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作者:MtimeTime.com

(東西問)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中新社西甯4月22日電 題: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中新社記者 潘雨潔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愈發成為國際共識。作為生态文明建設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中國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中國的“雙碳”目标對全球而言意味着什麼?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對抑制氣候變暖有何特殊作用,能夠為“雙碳”實踐提供哪些有益參考?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孫發平,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首次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目标。中國為何提出這一目标?

孫發平: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燃燒化石能源,工業過程以及農林和土地利用變化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氣中,成為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荷蘭環境評估署2020年資料顯示,2010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年均增長1.4%,到2019年創下曆史新高。

為應對氣候變化,全世界190多個締約方共同簽署《巴黎協定》,其核心是在本世紀末努力将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攝氏度内。目前,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傳播,更加引起人類深刻反思與自然的關系、關注氣候治理。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2021年11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閉幕,各締約方最終完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中新社發 《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秘書處供圖

在此背景下,46個國家和地區已實作“碳達峰”,主要為發達國家。中國于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的目标。這意味着,未來40年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産業更新、能源結構優化等巨大挑戰。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主動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自我加壓”式地提出這一“雙碳”目标,展現與全球一起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決心和面臨全人類問題時的大國擔當。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說“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孫發平:從全球來看,實作碳達峰、碳中和,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先後經曆蒸汽、電氣、原子能和資訊時代,從手工工場到機器大工業,再到流水線生産和人工智能,工業化程序中伴随生産力極大提高,人們的行為和思想也發生巨大改變。而“雙碳”雖然沒有标志性的時代産物,卻同三次工業革命類似,随着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偏好、價值理念均“更新換代”,技術革新所追求的目标也會實作從“提高效率”到“循環可持續”的重大轉變,其影響力将廣泛、持久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應該認識到,當下中國已經實作全面脫貧,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雙碳”目标雖然帶來巨大挑戰,卻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追求生态文明、綠色技術和低碳生活,逐漸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産業,是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需求。

中新社記者:青藏高原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有何特殊作用?該地區能夠為“雙碳”的區域實作路徑提供哪些有益參考?

孫發平: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是人類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發揮着重要的生态碳彙作用。

有關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統占中國碳彙的14%;冰川覆寫面積約4.7萬平方公裡,是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集中地;不同類型濕地和土壤有機碳儲量達1600億噸的多年凍土區,均是重要的有機碳庫。

是以,保護青藏高原生态系統對涵養碳彙功能、提高自然吸收碳的能力、控制溫室氣體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西藏那曲高原湖泊茲格塘錯。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受地理氣候條件制約,長期以來,青藏高原人口少、經濟欠發達。以該地區青海省為例,曾長期依賴礦産資源發展經濟,高污高耗的重化工産業約占工業的80%。然而,利用高原“富光豐水風好”自然條件,近些年建設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創新技術、承接發達地區各類高新技術産業,推動了本地産業和能源結構更新、優化。2021年底,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90%,并建成中國第一條百分百清潔能源特高壓外送通道。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光伏産業園。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由于清潔能源發電具有随機性,會受水情、天氣等不确定因素影響,易造成電網運作“冬枯夏豐、日盈夜缺”問題。為此青海地方政府通過建構“風光水儲多能互補”模式,創新、突破關鍵技術,建成全球最大水光互補發電項目,有效提高了調峰能力、讓電能輸送更加平穩。

同時,作為中國西部碳彙豐富的地區,青海利用電價優勢吸引東部資料中心等高載能、低排放的企業及上下遊産業到當地入駐,實作“東數西算”,提高當地工業化水準,達到産業融合與新能源本地消納的雙赢。

從青海的例子可看出,地區在實作“雙碳”的過程中,短期内經濟發展會受到一定制約,但如果能因地制宜、充分發掘自身優勢與潛力,壓力亦可轉化為強勁發展動力,為區域發展帶來曆史性機遇。

中新社記者:以青藏高原為例,請您談談在實作“雙碳”的過程中,怎樣增強生态與社會的協同效應?

孫發平:青藏高原上的塔拉灘,曾經98.5%都是沙化土地,降水稀少、寸草不生、黃沙漫天,嚴重影響黃河上遊生态安全。但是,利用海拔高、日照足的優勢,該地區從2012年開始修建光伏發電基地,目前面積擴至600多平方公裡。

戈壁灘上,太陽能光伏元件排成一圈圈同心圓,能有效阻擋、降低風速,定期清洗光伏闆增加了澆灌量,闆面陰影部分可減少水分蒸發,草勢漸漸蔥郁,種上雪菊、透骨草等高原生态作物,草原植被恢複,整體環境改善,廣袤平整的荒漠化土地上建起“光伏海洋”,附近牧民幫助清洗光伏闆和電池元件,養起“光伏羊”,提高了經濟收入。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羊群在青海塔拉灘光伏産業園内吃草。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近年來,中國多地采取“光伏扶貧”模式,在農村居民住宅屋頂和空閑土地上打造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不同區域還開展農光、牧光、林光、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項目。這些做法協調生态效應與社會發展,與“雙碳”最終追求的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提升人類福祉的目标相一緻,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國家或地區在實踐中應怎樣破解低碳、經濟與安全的“沖突三角”?

孫發平: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全面脫鈎需要工業化全面完成、科技發展與市場調節機制達到成熟。而在與青藏高原類似的欠發達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水準還在上升,能耗與碳排放需求難以降低,低碳發展模式必然在短期内降低經濟性。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中新社記者 李江甯 攝

就一地而言,先發展再降碳,或是一味求快,在疊代技術、産業未出現時就去高載能、高耗能行業,都是應當避免的傾向。

實作“雙碳”,需要系統籌劃、科學定峰、先立後破,從長遠出發,對生态保護、低碳發展、産業建構、就業穩定、民生保障等多重因素預期管理,出台切合實際的法規政策,協調進度,穩妥、梯次減碳增彙。

我認為,地區在目标實施階段可先不考慮碳彙增收,以碳源碳彙相等為導向,加快引進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補鍊、延鍊、強鍊産業,逐漸代替高載能行業吸納就業。同時,加強工業、商貿、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節能,持續提升生态系統穩定性,倡導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最終達到低碳、經濟與安全的平衡。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雙碳”目标之下,中國如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孫發平:近年來,中國在“雙碳”實作程序中,通過對接“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消費需求,加強與沿線各國的能源合作。

青藏高原是中國内陸通往南亞的重要陸路通道,南亞各國可與中國青藏地區強化區域關聯,在電力、光伏等清潔能源産業方面組織人才教育訓練、技術交流等活動。

以尼泊爾為例,該國水電蘊藏量豐富,但水電建設不足,水電資源開發使用率不到3%。與中國青海、西藏等地合作,能有效緩解尼泊爾電力供應緊張,還可向鄰國輸出、創造外彙收入。同時,合作也為中國的清潔能源企業創造機遇,帶動光伏電池、風電機組等配套元件出口和技術輸出。(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孫發平:“世界第三極”能為實作“雙碳”目标做些什麼?

孫發平,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青海省“青海學者”“傑出人才”等榮譽稱号。長期從事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學和青海經濟問題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後獨立、合作、主編書籍10餘部,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青海社會科學》等報刊發表論文100餘篇,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青海省社科規劃項目9項、各類委托課題40多項、智庫報告60多篇,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 20多篇智庫報告獲省部級以上上司肯定性批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