是個“幸運兒”。這麼多年來,田樸珺心裡一直銘記着外婆對她說過的那句話:“年輕的時候吃苦不算苦,到老了吃苦,那才是真苦。”她把自己成長道路上所經曆的苦,都視作未來的“福”。

此前,田樸珺曾受邀做客明星訪談類節目《大明星說小事》時,她鼓勵女性去找到在社會中的“微坐标”,找到自我價值,并且努力實作它,“無論你在什麼階段的女性,無論你在人生到底是一個高峰期,還是一個瓶頸期,請不要放棄對自己的追求;無論是它多大或者它多小,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這個社會上,能有我自己哪怕一個微小的坐标,它也是我存在的價值。慢慢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一定會給你一個很好的回報。”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大女主劇本成為這幾年大熱電視劇的熱門類型,大女主劇都有一個特别大的特點,那就是制造爽感。所謂“爽感”,就是大家越來越傾向于直接、快速地獲得問題被解決的快感,在這種不斷通關、所向無敵的過程中,享受過瘾、愉悅的觀賞體驗。

但這種銀幕上的戲碼,到了現實中,往往沒有那麼坦蕩。即使如今的田樸珺人生劇本已經鎖定“大女主”無疑,但她一路走來也曆經坎坷。正如她說的“幸福從來不是免費的,它需要在經曆中獲得。”

21歲時,田樸珺踏入演藝圈,在香港娛樂圈,她曾跟着王晶拍電影,與梁朝偉、張家輝、陳小春合作過,也拿到過一些不錯的角色。但田樸珺并不希望被挑選、被掌控,她笃信:自己才是命運的掌舵者。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于是,兩年後,她離開了演藝圈,一頭紮進了地産業,這一做便是5年。最初,地産圈于她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地,是以,她必須比别人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她曾為了将一份合同親手交到客戶手裡,在室外四十度的高溫裡,站了足足兩個多小時,起了滿臉的疹子;酒精過敏的她,曾為了不在酒桌上掃興,以一大杯醋代酒,禮貌地回敬生意夥伴……在并不短暫的光陰裡,她悟到一個深刻的道理:對工作負責,亦是對自己負責。

如今,當她再度憶起做演員的那段經曆,依舊充滿了些許憧憬。“當演員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身體去表達你的情緒、你的狀态、你的表情。如果未來有機會,我不排斥去參演一些立足職場女性的都市時尚劇,在這方面,我充滿信心。”

從前到現在,如果要從自己身上找變化,田樸珺想了想答道:“話變少了,因為,有一些話可說,亦可不說。”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一直以來,田樸珺的身上都充滿了“争議性”,有時候社交平台上難免會有一些關于她的、不符合事實的報道或言辭。對此,田樸珺從不理會,面對不實的言論,她幹脆選擇“不解釋”,因為任何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whatever?你可以發表你自己的任何觀點,你喜歡我,謝謝。你不喜歡我和我又怎樣?”或許是自小成長在“中國式家庭”,在父母的長期“強壓式”教育的模式下,她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心髒,她不會因為别人的“罵聲”而陷入自我否定,“我是一個‘你越罵,我越強’的人,這可能就是一種天生的倔強吧。”

每個人的心中,對“新時代女性”都有自己的了解,田樸珺心中那個她,一定是快樂的源泉,對自我有要求,能清楚地領悟到“何為所得,何時該棄”。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有不同的追求,也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一些女孩不同,田樸珺并不畏懼年齡的增長,相較之下,她更懼怕自己沒有成長,“每一天成長所帶來的收獲感,遠遠大于我對年齡的焦慮和恐懼。”在這個成長周期裡,無論是職場還是情感,她慢慢把對别人的要求轉換成改變自己,成為自我成長的助推力。

正如她在新書的前言中寫的:“有一類觀點是女性到30歲,甚至在28歲後就開始進入打折階段;到了50歲,恨不得就得三折出售,甚至一折甩賣了,我覺得這類觀點是片面的。作為一個30多歲的女性,我敢拍胸脯說,我比18歲的時候快樂都多,因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變多了,也自信很多。”

人生,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怎樣的“驚喜”。但未知的劇本,或許才更引人入勝。■

福布斯中國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精彩資訊永不錯過

對話 | 田樸珺:對自己狠一點,是我變好的籌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