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文/土木

根據本田2021年的銷量資料來看,其搭載了混合動力系統的車型全年終端累計銷量為233,801輛,與同屬日系品牌的豐田打得是難解難分,既然來自同一個國家又都是混動技術的先驅者,本田的混合動力系統有何不同,能夠與豐田抗衡?更便宜還是更省油?值得分析一下。

豐田從1997年第一次推出THS混合動力系統之後,通過申請專利,将這套基于行星齒輪組的系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限制了許多其它車企的混動技術發展,那麼作為老對手的本田想要繞過豐田的專利技術去做混動技術,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了。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本田在1999年就已經推出了一套弱混系統IMA(Integrated Motor Assist),但由于電池電量以及電機功率很小,不能做到完全的電機驅動,是以油耗和NVH等表現明顯差一些。

最後本田在2013推出了i-MMD(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智能多模式驅動)混動系統。整體表現不輸豐田THS,兩者再次齊頭并進。

i-MMD這套系統是由一個内燃機和兩個電機組成。發動機和電機通過普通齒輪耦合。通過離合器來實作串聯和并聯的轉換。當離合器分離時,i-MMD的發動機和驅動電機即為串聯模式,發動機轉動帶動發電機充電,同時電能驅動電動機轉動帶動車輪運轉。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當離合器結合、發電機斷開時,發動機和電動機又變為并聯模式,此時發動機和電動機的動力通過不同的減速比之後可以共同傳給驅動軸。還可實作發動機直接驅動。

具體來看,i-MMD混動系統的工作模式有以下幾種:

1、純電模式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此模式下是由電池進行供電驅動的純電驅動模式。此模式下發動機不工作,發電機也不工作,離合器斷開,僅由動力電池向驅動電機提供電力。該模式适用于起步及低速低負荷狀态的工況。

2、混合驅動模式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此模式下由發動機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然後直接為驅動電機進行供電來驅動車輛,适合高負載、急加速等工況。此時根據電池的充放電狀态還可以細分為充電模式和輔助模式。

(1)充電模式就是驅動電機的負載較大,但還不需要電池和發動機同時供電,此時系統會啟動發動機,根據目前的狀态調整到最高效的運作區間,然後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發電機産生的電能直接向驅動電機進行供電,盈餘的電能就會回報給電池進行充電。

(2)輔助模式就是在急加速的情況下,發動機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全部用來為驅動電機供電,同時電池也加入一同為驅動電機供電,發揮出驅動電機的全部功率。

3、發動機驅動模式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在發動機直驅模式,離合片耦合,發動機的動力通過機械傳動直接傳到驅動輪上。但這個模式的觸發範圍比較小,僅在高速低負荷(高速巡航)期間才會開啟。

4、動能回收模式

在車輛減速、制動或下坡等情況,發動機和發電機停止工作,驅動電機反向旋轉進行發電為電池充電。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本田i-MMD混動系統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三代,但整體的結構是沒有變化的,第二代相比第一代減少了重量、尺寸和複雜性,提高了效率;第三代對比第二代優化了2.0 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使得發動機的熱效率達到了40.6%(上一代38.9%),并且智能動力單元(IPU)比上一代在體積上減少了32%,同時使用了不含重稀土磁鐵電機。

整體看下來本田的i-MMD混動系統其實是更偏向于一輛純電動車型的,電機是驅動車輛的主力,那麼在油耗等方面是不是會因為接近電動車而更低呢?我們通過網上收集車主所提供的資訊得出以下結論: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以雅閣混動版為例,通過資料收集,綜合各車主的綜合油耗,它的百公裡油耗在5L左右,如果僅在市區或使用經濟模式,那麼會明顯降低甚至低于4L。

對比豐田表現如何呢?我們以豐田凱美瑞為例,它的綜合油耗也在5L左右,取決于駕駛習慣可能上下浮動0.4L左右,兩者的油耗差異并不明顯。

豐田的宿敵,本田的混動系統有何亮點,更省油嗎?

繼續對比駕駛感受方面,在低速情況下,豐田大部分是發動機和電動機共同驅動的狀态,是以整體的動力輸出較為平順,節油效果也比較好,行星齒輪相比E-CVT,穩定性也要略好;在中高速工況下,本田擁有發動機直驅,是以動力損失較小,動力性也要強于豐田。

總結:

本田i-MMD混動系統是一個典型的串并聯結構,在純電、混合驅動外。相比豐田增加了發動機直驅模式,在動力方面有所優勢,豐田則在中低速的平順性、油耗方面略優。在節油性方面,兩者并沒有拉開差距,技術原理也不同,是以也不存在高下之分,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取舍即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