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家的老物件,每件都有故事(故事)

作者:無求品自高

哥哥把父母雙親用過的老物件翻出來很多,每一件每一物都記載着我們這個家的曆史。

媽媽離開我們兩個多月了,哥哥一個人回到父母親曾經住過幾十年的老房子。每天觸景生情,給他帶來很多回憶和傷感。

媽媽在的時候我早就講過要幫她斷舍離,可是她用無聲來反抗我。其實我隻是想讓她丢棄一些實在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像哥哥今天翻出來的這些物件,我叮囑他千萬不能斷舍離。盡管它們存在沒有使用功能了,但可以儲存在我們心靈的“博物館”裡。

1)

下圖這個熱水瓶蓋,我們家不是用來蓋熱水瓶,而是用來量米煮飯的。一蓋蓋米剛好半斤,這個東西用過幾代人,看看上面的米垢就知道它有多大年紀了。蓋子上面的字還是從右往左讀,我都不知道它到底多少年了?

父母家的老物件,每件都有故事(故事)

60多年前,保姆張姨還在我們家時就開始用起。60年代自然災害期間,糧食定量很少不夠吃。張姨就用罐頭盒子(金屬),竹筒,木碗,把我們每個人的飯按年齡大小都定量。沒有這個蓋子還真不好辦,不是每家都有稱的。

煤炭火爐上(還不是蜂窩煤),一口大鍋蒸10個人的飯(我們家一共10口人)。容器大大小小擺兩層,一鍋飯要蒸一個多小時才能熟。

2)

張姨是60年代中後期離開我們家的,為什麼離開我不說你們也應該想到了。以後就是媽媽當煮婦。那時候媽媽還在上班,沒有做過飯的她一切從頭來。媽媽是北方人,南方人的菜她很不會做。她硬是從零開始伺候着這一大家子還有8口人(張姨和她的女兒都離開我們家了)

媽媽老了以後妹妹跟媽媽一起生活了20多年,她也是用這個蓋子量米煮飯。直到有了電鍋,買的時候會給一個塑膠量杯。可是妹妹抗拒塑膠量杯,繼續用這個蓋子量米。蓋子下崗恐怕也是媽媽90歲以後,因為她再也不能煮飯了。[流淚][流淚]

3)

這個米缸與熱水瓶蓋應該同齡,不知道上年紀的朋友們還能否辨識出來有年頭不。這個米缸最開始來我們家是放在爸爸媽媽房間的窗戶底下,底下墊生石灰幹燥食物的。

父母家的老物件,每件都有故事(故事)

60年代,外婆外公從山西老家寄來一些土特産,核桃,杏仁皮,幹豆角,南瓜條,幹洋芋片。為了防止南方的潮濕,是以用生石灰墊在底下,上面蓋上報紙再擺放食物。防潮還是很管用的,那年代幾乎家家都有一個石灰壇子,我婆婆家也有的。[捂臉]

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地記得呢?因為我去偷吃過壇子裡裝的食物。可能是因為心虛,不小心把食物掉在地上,被媽媽發現了!雖然沒有挨打但挨了罵。[捂臉][捂臉]

4)

後來父母搬了兩次家,這個缸子一起遷移。媽媽家用它裝過米,也裝過面粉。我們家以前人多,媽媽習慣了存糧食,哪怕就是她跟爸爸兩人生活,買米買面粉都是一大袋子的買。爸爸至少60多歲70歲的時候,還能扛着一袋米上二樓(他的腿還受過傷)。[流淚]

5)

還有爸爸媽媽的工作筆記本,這是60年代初,70年代末,爸爸複職以前和以後記下的筆記。爸爸走了以後媽媽繼續用,什麼内容我還不知道,下次回去再好好看看,尋迹窺探他們的内心。因為父母一般是不會把他們很隐秘的内心跟兒女們講的。

父母家的老物件,每件都有故事(故事)

現在好後悔當初沒有多聽他們講故事,講他們的戰鬥經曆,戀愛經曆。爸爸曾經口述,機關有人執筆,寫了一次戰鬥的回憶錄。由他們機關報社印了鉛印本,爸爸給我們每個人都發了一本。

雖然回憶錄有些内容我們知道,因為當時幫他整理過材料。可是我就從沒仔細看過,束之高閣。前年妹妹的一個同僚,在衡陽市的舊書攤上看到那個手稿本。同僚花錢買下來送給妹妹,這才讓我想起爸爸給我的那本回憶錄。

隻是我已經搬家,舊房子全部拆了重建,已經弄不清放哪去了。想想真的對不住老父親,我想重新整理他的回憶錄都找不到原始資料啦。隻有姐姐還保留着,可她這三年都不在自己家,跟着兒子去支教了。[流淚][流淚]

肯定我們還會發現父母的遺物,但願這些東西伴随我們懷念父母![祈禱][祈禱]

#頭條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