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作者:真實故事計劃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女孩們看到的第一種人生可能,就是自己的母親,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人逐漸感受到其中不合理、可怖的地方,逃離,并活成和母親相反的樣子,是這些女兒們的人生命題。

選擇和母親相反的人生路,是許多女性認識自我命運的肇始,其背後,有着她們争取自我生活的努力。

母親,意味着什麼

被婚姻折磨

年輕的時候,我的母親通過相親認識了我的父親。據大人們說,當年,有好幾個相親對象都相中了她,她則一眼相中了帥氣、也是最為貧窮的父親。我的父親,可能也沒有想清愛和責任,隻是急于給我爺爺奶奶一個交代,就匆匆答應了婚事。

結婚後,母親發現父親變了一個人。在外幽默健談的父親,回到家中沉默寡言。母親偶爾嘗試和父親聊天談心,得到的要麼是沉默,要麼是簡單的“哦”,極個别時候,父親還會諷刺或挖苦母親。家中總是父親說了算,小到糧食要不要賣,大到我上什麼大學和專業,從不和母親商量。母親很少争辯,隻一味辛勤工作。農忙時,家裡每天要摘幾百斤桃子,第二天三四點起床到集市上賣,父親很少幫忙。

母親在婚姻中長時間承受的憋悶,終于在一個普通的午後爆發。

有一天,父親和母親在地裡施肥,母親沒聽明白父親的囑咐,撒錯了好幾次,父親漸漸不耐煩,大吼讓她滾回家,母親當即就躺在地上哭嚎起來,一兩個小時之後,父親将母親強拉回了家,那天,母親開始顯現出精神不正常的狀态。當時她無法與人交流,還出現了眼歪嘴斜的症狀,我和父親趕緊把母親送到了醫院。

出院後,母親動作遲緩,精神卻極為亢奮。她甩手不管工作、家務,整天在村子裡東遊西蕩,隻有吃飯時才回家,逢人就訴說父親如何對不起她。

我開始陪同母親治療她精神方面的疾病,眼見着母親的狀态,回想這些年她的委屈憋悶,我暗暗對自己說:絕對不要成為她這樣的人,不要在婚姻中承受那麼多痛苦。

那之後,我一度對婚姻不抱希望。為了不走母親的老路,我開始探索不進入愛情和婚姻的人生之路會是怎樣的,為此我查閱了很多不婚主義、獨身主義的資料。

後來,我還是結婚了。丈夫并不帥氣,家庭條件也不好,但他溫柔、對我展示了足夠的尊重,我第一次嘗試着邁入了愛情。我們一起分擔家務,他出差會給我帶禮物。我們愛好不同,他不會要求我陪他,而是兩人分别去電影院和書店,然後一起回家。

沐沐

為子女所縛

母親脖頸上,有一條家庭和孩子拴上的枷鎖。

母親在36歲這年生育二胎,辭去了工作,當了家庭主婦。她告訴我生二胎是為了讓我有個伴,但巧合下,我在母親的私密說說裡發現了另一個答案:“我以為生下這個孩子可以讓他更愛我一點更顧家一點,沒想到并沒有。”媽媽想用這個新孩子拴住她的丈夫,但沒能如願。

父親仍舊不做家務,還會在弟弟哭鬧時,指責母親失職、沒有把孩子教好。弟弟反而成了母親和父親爆發沖突的新導火索。

我的母親并不愚笨。當家庭主婦無比繁忙的期間,自學考二級建築師和消防類的證件,比很多專門學習的人分數還要高。年少時中考,還考過她們縣裡的第一名。可惜,因為貧窮,外公拒絕讓母親繼續升學讀高中。上了中專後,母親遇到了我的父親。我不知道他們年輕時候的愛情是否纏綿感人,隻知道後來愛意消磨掉之後,母親的婚姻隻剩下了責任和一地雞毛。

母親曾有機會擺脫她的枷鎖。高三時,我在電腦裡發現了父母拟好的離婚協定書。我不知道是回憶會給過去鍍金,還是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我記得那一瞬間産生了一種“解脫”的感覺,一切早已有預料,那一刻塵埃落定。我平靜地閱讀了他們拟好的離婚條款,看他們決定讓我跟誰,然後平靜地關掉文檔。

風暴未起,他們又決定不離了。小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離婚未果,是母親身上枷鎖發揮的作用。現在的我回頭去看,覺得她被鎖住了。在我發現那份離婚協定的第二個周末,母親和我說:“老師今天專門說了,要讓你們高三生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刺激你們。”離婚無疾而終。

我常常會設想母親另一種人生:如果當初外公供她讀高中,她也一定能考上大學,生活、婚姻和工作都會有更多選擇。

我在母親身上看到的命運悲劇,母親也非完全無感。她和我說過,羨慕那些成績沒她好但讀了大學的同學,他們都有很好的工作。母親的人生原本比他們的都好,而放棄高中最後成為家庭主婦之後,連離婚都沒有底氣。因為她是家庭主婦,沒有收入來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在她婚姻裡也沒有錯。如果能擺脫糟糕的婚姻、沒有弟弟和我,也許她會有更好的未來。

婳妩

付出越多,抱怨越多

從記事起,我就希望自己長大後千萬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女人。

讀國小時,三十幾歲的母親正是事業上升期。從平時大人們的聊天,我能知道她的同齡同僚都想競争當上司。但母親為了照顧我沒有時間投入競争。經常申請跟同僚調換值班時間。有一次,她中暑得厲害,午休也沒留在機關休息,堅持要從機關回家給我做午飯吃。因為這種事,她還被同僚打過小報告。

母親一心操持我們的家,她包攬所有家務、省吃儉用。不實用的錢,母親不花,是以印象中她不打扮自己。

以家為重的母親,并沒有得到家人的感激和關心。我的父親很少給她買禮物,也很少表達過對她的愛意或者感激,我沒聽他說過一句“老婆辛苦了”之類的話。

得不到情感回報的母親,漸漸變成一個總是在抱怨的形象。她抱怨父親不顧家、抱怨生活不如意。總是把“我都為你們做了什麼什麼,你怎麼不能替我考慮一下?”挂在嘴邊。

小時候,每當母親開始抱怨,我就會回避。我當時其實很不了解母親,甚至會在心裡想:沒有人要你這麼做,你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呢,做了,又要來抱怨。父親則總是置身事外,笑呵呵看電視,等母親消氣,父親的好脾氣更讓我覺得母親不可理喻。但我們從來都沒有認真地面對過母親的情緒和需求,更不用提和母親好好溝通過。

一來二去,我開始不願意接受母親的付出,我覺得這會讓我陷入不孝的道德壓迫感裡。

偏偏,我的母親又是個嘴上不客氣的主兒。母親節送她一束鮮花,我可能會被痛罵一頓,說我買一些沒用的東西。我想從實際行動上補償媽媽,我覺得愛父母就應該分擔一些家務,但母親不讓我插手家務,是以,我和母親的關系,一直處于她付出、我虧欠卻無法補償她的狀态,逐漸失衡。

因為缺少愛的互動方面的教育,我成年後談戀愛,一度隻懂急着付出、期待對方感受到我的付出并顧念我的好,不知道其實兩個互相顧念的人,還需要花時間去感受對方真正的需求。

有一次,我的男友出差結束半夜歸家,我煮了宵夜給他吃,他不願意吃,告訴我身體不舒服,不吃了。我的第一反應,是委屈于他不領情也不了解我的付出,沒有想到他當時的實際情況,這其實不是當時他真正需要的。

後來我們分手了,我開始反思自己與人的交往方式,學會保持距離和分寸感,不和母親一樣一味付出卻不懂表達自己的拒絕和情緒。之前有個朋友和她男朋友吵架了,她想讓我幫她去勸一下她男朋友,如果是以前的話,我應該想都不想會直接幫她,但是那次她說完我就直接拒絕了。

國服第一王昭君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圖 | 母親的刺繡

松弛,讓我變成了和母親完全相反的人

兩年前,父親生意失敗官司纏身,家裡一度面臨巨大債務。我感到風雨欲來,十分沒有安全感,擔心二老的晚年生活,壓力也更大了。母親知道情況後,對父親、現狀沒有絲毫抱怨,更沒有覺得我長大了應該為家庭分擔點什麼,反而擔心這件事會不會波及我和我的丈夫。

在我印象中,母親一直是個樂觀、松弛的人。我父親忙着生意,母親照顧我的起居飲食。小時候她從不為我的學習焦慮,也不給我壓力。我要聯考那幾天,許多考生家長會圍着孩子忙得團團轉,請假陪護孩子考試的都有。我的母親呢,每天照常去遊泳。長大後,我和母親出去旅遊,她很少做規劃。還說,迷路了也是另一種體驗。

母親的性格也對我産生過困擾。跟其他父母不同,她好像從來沒有試圖幹涉過我的選擇,“管”過我的早戀,聯考好像也不是很看重,這讓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甚至一度嫉妒有家人關注的同學。

但時間過去,我大體還是喜歡并珍視母親樂觀和松弛的狀态。也因有這樣一個母親,我人小鬼大地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人小鬼大地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成長過程中,我有意無意變成了和她相反的人。

回到父親生意失敗、家裡遭遇變故的那陣子,我知道母親也沒有什麼儲蓄,是以雖然母親每天樂滋滋的,也囑咐我不要受她和父親的遭難影響,但我卻很有壓力,擔心她的晚年生活。從不存錢的我開始存錢,不再買奢侈品等不是剛需的東西。

後來,自己做主慣了,也成為了母親,才知道也許讓孩子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快樂,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母親對我的愛從來都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為我拿了什麼學曆,找了什麼工作,賺了多少錢而有任何差别。母親讓我覺得,即使我擺爛差勁不成功,我也值得被她愛。

我希望母親永遠這麼快樂,自在,有着少女的小滋味和天真。

雪梨

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先冷靜切割,然後重建

靠着外公,母親和父親年輕時被安排到國企工作。他們的工作輕松,總是能提前下班接我放學。在溫水煮青蛙中,母親失去了強大向上的意願。每個周末,她都去親戚朋友家玩玩牌,打打麻将。總而言之,他們沒事業心,也沒危機感。下崗潮來臨,有能力的同齡人占據了留任的名額,另一部分人下海也有了新工作,我的父親母親則被淘汰了。

借由此,我發現了我的家人們習慣靠他人的慣性。我媽遇到難事的時候,總想找我外公幫忙;我的一個姐姐高中畢業後晃蕩了幾年,靠另一個親戚的關系去日本打工;也看見好多親戚或爸媽同僚的孩子在找工作的時候到處托人。我就想,我是要靠自己的實力去打拼的。

下崗後,母親面子受損,老朋友漸漸不再往來,抱怨越來越多。那時我國中,已經開始思考人生,覺得不能像母親這樣過一輩子。國中最後一年,我一年沒看電視,換回了大幅提升的考試分數。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原本,家裡人擔心我考不上重點高中,最後我不但考上了,還進了重點班級。家人開始用“好學生”來定義我,也寄予我更多希望。這種努力後收獲的結果,讓我踏實、覺得享受。我更加堅定靠自己過好一生的信念。

中考的成功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聯考也非常的成功。我的工作也是自己考上的,老公也是自己随心找到的夫妻,以後也會靠自己去追逐去改變。靠自己取得的一切都讓我覺得踏實。至今,我仍然不斷學習,随時保持主動性。因為不奢望靠别人,我很少花時間和朋友聚會,在人際交往上耗費的精力很少。當大學老師的同時,還在備考北師大的心理學研究所學生。

母親控制欲強,平時連我眉毛的形狀都會插手。她一直希望我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我害怕沖突,在家時,她隻要一唠叨,我通常隻能妥協。

為了不被母親控制和她走上一樣的路,首先要跟她從實體上拉開距離。婚後,我和丈夫住在另外的城市。老公和婆家,也常常被我用來當擋箭牌,來規避母親的阻攔做我想做的事。比如,她不喜歡我出去旅遊,我就會說我和老公一起去。當她提出要來我家裡幫忙打掃衛生、做飯,我就會說老公覺得不友善,他要在家裡工作。

母親因為好面子,逐漸接受“我家”和“她家”的差別。

其次,當我意識到在語音視訊中,她經常挑我毛病,催我生孩子時,我就決定以工作忙等理由減少和她的通話聊天。慢慢她意識到不愉快的聊天會導緻交流變少,而偶爾比較愉快的聊天可以增加交流次數和時長。一段時間後,我會适當地提出不愉快聊天的症結在哪裡,她就會有所反思。

剛開始減少通話的時候,她會用言語增加我的道德負擔,比如說“白養活了”,“都是為你好,你卻不懂事”等。這些話對我的殺傷性特别大,甚至到了抑郁的程度。我找了心理咨詢師,給我情感上的支援,也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到事情的本質。然後,我不斷強化自己沒有錯誤,我沒有不孝順這些觀念,逐漸減輕道德壓力。

現在,我終于能沒有顧慮的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Cassandra

不想成為和母親一樣的母親

知道自己懷孕時我很開心,我想,我不要成為和我母親一樣的母親,我要讓女兒感受到愛。小時候,我和母親到别人家做客,我因為害羞想依偎在母親身旁,她卻當着所有人的面嚴厲指責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并把我推到了一旁,印象中自此再也沒和母親有過身體上的親密接觸。

随着年齡增長我了解到,母親出生後不久外婆就去世了,外公忙于生計,她自小和繼母長大,繼母對她不好,僅有的親姐姐,因為服藥後的不良反應未得到及時治療導緻聾啞,是以母親不會與人親近。

但當時年幼的我,誤以為母親不願和我親近、嫌棄我,這讓我一直很介懷,一直到我懷孕的時候,也對這件事心有芥蒂。

從孕期我就下載下傳各種育兒APP,搜各種文章學習育兒知識。女兒出生以後,我時時陪伴着她,給她讀繪本,從來不吝啬表達對她的愛意,經常對她說“我愛你”。讓女兒感受到母愛,是我補償自己的方式。

女兒性格活潑善于表達,見到母親會高興的叫“外婆”,跟母親擠在沙發上一起看電視,母親對女兒也柔軟許多,坐車時也會抱着她。隻是在身體接觸的開始,仍能看到母親有些僵硬。

知道母親兒時的經曆後,我嘗試借着女兒對她的親近,來溫暖她。陪女兒的同時,我會找機會和母親聊天,帶她走出去看看。

沙僧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圖 | 母親和我推着嬰兒車裡的女兒

突破兩層身份限制

從我開始懂事起,大概是七八歲吧,就決定一定要成為和母親相反的人。父親在我很小時就出去務工,一年也不見得回一次。我媽照顧我和我妹的學習生活、飲食起居,還要種菜耕地、喂豬養雞鴨鵝、上山砍柴下水摸魚。那時候雖然她才快三十歲,但臉上都是皺紋,還經常因為處理不好和妯娌、我奶奶的關系一個人流淚。

我媽是農村婦女,我決定必然不能再做農村婦女,也不能再做家庭主婦。成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需要突破兩層身份限制,一個是成為城裡人,一個是成為有職業身份的女性,不要像我媽一樣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為了實作經濟獨立,從大學開始就自己兼職,做家教、送外賣、發傳單、代課、寫文案、寫稿子。研究所學生期間基本不花家裡的錢,還能給家裡補貼錢,這些基本是沒有周末換來的結果。但這種忙碌的生活讓我沒有時間享受生活。我認識很多人,但大多是泛泛之交,社團裡認識的學長學姐也隻有在合作社會實踐或是請他們幫忙介紹工作時才會有交集。大學四年,能稱得上朋友的人很少。

為了成為一個有編制或鐵飯碗的城裡人,我開始努力學習,幸運的考上了大學和研究所學生。

但其實在大學時,我的想法發生了短暫的偏移,那時的舍友是一個有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她告訴我體制内是束縛,一直鼓勵我追求自己寫小說的夢想,還給我介紹這方面的老師。

為了這個夢想,我考了兩年研究所學生,寫了十萬字的文字練習,一心想當小說家。後來還是落榜了。兼職掙的錢也花完了,我無法說服父母為我的夢想花錢。後來,我接受了調劑。我想,在有車有房之前,我不會再做全職小說家這麼冒險的決定了。最多,它會成為我完成編制内工作後的副業選擇。

現在我對自己的狀态還比較滿意。至少我有機會告别母親經曆的被各種農村瑣事纏住的生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

路桦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圖 | 母親和小時候的我

重新發現母親和自己的命運

走向的地方越廣闊,我心裡留給母親的地方越寬敞

一次,我和母親一起參加一個婚宴。酒席結束之後,主人拿出一個背篼,裡面是别人寄存在他家的菜刀,肉之類。大家打趣一起把這裡面的東西瓜分了,喧嚷之中,母親當真了,興奮且認真地表示想要那把菜刀。氣氛瞬間冷下來。我在旁邊,聽到好幾個親戚從鼻子裡面蹦出輕蔑的笑,就連平時性格最好的一個親戚也嫌惡地說:“這你也要?你怎麼啥都要。”當時我隻想鑽進地縫裡。

那天我沒有和母親一起走,雖然親戚家在大山裡,離我家近一小時車程,我還是想盡辦法蹭了親戚的車回家。

從那天開始,我每天都在暗示自己,時刻注意舉止,不要成為母親那樣不合時宜、 情商低的人。我喜歡理科,因為覺得科學指引我理智,不至于像她那樣愚鈍,穿着也向中性靠攏,不接受母親女生要穿裙子的說法。

讀高三那年的春節,父親牌瘾犯了,正月初一拿了夫妻倆一個季度工資的一半出門打牌,我起床知道這件事的時候隻看到母親房間地上幾張撕碎的紙币,和她雜亂的呼吸聲,母親哭了。

我從來沒見母親哭過,一瞬間感受到了她的無助。母親對于錢極看中,居然開始說起了自己活着沒意思之類的話。像對待一個普通女生朋友一樣,我摟住她的肩膀說着安慰的話。

我突然覺得,母親就像班級裡坐在教室最不起眼位置上、成績一般、有點膽小的同學。而我在班級裡外号“大漢”,就像半個男生。那一刻,我和固執要走反方向的我和解了。我覺得,我已經和我媽不一樣了,我成功了。

五點五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圖 | 母親和我

拼命往母親反方向奔跑,一無所得

為了和母親不一樣,我嘗試模仿我的父親,做一個感情上的不忠者。

母親遭受過父親的家暴,可她仍在心理上非常依賴父親。後來父母離婚,因為貧窮我們仍住在一座房子裡,她仍會在經過父親時說“親愛的”之類親昵話語,甚至會在無人時壓低聲音,對我說她離婚的原因是希望激勵父親,讓他變成一個不再賭博欠債,有責任心的人。

母親執着地沉迷于她與父親依舊相愛的幻想之中,讓我覺得可悲與不值。

據我所知,父親早在我國小五年級就在搞外遇了。小三挺着大肚子來門口找母親的故事,母親重複地講了一遍又一遍。在我看來,父親和母親,在真正離婚之前,已經貌合神離很久了,他們隻是迫于不想承擔額外的房租,才沒有分開。

一來二去,我開始覺得人類最大的軟肋是愛一個人。我不想重複母親苦難的命運,愛上一個人,執迷其中,自作多情,十分可憐。我當時很愛一個男孩,因為不想重蹈母親的覆轍,我開始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對那個男孩那麼專一。為了找人分心,我和工作認識的前輩同時交往,期間總是躲着一方給另一方發資訊,疲憊不堪,男友敏銳察覺我的改變。

幾個月後,男友送我回家後悄悄跟蹤,發現我正與前輩一起散步吃飯,大吵一架後我提出分手,那一刻我想,這種生活終于結束了。

分手後,男友将長發剃成光頭,原來的陽光青年變得頹廢不振。而我兩手空空,也失去了和異性交往的信心。

黑松露芝士酸種包

我和她,反而越來越相似

高二時,我是校報主編,每隔一周會發一次校報,帶頭欺負我的同學就會把我的名字叉掉,貼在牆上。我向母親求助,懦弱的她勸我忍讓,覺得隻要我的成績提高,一切都會變好。因為母親放棄幹預,針對我的校園暴力愈演愈烈。

我複讀了兩年拼命考上大學,成為縣裡第一個通過編導專業考上大學的人。在大學舍友提醒下,我看到了商機,開始經營編導專業的輔導機構。2010年大一寒假我拿着父親贊助的100塊錢四處貼傳單,大一結束後我賺了一千塊錢。此後輔導機構越做越大,二十出頭的我年收入已破四十萬。在西北小縣城裡,所有人都高看我一眼,我的性格也變得張揚。我買下了一條街的廣告牌,貼上自己的照片,為自己的教輔機構代言。那時,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和母親完全相反的人,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但當了一輩子老師的母親勸我,一定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在母親的軟磨硬泡下,我考取了一個異地編制。但離家的遙遠讓我不止一次想辭職,我發現自己離不開母親,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上。

我們的關系轉變是在我第二年複讀考大學時發生的。那年的藝考,我四處考試,母親全程陪伴,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高頻率的交流讓我們的關系悄悄發生轉變。考川大時,考場在四樓,我坐在窗戶旁邊,考試鈴聲響起,我轉頭看了一下窗外,發現母親還站在校門口往裡張望,她看起來變老了。從那時起,我悄悄原諒了母親。

異地工作後,每天我們都會通電話。生活上,我極度想念被母親打掃的幹幹淨淨的家,做好的每一餐。雖然我在編制内做的不開心,掙錢也不多,但為了不讓母親傷心,始終沒狠下心辭職。婚姻出現問題後,我更依賴母親幫我照顧孩子。

與此同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像母親,事業上,一周五天的體制内生活讓我無法全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業,隻有周六周日維持輔導班的運轉。婚姻上,母親不同意我和已經分居兩年多的丈夫離婚,理由是在保守的小縣城,一個離婚的女人和沒有父親的孩子要遭受多少風言風語。為了孩子,不要離婚。這套當年母親用來勸說自己的言辭也同樣用來勸說我,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是認同母親的。

母親用愛編織的網把我的生命軌迹一點點拉向她,我清醒的掙紮,卻反抗不得。

小魚怪

母親說,我是她的楷模

從國小起,我就隐隐發現母親是一個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當年稀裡糊塗地嫁給父親。結果剛生下我,重男輕女的父親就連月子裡也不去看望母親,甯願跟同僚抽煙喝酒打牌。

很多個夜晚,她因為感情生活不如意睡不着,躺床上找我聊天,暢想未來生活,第二天卻沒有什麼行動。事業上進入體制内就躺平了,工作多年幾乎沒有升遷,相比于一路升官的父親,她在家裡總是低人一頭。

漸漸地我覺得自己不能走上母親的道路。

學習上,我很願意吃苦,14年剛畢業拿了1.5w的offer,現在我是一個獨立遊戲制作人,感情上,媽媽嫁了大男子主義的父親,我戀愛就隻找條件不如我的弟弟,後來我遇到了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很幸福。愛情和事業上我都有充分的選擇權。

但父親是一個“暴君”,不僅喜歡挑剔母親,我也被父親打到高中,在碗裡剩一口飯也會被打。在他擁有絕對權力的日子裡,我隻能和母親抱團取暖。

我從小喜歡美術,高中時想通過藝術考取大學,父親非常反對,覺得丢人。那一次,一貫懦弱的母親站了出來,和我一起反抗父親。母親堅持支援我的決定,重複地跟父親重申,如果能把愛好當作事業,有一技之長,比随便考個大學有意義多了。那是我們第一次反抗父親成功。當時母親真的在閃光,她做了我覺得超過她認知水準的決定。

離家上大學後,我不能常常陪她說話排憂解悶。我了解她,隻要一閑就會胡思亂想,于是我權衡了很久,最後讓她試着做點直銷生意。她有正經工作,拉不下這個臉,我勸說她,你就是認識點小姐妹,别怕。真正做起來後,母親覺得生活變得充實起來。我隻需要在背後拉拉缰繩,别讓她掉坑裡。

思想上,她很謙遜很有生命力,在我們的溝通下,她接受了獨立女性的概念,要知道她以前會說,女人怎麼能不結婚生個孩子。也不再被父親的話PUA,父親喜歡叨叨母親菜燒的不好吃,她以前會很不好意思的各種解釋。現在母親會說,你愛吃不吃。

我成了她的榜樣,也是無話不說的姐妹。

涼風

不想活成自己母親的女兒們:沿着母親的路,反向逃逸

圖 | 母親和小時候的我

- END -

本期策劃 | 劉佳

編輯 | 溫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