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作者:光明網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題: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本人INFP多年,最近變成了ISFP……”

近來,4個神秘字母已經代替星座,成為年輕人彰顯自我的新标簽、網絡沖浪的新暗号。這是當下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将人分為16種不同人格類型。比如,ENFJ代表有上司力的主人公人格,INTJ代表理性果敢的建築師人格……

從百餘道題的詳版到28道題的速測版,各種版本的題目“總有一款适合你”。有人測後大呼“好準”,有人稱之為“科學算命”。16種人格真的能夠定義我們嗎?MBTI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MBTI測試的16種人格類型。(網站截圖)

MBTI是啥?為啥能這麼流行?

目前,話題“MBTI”在新浪微網誌的閱讀次數達16億,抖音平台相關播放量超11億。“你的MBTI是啥”已經成為年輕人社交熱身的熱門話題。突然大火的MBTI測試,到底是何方神聖?

MBTI全稱“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是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裡格斯在20世紀40年代編制的一種人格測試。

這一測試的基礎來自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榮格将人的性格類型分為“内向(I)-外向(E)”兩種基本心态和“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四種功能。在這三組對立次元中,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組合成8種類型。

邁爾斯和布裡格斯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次元:“判斷(J)-知覺(P)”,構成了16種類型,每種類型都用4個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芳說,MBTI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測驗”,它的商業推廣相當成功,大量應用于企業教育訓練、職業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手機截圖)

MBTI為啥能這麼流行?專家認為,除營銷推動外,它确實契合了人類大腦的加工規律和當下的某些社會心态。

“這類測試的核心是把人分類,而人類大腦最善于通過加工類别把複雜世界簡化,進而快速了解一個人或事物。相反,現在更科學的用五個特質來描述人格的測驗則沒有那麼好了解,是以難以流行。”王芳說。

而MBTI的直覺,也讓它依靠娛樂化“出圈”成風,從各種玩梗的MBTI表情包,到MBTI書單、MBTI穿搭、MBTI裝修風格……這串字母已化身當下網際網路的“流量密碼”。

16種人格科學嗎?能夠定義我們嗎?

文字工作者小齊從小對數字敏感、擅長統計歸納,她的MBTI測試指向“精算師”。她驚訝于結果高度吻合的同時,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職業選擇:“也許我真的更适合去做精算師或會計,會不會比現在更出色?”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小齊的MBTI測試結果。(手機截圖)

王芳說,選擇一類職業其實是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人格隻是考量因素之一,它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

“你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與這份工作是否适配,以及從業者的生活狀态、工作自主性和靈活度等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何況,人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以,人格測試不應該成為職業選擇的主要指導或阻礙。”王芳說。

有研究發現,MBTI類型與各種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非常微弱,它測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個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心理學家張侃說,這類測試的結果可能是一個理想中或美化過的自己,放平心态,“知之、好之、樂之”。

雖然有着心理學理論背景,但MBTI測試的科學性一直存在争議。

一方面,榮格的“心理類型說”并沒有經過實證檢驗,基于此編制的心理測驗,自然“根基不穩”;另一方面,科學的人格測試需要通過信度和效度的品質檢驗,而MBTI在這兩項名額上的表現都不夠有說服力。

研究所學生小孫對測驗頗有微詞:“我測了三遍,結果都不一樣,到現在也沒記住自己到底是哪4個字母。”

王芳介紹,一般人格測驗的題目通常是給出一句描述行為或感受的話,讓測試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選擇符合的程度。這種方式允許測試者比較精細地表達出自己的狀态。

而MBTI測試題目雖然也區分了程度,但在計分出結果步驟上,每一個次元依然是“非此即彼”的歸類。而題目精簡的速測版更是将選項簡化為二選一,使結果更加絕對。實際上,大多數人處于中間狀态,對他們來說,一兩道題目改動了答案都可能導緻重測結果不一緻。

“人類的相似性遠大于差異性,彼此之間不會那麼壁壘分明,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隻分為16類。這也是這類測試不夠科學的地方。”王芳說。

警惕“貼标簽”帶來的自我固化

有網友說:“一直以為不愛社交的自己是異類,但這個測試讓我知道了自己是ISTJ,還發現有這麼多和我一樣的人,讓我接受了本來的自己。”

MBTI在網絡時代的流行,正從自我了解走向“抱團取暖”。各類網絡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尋求人生問題的答案,談論着包羅萬象的話題。

對此,心理學家提醒,在快速找到社會歸屬感和群體認同的同時,也要警惕“貼标簽”帶來的自我固化和群體極化傾向,即讓本來可能隻有一點相似的人,在不斷交換類似觀點之後變得更相似,這反過來又會讓個體把自己身上的标簽貼得更緊。

王芳說,近年來心理學界提出了“中間性格優勢”,也就是說,不極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讓人在不同情境下靈活地采取适宜的行為方式,容易獲得更優的結果。

“不論是曾經的九型人格、性格色彩還是現在的MBTI,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類似測試的流行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所有的心理測驗都隻是參考工具,不必将其奉為真理甚至變成桎梏,人的變化和成長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王芳說。

MBTI的大熱也帶動起各類心理咨詢相關的商業營銷。随機點開一個推廣連結,做完93道題,還要付費幾十元才能檢視結果。一家注冊于一年前的微信公衆号首頁顯示,已有近20萬人購買了該公司的MBTI測試,并進一步推廣不同價格的職業咨詢和MBTI課程。

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人格測試,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MBTI測試推廣連結,需要付費才能解鎖報告。(手機截圖)

專家對此表示,測試結果僅供參考,而且所謂專業咨詢師的資質較難分辨,咨詢課程效果未知,相比之下,在專業上精進自己可能更加實在。(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