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國羽将士出征2022新賽季前夕,一場面向2024年巴黎奧運周期國家隊、國家集訓隊主管教練的公開競聘會率先在成都揭開了新周期的序幕。昔日場邊指點迷津的教練從幕後走上台前,将一路走來的經驗與未來目标逐一勾畫展開。由他們的發言中,我們敲定了本期封面故事的主角,那就是這些習慣了站在聚光燈之外,以自己的韶華不負時光、默默付出、以匠心鑄造國羽魂的教練們。
在國羽這支擁有“冠軍基因”的隊伍中,每一個成功運動員身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教練團隊做支撐。在這條鋪就國羽“金字塔”梯隊的道路上,無數的基層教練員、國家隊教練員,為了自己的隊員成材成器,抛家舍業撰寫着“師傅勝父”一說。作為曾經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他們的理想在弟子們身上延續并成為現實。

傾心鋪就成功路
疫情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教練與隊員們一同進退,身處常态化的封閉生活中,他們對于家庭照顧的缺失是難以彌補的遺憾。就拿此次的公開競聘會為例,中國羽協于官網釋出了競聘條件,但是最後實際報名的人員還是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國家隊教練崗位肩負的壓力大、挑戰多,更多的是執教的中青年人群也正處在成家立業的年齡階段,運動員時期就和家人聚少離多,當他們轉身退役後,是否要繼續同樣的境況,由這一點看,教練崗位又着實令人望而卻步。
但是,回望五年前對東京周期國羽教練團隊的打造,始終起着穩定軍心作用的張軍、夏煊澤集結了闊别國家隊十餘年的楊明、羅毅剛、黃展忠和陶嘉明,他們帶着心中對羽毛球的熱愛,以及對奧運夢想的追求,毅然決然回到隊中,推動了項目迅猛發展的态勢,也再次重制了“王牌之師”的實力擔當。
他們雖然存在不同位置上挑戰和壓力的差異,但是都具備教練員相通的一點:愛才惜才的伯樂精神。畢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慧眼獨具的伯樂如同“工作狂”一般,不斷擴充人生厚度,為“孩子們”傾其所有,全身心投入心愛的事業。縱有千萬個艱辛的理由,也擋不住他們回隊執教的決心。
是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他們注定永遠操心着别人家的孩子,卻很難像普通人那樣給予自己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
為了盡可能補足家人的心願,當年“小咖啡”出生前,夏煊澤早早就給谌龍放了假,讓他陪在太太王适娴身邊,因為夏導一直懊惱自己錯過了這個重要的陪伴時刻;同樣,每個集訓日,羅毅剛也雷打不動地與女兒撥個視訊電話,每晚飯後彌足珍貴的半小時成了父女悄悄話的時間;每次回廣西探親,楊明也會答應太太的要求,推掉一切晚上的活動,一家人享受團聚時光;而就在去年底,陳郁也終于達成了兒子“小芋頭”期盼許久的環球影城英雄夢……
一家三口的羽毛球人生
種子要鑽出土壤才能長成大樹,雄鷹要穿破雲層才能沐浴陽光。那些作為教練才有的艱苦,人們看得到的永遠少于看不到的。
現任國家集訓隊女雙主管教練的潘莉和北京羽毛球隊總教練田俊甯,這對夫妻檔金牌教練為中國羽毛球事業奮鬥二十餘載,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運動員。
運動員時代,潘莉和田俊甯十分出色。潘莉17歲進入國家羽毛球隊,曾奪得過1989年蘇杯季軍和1994年尤杯亞軍,也登上過亞錦賽女雙冠軍領獎台。1999年,當她再一次接到前往國家隊執教的橄榄枝,得到了丈夫田俊甯的全力支援。
進入女雙組執教的20年間,潘莉不負衆望,培養出了大批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像趙芸蕾、田卿、于洋、杜婧、張潔雯、黃東萍、陳清晨、賈一凡等。
作為當初江蘇男隊鼎盛時期的一員,田俊甯退役後先是留在江蘇隊執教,2006年夏又調入北京羽毛球隊任教,至今已經成為北京隊總教練,先後培養出蔡赟、陳金、徐晨、張楠、杜鵬宇、劉雨辰、馮彥哲等一衆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并在2017年全運會上帶領北京男隊首次站上團體冠軍領獎台。
同樣的羽毛球人生,潘莉和田俊甯一路走來,互相了解、互相扶持。當初接手國家二隊女雙組主教練一職時,兒子田源剛滿9個月大,是丈夫田俊甯給潘莉吃了一顆定心丸,“有我在呢,不要擔心家裡。”自那兒之後,田俊甯就肩負起了又當爹又當媽的照顧重任,每天訓練課後,他都會陪在兒子田源身邊。
潘莉隻身一人在北京,田俊甯和田源在南京,一家三口分居兩地的生活持續了7年之久。以至于在田源的記憶中,媽媽住在固定電話的那一頭,他們得靠着電話線才能說上幾句話。以前,每逢學校組織親子出遊活動,田源看着同學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出遊,都不免有些失落。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過,田源逐漸意識到父母身為教練的難處與無奈。
為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2006年夏天,田俊甯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從冠軍隊伍江蘇隊調到羽毛球優勢并不突出的北京隊。田源在南京讀完國小一年級後,也跟着爸爸來到了北京。當他們走進北京什刹海球館時,看着眼前的訓練條件和之前的江蘇隊有着天壤之别,隊員們的球線與訓練用球都不充足,田俊甯也在問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尤其在訓練上遇到問題或不順心時,他會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是,能夠一家人在一起,他深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為了保障訓練條件,田俊甯想過各種辦法,向國家隊也申請過援助。根據北京隊原有的訓練計劃安排,他經過調整,為隊員們補出半天訓練時間,并将早操時間完全利用起來,進行有效率的補缺訓練。
舉家從南京搬到北京,田源并不适應,他想念兒時的玩伴,也想念南京的美食。每當田源不順心、哭鬧的時候,田俊甯就會耐心告訴他:“來北京就能一家人在一起,媽媽是為了國家培養運動員。”田俊甯的這份堅定讓潘莉安心,“你放心去比賽吧,我來照顧兒子。”互相了解的默契,既有各自對事業的熱愛,也有彼此之間無條件的支援。
訓練上,潘莉極其嚴格,不容馬虎;球場外,她像媽媽一樣會跟在隊員們後面唠叨。隊員們感激她,2008年女雙奪得奧運會一金一銅,姑娘們領完獎一溜煙地找到她,把四束鮮花塞進了她的手裡。長大後,隊員們會心疼她:“潘導身體不是很好,但我們每場訓練和比賽,她都從頭跟到尾,讓我們感到安心。”
2014年世錦賽前夕,國羽在沈陽備戰,一心撲在訓練上的潘莉卻因胰腺炎發作,被醫院直接下了病危通知書。
那是隊伍備戰的最後一天,潘莉剛結束早操點名就感覺肚子痛得不行,趕緊前往醫院檢查。因為母親有過胰腺炎經曆,潘莉也有所警覺。她當時還給丈夫田俊甯打了電話,說身體不是很舒服。但可能是她的意志品質太好了,她還讓他不要擔心,自己轉天就能回北京了。可是,當她做檢查時就覺着自己不太對勁,因為一根很粗的針管紮在自己手臂上都感覺不到疼。當她再一睜眼,自己的喉嚨、手臂都插滿了管子。從昏迷中漸漸醒過來,耳邊響起自己最熟悉的聲音,她看清田俊甯已經從北京飛到了她身邊。田俊甯看着一直以來都雷厲風行的妻子此時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心中滿是酸楚。“人再堅強,面對病魔都沒有還手之力。”說起那時,田俊甯的心疼仍流露在眉宇之間。
他們夫妻二人在沈陽的醫院住了三周時間。那時,為了治療,潘莉每天都要補充營養液。結果,終于要啟程回北京的那天,田俊甯擔心空營運養液會有影響,就托人坐火車帶回去。不料他和潘莉搭乘的飛機遇到暴風雨,飛機在北京降不下來,隻得飛回沈陽。落地時已經是淩晨12點,田俊甯擔心潘莉餓壞身體,就連夜跑去醫院買營養液,兜兜轉轉找了三家藥房才買到。“當時真覺着太不容易了,我們也沒有應對的經驗。現在還記得半夜醫院裡黑漆漆的一片,直到拿到營養液,我的心才踏實下來。”
回到北京後,潘莉休息了一段時間。那時,田源每個周末都會從北京隊回家給媽媽做飯,有時是用菠菜擠出汁做面湯喝,有時是做小米粥。也是從那時候起,田源和媽媽的關系逐漸升溫。在田源眼中,媽媽平日再像女強人,仍然會被病魔擊垮;而在潘莉心中,兒子用心守護着自己,雖然嘴巴上不說,但是處處用行動表達着關心。
2017年天津全運會男團決賽,經過了11年的潛心苦練,田俊甯帶着北京男隊一躍站上了冠軍領獎台。那是全運會曆史上北京羽毛球零的突破,奪冠的時刻,賣力加油的田源在看台上一把摟住了潘莉,而這激動的一刻也被賽場上的田俊甯看在了眼裡。在全國最重大的比賽中奪得團體冠軍,不僅是對自己的執教能力與水準的認可,看到兒子與妻子在看台上的擁抱,更讓他感受到來自羽毛球的饋贈。“我們一家人并不是感情很外放的,當時那個擁抱真是讓我很感動。感覺兒子長大了,一切磨煉都很值得。”
時光荏苒,如今,潘莉的言談舉止間多了柔和的氣質,但不變的是她在球場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執着,這讓她至今仍舊恪守着極度自律與完美主義精神。在國家集訓隊女雙組,運動員年齡小,教練需要付出更多。潘莉與隊員們24小時吃住在一起,生活上無微不至,對每個隊員性格上的引導,她還是一如既往地想着辦法。因為她知道,家長将孩子交到自己手中,必須要盡職盡責挖掘出她們身上最大的潛能。她要求隊員們找到自身優勢,并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來到國家集訓隊,潘莉意識到這批00後甚至04後的隊員對于國羽女雙的曆史并不熟悉,隻認識“凡塵”,她就翻來了中國女雙曆屆奧運會的比賽錄像,讓年輕的隊員們真正認識作為國羽旗幟般存在的女雙組究竟是如何在比賽中團結拼搏的。她說:“隊員們知道了女雙組的曆史,自然也能産生榮辱與共的信念。”
如今,潘莉和田俊甯這對金牌夫妻依舊是一個在國家隊集訓,一個在北京隊集訓。他們為兒子田源考上礦大研究所學生而感到驕傲。田源表示,希望未來通過他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羽毛球事業貢獻一份力,這樣一家三口與羽毛球的緣分,将産生新的融合軌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