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無論從何種層面的意義來看,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能夠成功舉辦,都實屬不易。
每次都會去到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李振華,帶着更加興奮的心情參加了本屆雙年展。在他看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整體處于一種動态的關系之下。無論是疫情與戰争的雙重威脅,還是從俄羅斯、烏克蘭的雙雙退出,到重新參展。都表明了如今世界所處的動蕩不安的狀态。”
正是在這種動蕩不安之中,由張子康擔任策展人,孫冬冬擔任助理策展人的中國館“元境”主題展,用中國文化的方式回應了今天的時代——這是一種來自于遙遠文明的,對于世界更加開放包容接納的姿态,從中流淌出的是一種緩緩的“古意”。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生态與技術交融下的中國傳統意境
一直以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都以其獨特的審美和展覽呈現的方式帶給觀衆獨特的體驗。今年,在軍械庫及花園展區呈現的中國館主題展“元境”,展現了更多中國文化的傳統意境,以及生态與技術的交融。
“雖然此次展覽整個空間搭建看起來非常簡潔,但背後我們做了非常複雜的工作。預展兩日以來,現場拍照的人非常多,能夠感受到展覽對觀衆的吸引力。”此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助理策展人孫冬冬向雅昌藝術網及藝術頭條分享到他的現場感受。
今年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王郁洋也談到了他收到的回報:“此次展覽在視覺層面做的更充分,更具有藝術性。”
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展出于綠地花園展區 圖檔拍攝:王靖雲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孫冬冬表示,受疫情影響,中國館在布展方面比原計劃增加了許多的困難。比如王郁洋的戶外作品《雪人》,其鋼架結構的材料原計劃是在國内制作再運至意大利,但最終隻能在意大利制作鋼架,也是以帶來了許多制作上的麻煩,但這件作品成為了今年中國館的亮點作品之一。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無論如何,今年的雙年展中國館現場,完整地展現了張子康及孫冬冬在展覽策劃時的設想:不僅展示出中國的傳統意境,更是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程序與今天時代的關系。
張子康對雅昌藝術網及藝術頭條說到:“中國館在策劃主題上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當今世界的變化當中,中國有自己的發展,尤其是藝術發展有自身的特性,比如中國這幾年一直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我們講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從徐悲鴻開始,‘現代性’的提法跟國際現代主義完全是兩回事,有自身的體系,因為中國有自身的文化語境,要站在中國文化角度去考慮問題。”
對此,孫冬冬有着相同的觀點。他表示:“在策劃展覽時,我與張子康老師共同覺得可能有一個不一樣的一條叙事線路,這條叙事線路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開端其實是和中國現代化程序相關的。中國現代化程序的出發點是與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的曆史狀态有關,其實每一位投身現代美術的知識分子或藝術家,都有一種希望這個國家從貧弱走向富強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動能。這是中國現代化程序的特殊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那麼關注于現代化技術的原因。尤其是在當下的時代張力下,對現代科技的關注會顯得更加明顯,更加突出。是以基于中國的現代性經驗和當下的時代張力,我們就覺得可能應該更傾向于展示一些能反映中國當代科技和藝術之間跨界的作品。”
徐累《興會》(‘Correspondances’)展覽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四位/組參展藝術家的藝術實踐 科技與藝術營造出的詩意現場
在“元境”的主題之下,此次中國館的四位/組參展藝術家,基于各自的藝術實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創作了科技與藝術的跨界作品。
在選擇此次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時,策展人希望從“近兩年來最能代表中國藝術”的角度出發,選出了此次參展的四位/組藝術家。從90年代的藝術家到60年代藝術家,跨度非常大,對于當下,他們有不同的想象和自己獨特的了解。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一個凸顯。
中國館參展藝術家:徐累
徐累是此次參展藝術家中最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底色的,他的創作可以看做是對接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原點性叙事。其作品《興會》(‘Correspondances’)由一件互動裝置及三幅繪畫組成。展覽現場極具辨識度,與古代文人氣質,一脈相承,又與當下最新的科技緊密結合。其中既有來自文藝複興的圖像,也有來自波斯、日本、中國傳統繪畫的元素。是不同文明的結晶。通過互動沉浸式的觀展,帶領觀衆走進中國的美學世界。
徐累《興會》(‘Correspondances’)展覽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但這件作品并非簡單地呈現中國的“古意”,徐累對雅昌藝術網及藝術頭條談到:“在人類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是有很多共性的,我盡量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我的作品綜合了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藝術元素,這些元素在今天的全球語境中是共通的。雖然今天的世界充滿了戰争、瘟疫、迷信、互相的猜忌,但回到文化語境中,我們依然能夠發現許多共通之處。”
張子康認為 ,徐累的作品在今天世界格局下,帶給我們許多啟示:讓我們看到今天世界需要融合,找到人類共同發展的路徑,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中國館參展藝術家:王郁洋
《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及劉佳玉作品《虛極靜笃》展出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70後藝術家代表王郁洋在其藝術創作中,很早就開始從事科技和藝術之間的跨界的實踐。此次帶來的兩件裝置作品:位于場館内的《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以及戶外的《雪人》,更多的是呈現他對于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思考。并借此展開究竟“什麼是人類藝術?”的讨論。
中國館參展藝術家:劉佳玉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90後藝術家劉佳玉則代表了今天新一代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她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很長時間,回國以後因為對中國的文化特殊的熱愛,進而開始尋找中國傳統與當下的聯系。此次展出的作品《虛極靜笃》,通過數字掃描大量中國水墨,生成一種跟當下發生關系的作品。同時,在展覽現場與王郁洋的裝置《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彼此互動,宛若一個整體。看似都是靜态的雕塑和裝置,一個在讨論算法和古代山水畫的意境,一個則在讨論技術算法帶來的材料綜合和轉化。這兩件科技與藝術跨界的作品在現場的巧妙結合,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了張子康所提出的“元境”的主題,營造了一個詩意的現場。
中國館參展藝術家:AT小組藝術家成員分别為:李妍、陳治、管伊銘、陳厚聞、陸飛、彭家園、雷劍豪、劉一晨、闫亮亮
AT藝術小組的參展,一方面指向了中國社會主義集體創作的經驗;同時從當下全球的藝術現場來看,藝術實踐可能正在從個體實踐轉向集體性的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指向,在今天這個沖突的、撕裂的社會中,這種集體性的創作都具有積極性的意義。
AT藝術小組《叢林》展出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他們此次帶來的作品《叢林》,其中的植物形象來自于人工智能對地球上植物的認知,再重新生産出來的一些新的數字植物形象。看上去它們與地球上的植物很像,但仔細分辨,會發現這是一種人造的虛拟的假象。現場,這些植物被貼在不鏽鋼闆上,通過鏡面的反射,與觀衆建立了互相的聯系:真實世界中的人與虛拟的植物重疊在一起,進而産生出一種超越性,虛拟與現實在此刻被并置在一起。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二十年 開放的心态與克制的古意
中國館從2003年開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以來,至今已經有20年的時間。相較20年前,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在國際上的綜合實力,還是文化藝術層面的影響力,都越來越重。作為展現中國當代藝術面貌最重要的平台: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在幾代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以來的姿态與面貌。
在孫冬冬看來,在面對國際藝術界時,中國的當代藝術始終保持着開放、包容、交流的态度。“無論是20年前,還是今天,中國國家館始終嘗試将中國當代藝術所展現出來的積極性與全球的觀衆進行交流,這個初衷始終沒有改變。雖然我們的選擇隻是滄海一粟,每一次項目的呈現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不足以代表中國當代藝術内在的豐富性。”他談到。
尤其是今年的展覽所呈現出的“古意”,是否會對這種國際間的交流造成障礙?在威尼斯現場的孫冬冬給出了樂觀的回複:“雖然後疫情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劇,但在交流中,我們會發現,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于一些事情觀點上的差異是可以得到彌合的。”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在李振華看來,相較而言,今年的威尼斯或許失去了以往漫不經心的、令人費解的多樣性,取而代之的是明确的,身份的,清晰問題指向的趨同。表明今天我們的社會整體呈現出的政治正确的趨勢與文化所處的現實。
這也讓以中國館為代表的亞洲參展的國家館顯得更加特殊。中國館所帶來的展覽更多的是一種生态科技交融,作品的技術和詩意都隐在空間和自然中。是更加克制隐忍的亞洲姿态,呈現出一種“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