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四、湖陽大邢村裡的枝枝燈
邢少山
中國人逢年過節,都玩龍燈、馬燈與獅子燈,有的地方還放荷燈。而在我們當塗縣湖陽大邢村,則玩枝枝燈。
什麼是枝枝燈,這要從我們村明朝出過一門三進士說起。這一門三進士是邢珣和他的兩個兒子。
邢珣(1462~1532),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正德初(約1506年)被授南京戶部郎中,後任贛州知府,因剿匪、平叛有功,升江西左參政緻仕。他的次子邢埴,明嘉靖壬午(1522年)進土,授福建浦城縣知縣,剿匪、赈饑、辦書院有功,深得人民愛戴。季子邢址,明嘉靖十一年(1523年)進土,授北京刑部山西司主事,因為官清廉,不畏強權,秉持正義,升山東道監察禦史。明穆宗皇帝因邢家能“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且“濟其美,後世承前世之美也”,故降旨在村中立“濟美坊”,至今坊上有“恩榮”二字。為使且“濟其美”這品德代代相傳,皇上還允許仿“濟美坊”紮彩門與枝枝燈。
濟美坊造起來以後,聰明的大邢人仿“濟美坊”紮了一座彩門,上面有仿“濟美坊”上雕刻的二龍戲珠、鳳凰展翅、獅子傲視、鯉魚出水、仙鶴引頸等圖案,還配有花枝紋飾圖案,整個彩門,簡直就是濟美坊門的縮影與再現。不過這座故彩門是用竹篾紮制而成的,輕便玲珑,秀氣典雅。枝枝燈,是因為湖陽始祖弼公開創基後,我大邢宗嗣繁衍,枝繁葉盛,枝與支諧音,象征邢氏後裔,支祠興旺,代代相傳。枝枝燈有承前啟後之意,也是用篾紮成的,裡面插蠟燭點亮。
我們湖陽大邢村,每逢過年過節,或村中有重大活動,都要玩枝枝燈,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定出燈。彩門,要四個人擡着,叫“擡彩門”。擡彩門的人有嚴格規定,必須是來年就要結婚的未婚男子,這些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也寓義他們媳婦将要過門、企求子孫興旺。彩門後面跟着長長的枝枝燈,每家每戶都可以出燈,燈上寫上某支祠及名字,還可以寫上“五谷豐登、子孫興旺、金榜題名”之類吉祥的文辭。
玩枝枝燈,首先在大邢宗祠堂門前集中,先要進行娛祖恭拜。彩門在前,到宗祠裡拜祖,枝枝燈在大堂轉一圈,向祖宗展示後代子孫的孝,然後依次走出宗祠,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先進行娛祖演出,再後大家看。接着,在村中巡遊,但走到濟美坊下一定要停下,要舞燈,以示傳承。我村以 前是,村頭有祠堂,彰顯家族榮耀;村中有牌坊,彰顯家族榮光;村後有 戲樓、廟宇,彰顯家族榮華。村裡人為迎接彩門和枝枝燈,家家戶戶都要挂紅燈籠,有的人家還特意點竈頭燈與之呼應,全村成了燈的海洋,甚是喜慶。過誰家門口,主人在門前點燃炮,這表示這家人家接燈,彩門停在這家人家大門,與之吻合,枝枝燈過彩門,到他家繞堂一周,接燈的人家一般都要包紅包,多少不等。
最後,要到村後的大王廟與戲樓的廣場上舞燈。彩門在廣場上移動,枝枝燈在門前變化各種隊形,穿龍、遊龍、方陣、單鞭,中字、回字等,這有點像現在奧運會開幕式的團休操花絮表演。因為在晚間,點點閃閃,銀波流溢,五彩缤紛,。這真是“夜幕降臨黑色濃,華燈枝技吐霓虹。缭繞煙雲流異彩,錯落有緻化無窮。”擡彩門和玩枝枝燈,有大戶賢達,紳士巨頭要過彩門,有祈求子孫興旺的,有祈求金榜題名的,有人盼望事業興旺的.....都可以過彩門,讨肇頭。有人要過彩門,彩門上到戲樓,十盞枝枝燈相随相舞,寓意十全十美。過彩門的人三叩九拜,低頭步入彩門,鞭炮齊嗚,鑼鼓喧天,哨呐聲聲。過彩門的人家,一般要打彩,數額比較巨大。在出燈前,村裡早傳出消息,今年誰家誰家要過彩門,人們翹首以盼,一睹風彩,傳為佳話。有的攜兒孫同過彩門,祈求全家福旺。
最後,枝枝燈的表演三五成群地在彩門前要搭成人梯,成枝葉型,表示枝繁葉茂,此時,舞燈達到高潮。那場面氣勢弘偉,非常壯觀,吸引四鄉八鄰的人來觀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村裡全村空巷,小到七八歲,大到七八十歲的人都一睹這盛況。《開元天寶遺事》就有“百枝燈樹”“千炬燭圍”之事的記載:南韓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裡皆見,光明奪月色也。楊國忠子弟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紅燭圍于左右。說的是那時的貴族豪門,如何以鋪天蓋地的繁華手段,使燈火與燭光能與明月争輝。他們還真做到了,高山上高八十尺的燈樹,上元夜楊家子弟身邊環繞的千盞明燭,那些屬于盛世的記憶,沒有随着灰飛煙滅消散,而是存在于史料筆記,供後人觀瞻。記得小時候我們天天盼着擡彩門與玩枝枝燈這天的到來。這是獨一無二的表演,在任何地方是看不到的,唯獨我們大邢有此燈玩。至此,我們終于可以重讀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惜的是,我們村已有三四十年沒玩過了,再不搶救,可能要失傳了。
(本文根據邢建明等人提供的一些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