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紀大規模軍事沖突和非殖民化程序加速的時代,奴役被征服領土居民的古老原則被沿種族或宗教路線進行的相對人道的州際大規模人口轉移所取代。
人口交換已成為解決邊境國家之間或人口異質國家内部數十年來醞釀的種族和宗教沖突的一種激進方式。

來自開源。
20 世紀大量人口的重新安置伴随着定居者失去所有房地産以及占主導地位的大多數人使用暴力。
在現代國際法中,被占領土上的人員流動是《日内瓦公約》所禁止的,文明國家也不這樣做。
- 希臘和土耳其
由于希臘在第二次希臘土耳其戰争(1919 - 1922)中慘敗,希臘政府簽署了洛桑和平條約,放棄了對西色雷斯和東色雷斯的主權。為了防止分裂主義和種族沖突,根據國際聯盟的決定,希臘和土耳其被迫進行人口強制交換。
來自開源
在希臘-土耳其人口交換期間,大約有 50 萬穆斯林土耳其人離開了希臘,150 萬希臘基督徒離開了土耳其。希臘三千年的小亞細亞曆史走到了盡頭。少數希臘人僅留在伊斯坦布爾和一些沿海島嶼上。
-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1940年9月,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親法西斯政府在簽署《克拉約瓦和約》期間終于解決了邊界領土争端。
來自開源。
由于該協定,羅馬尼亞政府傳回保加利亞南部多布魯哈,該地區在 1913 年第二次巴爾幹戰争期間被羅馬尼亞吞并。在将先前占領的領土歸還保加利亞期間,10 萬羅馬尼亞人離開了多布魯亞,大約 6 萬保加利亞人從羅馬尼亞領土遷往他們的地方。
- 波蘭和蘇聯
1944年,波蘭和蘇聯簽署了一項關于從波蘭領土撤離烏克蘭人口和從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土撤離波蘭公民的協定。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立陶宛人從波蘭邊境地區被強行重新安置到烏克蘭,波蘭人和猶太人從蘇聯傳回波蘭,截至 1939 年 9 月 17 日,他們是波蘭公民,總計約 100 萬人。
來自開源。
波蘭和蘇聯之間的人口交換分四個階段進行,并于 1947 年 5 月完成。大約 50 萬烏克蘭人被從波蘭驅逐到烏克蘭。同年,在維斯瓦河行動中,留在波蘭領土東南部的烏克蘭人被強行遷移到波蘭北部和西部。
- 印度和巴基斯坦
1947 年,根據蒙巴頓計劃,英屬印度的殖民地獲得了獨立,成為兩個宗教分裂的國家:印度教印度聯盟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領地(現代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來自開源
印度次大陸上兩個獨立國家的形成導緻了宗教上的大規模流血沖突和人口大規模遷移:大約 700 萬穆斯林逃離印度,700 萬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離開巴基斯坦。
- 塞普勒斯
1960 年,塞普勒斯島在四年的解放戰争中實作了脫離英國當局的獨立。塞普勒斯憲法承認存在兩個平等的社群:希臘人和土耳其人。
然而,塞普勒斯的希臘人希望與希臘大陸團聚,這導緻緊張局勢和種族和宗教沖突的加劇。1964年,聯合國維和特遣隊在塞普勒斯部署,以遏制希族塞人和土族塞人之間的沖突。
來自開源。
在 1974 年 7 月 15 日軍事政變和塞普勒斯總統被推翻後,為保護土族塞人免受激進叛亂分子的侵害,土耳其當局向塞普勒斯北部領土派遣了 3 萬軍隊,并占領了該島 37% 的領土。
由于土耳其軍隊入侵塞普勒斯島,混合的塞普勒斯人口脫離接觸。在希族塞人和土族塞人之間制造了地理和社會障礙。在脫離接觸期間,約有 20 萬希臘人從塞普勒斯的土耳其部分逃離,約 3 萬土耳其人從該島的希臘部分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