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深度體驗原創]
在剛剛推出的全新一代寶馬7系/i7轎車上,車載娛樂系統被再度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除了後排車頂上尺寸達到31英寸、寬高比32:9的8K螢幕,“英國聲”代表HI-FI廠牌——Bower & Wilkins更為巴伐利亞的旗艦轎車提供了一套包含36個揚聲器、總功率高達1965W的音響系統。

其實,對汽車音響有所追求的遠不止于傳統汽車制造商,得益于純電平台車型在電子電氣架構方面更好的功能擴充性,在汽車音響上大做文章也是新能源車企們的增加賣點的“慣用伎倆”。比如剛剛完成傳遞的蔚來首款轎車ET7,其音響系統就支援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格式的視聽内容。一向深谙宣傳之道的蔚來官方資料中,不明覺厲的寫到:“蔚來與杜比達成合作,智能電動旗艦轎車蔚來ET7将标配杜比全景聲,通過7.1.4沉浸式音響系統,為使用者帶來逼真的車内聆聽體驗。”
事實上,所謂的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隻是一種3D環繞聲學技術,相比于傳統的7.1聲道,該技術可通過音頻信号中的空間資訊令聲音的方向性更明确,而在2015年後,幾乎市面上所有主流的AV功放器材均加入了該格式的音軌解碼。
無論是廠商的宣傳噱頭,亦或車載互聯技術不斷疊代更新的結果,如今的音響系統早已不局限于收聽路況、欣賞音樂等基礎功能,進而成了整車智能座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功能單一的AM短波收音機,到如今為車内成員提供高品質的影音盛宴,在一個世紀的曆史中,汽車音響是如何發展至今,又有着怎樣有趣的故事?一切恐怕還要從1920年代、正值“柯立芝繁榮”時期的美國開始聊起。
為了驗證新發明的穩定性,Paul Galvin不辭辛苦的駕車從芝加哥到紐澤西州參加當年的世界無線電大會。
上市之初,摩托羅拉5T71收音機每台要價130美元,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要知道,同年一輛福特A型車售價也不過是540美元。随後,Paul Galvin又對摩托羅拉收音機做了一系列的改進,先是取消了火花塞抑制器,随後讓電路更高效,僅由汽車内置的6V電瓶即可驅動。到1933年,摩托羅拉收音機的價格降至50美元,由于精明的Paul Galvin選擇與輪胎品牌百路馳合作,讓收音機與汽車必須品的輪胎在同一貨架上銷售,很快就進一步提升了産品的知名度,進而銷量大漲。
從無到有的汽車音響
直至1950年代,收音機對于大多數汽車而言,仍是昂貴的選裝配置。随着二戰後全球經濟的複蘇,汽車工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年代,盡管冷戰的鐵幕已徐徐落下,但對于西方世界的群眾而言,仍是值得懷念的美好時光。
是以對于聆聽音樂、情景劇等非資訊類内容尤為适合。事實上,Blaupunkt公司早在戰前已經對FM發射及收音技術進行了大量可行性論證,但戰争的爆發被迫中斷了研發。
該機型不僅可以在兩種調頻間切換,同時還配備了驚豔的“自動搜尋”功能。使用者在開機狀态下按下按鍵,指針便可自動在電台頻率處停住,在晶體電路尚未發明前,Becker Mexico僅憑借傳機械拉線達成該功能,精密程度堪比機械腕表。
有趣的是,兩款車搭載的Becker Mexico雖然擁有相同的控制台,但在300SL上,FM的調頻範圍是87-108MHz,而190SL上的“低配”版則被限制到87-100MHz。果然,“奔馳不坑窮人”的黃金法則,自古有之。
但在當時,發射FM信号的商業廣播電台鳳毛麟角,而且其中大多數隻是在每天固定的時段播放幾個小時已驗證新技術的可靠性,内容大多是新近出版的古典音樂唱片。事實上,這些高品質的錄音也的确能發揮出FM頻段的優勢。相比之下,AM雖然音質較差,但由于其使用的中波可以被大氣層反射,基本不受地形影響,傳播距離比FM遠得多。是以大多數國家級電台都會保留AM調頻波段。時至今日,大多數汽車的音響系統中仍會保留AM收音功能。除了娛樂功能,更作為遭遇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後在接收救災資訊的應急配置。
進入1960年代,美國市場上60%的汽車都配備了車載收音機,但當時的車載收音機普遍采用真空管放大信号(也就是發燒友口中的“膽機”),雖然聲音溫暖圓潤,但缺點也十分明顯,不僅體積龐大,而且啟動後需要很長時間預熱才能進入正常工作狀态,此外,汽車行駛時的震動也很容易令其破裂,音響系統也是以成了當時汽車故障率最高的部件之一。
從此以後,Becker收音機也不再是奔馳的專屬配置,從保時捷、捷豹、法拉利到勞斯萊斯,擁有漂亮面闆的Becker收音機幾乎成了進階車的标志。時至今日,在經典車收藏領域,一輛車是否配備工作正常的原裝Becker收音機,也是判定其内飾狀态和修複水準的重要參照。
汽車音響的黃金年代
但由于黑膠系統隻有在水準的狀态下才能保證音質,并且一旦收到震動,唱針和唱片本身都會損壞,是以車載黑膠唱機隻是但是車企為了博取眼球的獵奇之作,後期的推廣普及并不成功。
自此,人們在車上聽音樂再也不用像Carpenters樂隊經典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歌詞中唱的那樣:“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當我年輕時,常常期待收音機中播放我愛的歌)”。從油膩的Frank Sinatra,到令人上頭的Beatles和深邃的Pink Floyd、Lou Reed,琳琅滿目,任君選擇。
這種錄音帶設計初衷是作為資料儲存,但很快,工程師們發現其記錄聲音的效果遠超8軌錄音帶。更重要的是,由于其便于反複擦寫的特性,使用者可以通過簡單的裝置将自己喜歡的内容翻錄到錄音帶内。
另外,錄音帶在全球範圍内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Hi-Fi音響品牌都開始推出車載錄音帶卡座。從先鋒(Pioneer)、建伍(Kenwood)中道(NAKAMCHI),車主們也熱衷于在購車後更新自己的音響主機。
該系統的原理非常簡單,一旦主機檢測到斷電,會自動鎖定,解鎖的方法是輸入一列指定的序列碼(通常寫在說明書内)。盡管這讓音響偷盜案件下降,但對于車主來說,不論更換電瓶還是拆裝内飾,都必須重新輸入CODE驗證碼,一旦不小心把原廠說明書搞丢,自己的音響主機就“變磚”了。
更何況同錄音帶及LP黑膠唱片相比,CD的重放效果幾乎沒有底噪和電流聲,更魔幻的是,用CD聽音樂終于不用練就倒帶的“黃金右手”,隻需按下播放器上的數字按鍵,就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
很快,CD唱片及播放器就風靡了全球。僅1983年,CD播放器在北美的銷量就突破了40萬台。與此同時,英國樂隊恐怖海峽(Dire Straits)的專輯《Brothers in Arms(手足情深)》成為了全球首張銷量突破100萬的CD唱片。終于在1985年,先鋒推出了首款車載CD播放器。
。
進入1990年代,汽車音響的花樣頻出,從CD換碟系統,到功率越來越大的獨立功放及更多揚聲器數量,更重要的是,人們終于不再将汽車音響單純的作為舒适型配置。DAB廣播的在歐洲等地區普及讓人們不僅可以聽到聲音,還能從收音機的螢幕上了解路況、天氣等文字資訊。
進入21世紀,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以及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我們終于告别了實體唱片,AUX接口、藍牙技術、CarPlay甚至車機中海量的線上音視訊資源不僅讓我們的在車上度過的時光愈發精彩。
編輯點評:
作為智能座艙的重要組成,如今的汽車音響早已超越了播放音樂的基礎功能,得益于BOSE推出主動降噪系統,車輛行駛的NVH性能得到了巨大改善,而随着電動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品牌将車内的聲音作為品牌重要的識别特征,比如林肯就與與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全車按鍵提示音。
随着高階駕駛輔助及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汽車音響乃至車載娛樂系統的未來或許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範圍。由此,不禁令人想起前美國專利局局長查爾斯·杜爾(Charles Duell)曾震驚世界的言論:“人類能發明的所有東西都已經發明了”。
而那一年,是人類邁入20世紀前夕的1899年。
汽車音響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