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暖花開之際,優秀雜志《老朋友》2022年4月刊,以“優秀書法作品選登-呂奉文專輯”為題,圖文并茂的向廣大讀者介紹了呂奉文先生的簡介以及書法代表作品。
作品共展出9幅,包括團扇、鬥方、楹聯、橫幅和中堂等書法形式,囊括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書體,形式多樣,内容豐富,展現出呂奉文先生近期的書法水準。
一、作品内容選材符合當下
内容是書法創作的根本,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除了書法造型之美可以賞心悅目,更多的是受到内容的感染和沖擊。
從這9幅作品可以看出,内容來源于毛主席詩詞、總書記的講話、意義非凡的成語、脍炙人口的對聯和古代詩詞等。
作為一名受黨和部隊教育多年的退休幹部,堅持不懈的把黨史學習作為必修課,将總書記金句和學習心得用書法形式表現出來,不僅是一次書法創作,也是一份學習心得,更是一份心得報告。
如作品《紅船精神》,内容就是選取了2005年6月21日,總書記在《光明日報》上刊發的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其中的一段。
呂奉文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毛主席詩詞是展出頻率最高、創作數量最大、觀衆喜愛度最高的。可以說毛主席詩詞陪伴了他整個軍旅生涯,直到今天還是常常詠誦,每次都會被偉人直沖雲霄的氣概、無與倫比的豪情所感染,而這種感染力也被間接的抒發在書法作品上。
他說他從未脫掉軍裝,嘹亮的軍歌常在耳邊響起,紅豔的軍旗常在眼前飄揚,至始至終都沒有忘記他的人生追求,就是“永遠做毛主席的好學生好戰士”。
也許是因為越來越喜歡甯靜淡雅的生活原因,近些年田園詩詞常常出現在呂奉文先生的書法作品中,如這次展出的有張旭七言詩《桃花溪》,該詩雖比不上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篇幅,但精煉而又清麗自然的文字卻讓筆者沉浸在幽美環境中浮想聯翩、意味深長。由此也反映出呂奉文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向往。
藝術創作離不開家鄉情懷,雖出生在山東萊蕪,卻在泉城濟南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他,不忘用藝術贊美家鄉、宣傳家鄉。呂奉文先生選取了清代才子劉鳳诰所創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其用意在于,不僅贊美了大明湖迷人的風光,也贊美了一座具有文人氣息的城市,其用心之精蓋如此!
二、風格古樸端莊不失大氣
呂奉文先生從事書法藝術近四十年有餘,精漢隸、擅顔楷、研篆書、習行草、亦丹青。雖各書體均有涉獵,但最終将自己的主攻方向定為漢隸和顔楷上,成績驕人,被廣大群衆所喜愛。
歐陽文忠《六一論書》中曰:“善書者以真楷為難。”
他知難而進,臨池不辍。早些年間,對顔真卿的《勤禮碑》、《多寶塔》、《顔氏家廟之碑》愛不釋手,反複臨摹,以至于形神兼備。
楷書,古稱正書,而廣義的正書也包括隸書。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不通篆隸,難以成書。其運筆、結體以及漢字的特質,在隸書中有很好的展現。
呂奉文先生深谙此理,選取隸書經典名作《張遷碑》、《禮器碑》、《鮮于璜碑》、《乙瑛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仔細研究,這不僅對他的隸書創作大有禆益,而且使其顔楷的提升也有了更加深厚的積澱。
通過對《顔氏家廟之碑》以及其它一些關于顔真卿的資料的深入研究,他發現顔氏家族,從南朝以來,多擅長書法,尤其以擅長草隸者居多,其次是擅長篆籀和國小。由此得出,“篆籀之氣”實乃顔氏書法的血脈。
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并序》中很明确地講了篆籀的重要性。“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呂奉文先生再次踏上篆書的研究之旅,他開始涉獵《鄧石如篆書》、李陽冰《三墳記》、李斯《峄山碑》和《袁安碑》等經典碑帖,從古代書家筆記中尋找他們對秦篆、漢篆的了解和取法,再從千萬遍的臨摹中挖掘神秘的“篆籀之氣”。
後來又受伊秉绶、鄧石如等清代隸書名家的影響,開始有意識在隸書中取法秦漢,又融入顔楷的筆意。同樣的,以篆籀筆法入顔楷。經過多年的穿插嘗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很多楷書和隸書作品中,我們是可以看到相似筆意的。
根據自身對篆、隸和楷的學習了解和融合,使作品整體氣勢磅礴,用筆蒼勁有力,而且古拙典雅,非常适合寫毛主席詩詞,将毛主席的戰鬥豪情與雄心壯志表現得淋漓盡緻。
但在創作田園詩詞時,用隸書、楷書無法表現那種恬靜閑适的生活意境。行書貴放收,神曠情達形暢意幽悠,用它表達,“亦足以暢叙幽情”。
呂奉文先生把目光投向了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被他把玩了無數次。他非常贊同啟功先生的觀點:“楷書宜當行書寫,行書宜當楷書寫’的觀點。”
在行書作品《桃花溪》中,我們是可以看到顔楷的影子的。這也是古人常說的“師于古而不拘泥于古,師其意而不師其迹。”呂奉文先生多年的書法學習之路應證了這些。
三、形式有突破、章法有新穎
團扇《紅船精神》,紅色灑金背景卡紙很符合“紅色文化”主題,而且又是圓形,象征着紅色太陽,映射“東方紅精神”,灑金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深情的用意。
用篆書書寫“紅船精神”并位于中央,一是展現其曆史地位,二是表明黨對一切工作的絕對上司,三是表明新時代的航向标。
兩側行書撰寫,易認讀好了解接地氣。書法的價值在于走進生活,一直以來被作者作為藝術創作态度踐行着。
中堂《龍鳳呈祥》,龍、鳳是中國人精神的圖騰,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顔色,作者将兩者有意的結合,再用古樸厚重的隸書撰寫,賦予了作品濃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說是一幅講述“中國故事”的藝術作品。
作者用七言瓦當對聯宣紙創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瓦當古樸蒼涼的歲月色彩和隸書的坦率、厚重、酣暢、雅緻之美充分的結合起來,使整件作品賦有曆史悠久感,間接烘托出濟南大明湖濃厚的文化底蘊,也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
四、練的是字,修的是人生
從作者的書法人生和衆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書法不僅是藝術,還深蘊着民族曆史凝成的精神文化,更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根本。
呂奉文先生外在履曆和内在追求内外相稱、表裡如一,之是以選擇漢隸和顔楷作為自己的書法陣地決非偶然。
多年的基層工作使他擁有厚重的故鄉文化,軍營生活練就了他嚴謹的工作作風,上司崗位使他幹練、内斂,這些塑造了呂奉文先生的沉穩和厚重人格品質。
欣賞其書法作品,就會更加了解地域和環境對人的熏染、人的性格對書風的陶淬。正如劉熙載在《藝概》所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呂奉文先生紮根生活沃土,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大潮中,深入研究把握“創”的脈搏所在,以書法藝術反映生機盎然的社會風貌,将個人生活體驗升華為時代藝術審美體驗,是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名書法工作者的社會擔當。
今年年初以來,大陸疫情頻率越來越多,感染人數也越來越多,波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我們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排程、統一協調,集中一切力量幹好疫情防控這件事,堅持“動态清零”不動搖不松勁!
但少數西方國家仍然“賊心不死”,依舊對大陸不友好、不停抹黑、中傷大陸,遏制大陸經濟發展,阻止大陸統一大業……
是以,當今中國特别需要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東方紅精神……,唯有此才能為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為一名老黨員、老軍人、老幹部,呂奉文先生以筆墨再現民族信仰,歌頌黨的偉大精神,書寫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了他健康矍铄、胸懷家國、與時俱進、晚霞燦爛之美!
最後,感謝《老朋友》雜志社打造的宣傳平台,祝願貴社越辦越好!
祝願呂奉文先生在今後的藝術道路上,不忘藝術初心,堅定藝術方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書法作品。
(文:劉孟浩)
作品賞析:

團扇《紅船精神》
中堂《龍鳳呈祥》
對聯
對聯
行書 張旭《桃花溪》
毛主席詞《浪淘沙》
毛主席詩詞《詠梅》
毛主席詩《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鬥方《萬事随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