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心選編與創造保護相結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時代價值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是江蘇省委、省政府在2016年啟動的大型文化工程,被納入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最終成果呈現為《江蘇文庫》。《江蘇文庫》分設書目、文獻、史料等六編,《方志編》是六編之一,由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承編。根據《江蘇文庫》編纂方案與總體布局的要求,《方志編》計劃從全省現存曆代各級各類志書中,特别是省志、府州縣志,以及鹽漕、衙署等官修志書中,精選250種左右影印出版,成果總規模約300冊。全編共分省部、府州縣部、專志部及附錄四個部分,原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

精心選編與創造保護相結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時代價值

5年來,《江蘇文庫·方志編》選編工作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政府連年将《江蘇文庫·方志編》選編工作列入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志辦曆任上司親自挂帥,組織精兵強将,展開工作。2016年受領任務當年嚴密制定選編方案,2017年廣泛搜集舊志底本,2018年第一批出版成果問世,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第二、第三、第四批舊志。五年五大步,目前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出版省部、江甯府部、蘇州府部、常州府部、鎮江府部五個部分,及揚州府部的一部分,累計出版舊志115種,出版成果214冊。

精心選編與創造保護相結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時代價值

《方志編》選編工作面臨的困難極多。如,江蘇是全國方志大省,修志曆史長、傳世志書多,影印選目難;大部分府州縣志記事統合古今,上下千百年,縱橫全境域,收錄對象囊括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有古今通史、一方百科全書之稱,提要撰寫難等等。但最大的難題是舊志底本的缺乏。

第一,顧名思義,舊方志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成書的志書。而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成立于1986年,全省各市、縣(市、區)修志機構也大都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就全省修志機構而言,早在機關成立之前數十年,舊方志就已經退出了出版的曆史舞台,因而全省沒有一個修志機構藏有原版舊志。第二,舊方志屬于古籍,收藏機關主要集中在國家與省級、著名高校大型圖書館,以及部分文化較為發達地區市一級中型圖書館,縣(市、區)級圖書館、文化館等基層機關極少藏有本地的志書。第三,就大中型圖書館而言,舊志收藏也極為分散。根據我們對《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藏書機關的統計,全國現存舊方志主要分散藏在全國200多家圖書館、博物館。有的還流失海外,藏在日本國會圖書館、内閣文庫、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東洋文庫、上野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等處。第四,現存舊志孤本、珍稀本較多,藏家視為拱璧,不肯輕易示人。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的江蘇現存舊志中,孤本志書接近1/4,另有大量存世少于三四種的珍稀方志。如,靖江是江蘇最年輕的縣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七年(1471),到民國八年(1919)的400多年間共編修縣志11次。其中已經亡佚的志書4種,現存7種。現存志書中,孤本縣志就有嘉靖、崇祯、康熙、民國4種;珍本1種,即鹹豐《靖江縣志稿》;真正的普本實際上隻有光緒《靖江縣志》1種。

面對影印選目難、底本搜集難、提要撰寫難等窘境,《方志編》選編人員本着“為國存史”的初心,堅定文化自信,以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沉穩務實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态度,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截至2021年底,《江蘇文庫》出版總量740冊,其中《方志編》占28.9%,在六編之中成果量最大。

樹立新思維,開辟新天地。從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機關搜集到超過一半的舊志底本(掃描件,下同)。與此同時,一些偏僻地區往往處于古籍尋訪的“盲區”,所藏古籍罕有人問津,志書的品相反而更好,有的甚至藏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珍本、孤本。在人們認知中,檔案館是收藏當代檔案的所在,是以《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普查舊志收藏機關時,全國檔案系統隻列入國家檔案館一家。我們卻從省檔案館和全省檔案系統,搜集到江蘇曆代舊志一百多種。這成為各大圖書館所藏江蘇舊志的重要補充,大大豐富了我們舊志底本的積累。

努力夯實基礎,堅持品質第一。《江蘇文庫》的選編與出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牢牢樹立品質意識,努力打造精品力作,要經得起“時間沖刷”,經得起曆史檢驗。為確定《方志編》品質,省志辦超前謀劃,積極從事《江蘇曆代方志全書》的編纂。《江蘇曆代方志全書》從全省現存志書中選出五六百種舊志影印出版,目前已基本出齊,累計出書530冊。此其一。其二,精心選書。同一府州廳縣曆史上纂修的志書數量龐大,必須精選書目。入選的标準一是成書較早,以較好地突出悠久的方志曆史;二是成書較晚,以保證志書積累的資料最為豐富;三是品質較好,以確定入選志書代表當地的較高水準;四是品相較好,努力争取志書卷帙完整、頁面清晰。其三,精心選擇版本。大部分舊志都有不同版本,存在缺字、缺頁、缺卷等現象,我們盡可能尋訪不同藏書機關同一種志書的同一個版本,對殘缺的部分進行補配。

精心選編與創造保護相結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時代價值

策應“文脈工程”,放大“溢出效應”。在做好選編《方志編》的同時,我們還積極策應“文脈工程”,先後選編出版《長江曆史圖譜》《江南大運河曆史圖譜》,組織點校《江南通志》、修訂《江蘇藝文志》,在《江蘇地方志》刊物上開辟“江蘇文脈”專欄。其中點校本《江南通志》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并榮獲江蘇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三屆江蘇新聞出版政府獎一等獎;修訂本《江蘇藝文志》也榮獲第三屆江蘇新聞出版政府獎一等獎;《長江曆史圖譜》則被評為“2020蘇版好書”。

舊方志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書的,由于曆代戰争、自然災害、自然老化等因素影響,不少舊志已經成了殘本。《江蘇文脈·方志編》通過舊志“克隆”,實作了文獻的“複活”。這既是一項文化搶救工程、文獻再造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文脈傳承工程、文明延續工程。在此之前,這些舊志分藏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現在通過原樣掃描、影印,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志書彙于一處,出版後分發全省各地,進而實作了方志的“回鄉”。

通過《方志編》的選編與出版,一批“新”的舊志、“新”的舊志版本、“新”的舊志收藏機關被陸續發現,湧現出舊志再世、“孤本”不孤等一個個奇迹。如,編纂過程中,我們發現萬曆《揚州府圖說》,為明寫本,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崇祯《吳江志》,為清抄本,藏于南京圖書館;道光《泗州新舊志》,為清稿本,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補配,不少原本少卷缺頁、殘破不堪的舊志一舉成為完璧,其曆史價值與文獻價值常常比原版舊志還要高。

精心選編與創造保護相結合,充分挖掘方志古籍的時代價值

拟稿:省志辦主任左健偉、舊志整理中心張乃格

稽核、釋出:張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