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章 紙聖蔡倫取材地 史上有名笨小孩

作者:洋光雨露

第三章

紙聖蔡倫取材地 史上有名笨小孩

書接上節,說到心理暗示術對人成功的作用,在曾氏身上更是有着确定性的暗示。有多重要的暗示作用呢?慢慢往下看。

湘水之濱蔡倫造紙商賈雲集

說起這萱洲,可是個好地兒。萱洲位于衡山縣最南端,地處湘江彎曲河段西部凹岸,依江而建,因有着古河街,盛産萱草(草本植物,可制作黃花菜)而得名,是一座極具江南水鄉特色的古鎮。

萱洲盛産萱草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時的萱洲,在湘江邊上有一大片沙洲,那茂盛的萱草就長在沙洲上,但由于後來在下遊建了一個水庫,湘江萱洲段水位上升了好幾米,把那一大片沙洲淹沒了,從此萱草對于萱洲,就成了傳說。

這鋪(清時為鋪,現為鎮)屬于衡山縣,在縣的最南邊約60裡,與周邊縣連接配接,離湘鄉縣的荷葉鎮160多裡路,在湘水的西岸邊,背倚青山,依江傍水;晴天時,風清月朗,景緻獨特,由兩縱兩橫4條石闆街構成,大多是前朝明朝和嘉乾道時期的建築,錯落相間。青磚黑瓦、檐角勾連的房屋幾乎是一棟挨着一棟,獨具一格。特别是祠堂廟宇莊嚴氣派,鬼斧神工,展示着千年古鎮的神韻。

古鎮幽幽,湘水悠悠。河邊有個碼頭修建于明代,是往來貨物的交割地。據傳,東漢時,出生于耒陽的紙聖蔡倫造紙所需材料一一萱草,就是取材于這裡,所造紙張也是通過貨船轉運到這裡的“祥隆紙棧”後,再分别發至長沙,武昌(武漢)、汴梁(開封)、江甯(南京)等地。可謂是賈商雲集,通江達河,極其繁榮。一度引來乾隆巡幸,更使這春江彎月市井味濃的小鎮名聲大噪。

一彎春江月,千年萱洲鋪!此地不僅曆史悠久,民風淳樸,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穿越古鎮石闆路,猶如走進一個古樸幽深的曆史長廊,這裡濃縮着古鎮的滄桑變遷,蘊藉着古鎮的風土人情,一個個塵封已久的人物故事、曆史事件一一在眼前展現:聞名全國的衡山窯,那“以釉代彩”的神奇工藝叫人贊不絕口;宋朝丞相歐陽芳的家廟金蓮禅寺巋然而立,過去的王侯之廟,如今布衣也可出入,好不随和;乾隆皇帝下江南遺留的三聖祠,清風明月,照之輝煌如舊;古今氣息,慨然俱來,流淌着幾多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雖斑駁陸離,但仍具風流韻味。

在呈井字形排列的萱洲古街上,若是到了端午節前後,當地盛産的桃子、李子、黃瓜從街頭擺至街尾,到處是人頭攢動熱浪滾滾汗氣撲鼻,在中間僅留下夠兩人行走的空間裡,長長時排着長隊,側身擦肩方可避讓通行。若到墟市時,更是人流熙熙攘攘,接踵摩肩,非弄個大汗淋漓、氣喘籲籲方可。此時的人們,即便是擁擠也不生氣郁悶,面是笑容滿面,好象享受着這一切似的。

另外的區域,有買賣小豬、雞鴨魚肉的;也有買賣樹木、農具和生産生活工具的,甚至漫延到了山下河灘上;鐵匠鋪、彈匠鋪、染匠鋪向左邊延伸;包子鋪、米粉鋪、副食店朝右路發展,煞是熱鬧。

花海誘人一線天街步步高升。鋪上還有一景不得不提,那就是令其大放異彩的“萱洲花海”。

春光明媚時節,擁抱萱洲鋪的是一片燦爛的花海,那粉紅的,是桃花;那雪白的,是李花;那金黃的,是油菜花;那橙黃的,是一輪落日。清風徐來,花香撲鼻。這些花迎着陽光挺立,随風搖動,一束束,一團團,一簇簇,層層疊疊,與夕陽交相輝映,将古鎮鍍上了一層神奇絢麗的色彩,清靈靈的湘江将這種畫面倒映在水裡,可謂千種姿态、萬般風情。

古鎮、花海、人流;人流、花海、古鎮,這是傳統人文的交融、映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若于冬日,乘船行至渡口,仰視時則會看到吊腳樓上有幾位老人在悠閑地曬着太陽。若登石階而上,則是一條丈餘寬的街道,從南端延伸至北面,悠長而又寂寥。若陰雨綿綿時節,則又得遇萱洲古鎮雨巷中那種迷漓的景緻與意境。

平時裡,街道兩旁是屋檐搭屋角的店鋪,擋住了春日的陽光,擡頭一看,中間隻有“一線天”;街道鋪滿了青石闆台階,層層而上,猶如傳說中的“天街”般,神秘而幽遠。

鋪上大戶易家院子主人——江良濟

在富庶之地萱洲鋪的江家,原也是從江西遷居過來的,已在此處繁衍生息了十六代,經過多代勤儉持家、長期積累,也逐漸的成為本地有名的大戶。

到了江良濟這代,已是殷實的耕讀之家了,也已取得了秀才之名。但,江良濟本就生性豪爽、行俠仗義,不僅熱心族内公事,對外人也是熱情好義、疏财助困,甚至将祖上分家時的财物散開助人。家産雖有所減少,但仍可輕松度日,深得世人尊敬。由于再行科考時不順,也就不再熱心于八股,就開門辦起了私塾以課子教書為業。

江良濟(1750——1835),字沛霖,号雲峰,行聰六。原配劉氏,1750——1778,早殁;生二子。長子江明盛,字永熙。次子江賓盛,字永燕(通十舅)。續娶熊氏,生子(三子)江如盛,字阜盛,又字永董(南五舅);又于1788年生一女。

命硬得生"憐妹子"江家有女初長成。此時,家境逐漸在沒落時段,兒女們在成長時期也因漸漸日緊的境況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時間一晃過去了十多年,小女也在這種環境中得到不少的曆練,逐漸出落成一個婷婷玉立、且幹練精明的少女,慢慢成了待字閨中的大姑娘。雖然如此,該女的出生、成長卻并非一帆風順,如果不是命大,還差點沒了性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在舊時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裡,特别是在那時還未得開化的湖南,更是有一個慘無人道的風俗,為祈求家族繁衍生息,尤其祈禱生産男丁以保香火不斷,在不少的家庭都發生了丢棄女嬰的現象,對于偶然生存下來的女嬰,就被稱為:“憐妹子”。

江氏家族原籍江西,後來遷到湖南衡山,江家的第十二世祖江嘉爵死後,葬在一個叫“仙女袒膚”的地方。後來,也不知是那個多嘴的風水大師,非要說江嘉爵的葬地不吉利,如要想保後世子孫平安,就必須要“洗女”九代。所謂的“洗女”九代,意思是說其後的九代人,凡是頭胎為女孩的(新娶之婦或續弦生頭胎亦算作是)一定要弄死,否則整個家族就不會興旺。

不幸的是,該女出生時正是父親江沛霖續弦的頭胎(原配劉氏,繼配熊氏頭胎),按輩分,小女嬰是江家的第七代,按照“洗女”九代的說法,女嬰一出生就注定了要死亡。沒有辦法的江沛霖,隻能依照祖宗定下的規矩,在女兒剛出生時就将其狠心地丢到床下,企圖凍死她。可沒想到,女兒命大,雖然一天一夜在寒冬臘月裡,依然還頑強地活了下來。

人心都是肉長的。本就心地善良的江沛霖,看到仍存活命的女兒後十分驚訝,頓生憐愛之情。于是,他就不顧祖宗家法,狠不下心來棄女,覺得不管以後怎樣,決定不再“洗女”。因為此女剛出生便遭遇這樣的大災難,是以江家也給她取了個小乳名叫着“憐妹子”。這也符合傳統社會裡認為孩子取賤名易養的習俗。

江氏女嫁入荷葉塘勤儉持家亦有方

家住衡山縣萱洲的江良濟與相隔160裡的湘鄉縣荷葉塘的曾玉屏都是喜好結交之人,且都在當地深受大家所識,并享有盛名。在雙方父輩之時就有交往,加上二人禀性相近,自是交往更加頻繁,漸漸建立了深厚的交情。雖依當時的情況來看,江家的家境更為富裕一些,江沛霖雖無功名,卻以輕财好義聞名鄉裡,為人也不勢利,就看中了曾玉屏的兒子曾麟書,也就将大了五歲的女兒許配給了曾玉屏的兒子曾麟書。由于此女生來賤屑,隻以小名留世。從有限的史料中隻是得知江氏比曾麟書年長五歲,因曾麟書排行老四,是以人稱江氏為“麟四嫂”,還以“憐妹子”為人所知,後因其尊貴再無人再稱此小名。

封建時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婦女的名氣再大、功勞再高往往都不能流芳百世。按照傳統思想,婦女在家族族譜中也是不能記載名字的,隻有一個姓氏。正因如此,曆史上許多偉大的女性被埋沒,隻以“某某氏”稱呼存世。雖是貴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的母親,也隻能以江氏留名于世,實為憾事。

話說江氏,到了約定的婚期,便如期嫁到曾家。之後,江氏與丈夫曾麟書兩人操持家務、勤儉持家,曾家在他們的經營下更有起色。江氏因是大家閨秀,家教甚嚴,也深受其父影響,雖未進私塾之門,也因家塾識字一二,是以她的賢惠亦是遠近聞名。

更為重要的是,江氏到了曾家以後,為曾家生下了五男四女,這對香火一直不太旺盛的曾家來說,無疑是有大功的。江氏不僅生育了九個子女,在教育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她經常對丈夫曾麟書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一賈。吾勞于内,諸子勞于外,豈憂貧哉?”

寬一會跑後,就經常于衡山湘鄉之間往來,有時在萱洲一住就是一兩個月也住不夠,尤其是受到外公江沛霖和三舅(南五舅,與母親江氏同父母,不似另外兩個舅舅是同父異母)的寵愛。特别是小寬一剛剛開蒙不久,也曾入過外公的私學讀書。對于心智未開的小童來說,第一任的老師是最易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天資與禀性的了。

一次,寬一又随母親到萱洲小住,返湘鄉時,江沛霖親自把女兒和外孫送到家。

寬一的祖父曾星岡(曾玉屏字号)知悉後非常高興,馬上讓家人備下酒菜,父子倆一起熱情招待親家,姑爺在席間也不停地向嶽丈敬酒。

此時,麟書也開了私學,于是也就借機向嶽父請教治學經驗。

江沛霖見賢婿問及治學之法,真的是找到了話題,就趁機打開了話匣子:“賢婿,孔夫子一部《論語》博大精深,令我輩受用不盡。聖人育才真谛,其實也就一句話:‘因材施教’。學生的資質各不相同,如子路勇,子貢智,顔回遲,子羽醜,夫子根據各個學生的資質和特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故其弟子三千,然人人盡其才。

如今,寬一(曾國藩)記性尚不甚好,這是寬一的資質和特性所緻,汝便不可性急,隻可抱定勤能補拙的宗旨,循循善誘,囑咐教導:人于幼時每每如此,先不必懼;切勿以讀不順、記不牢懼難。使其漸有信心,再授其方法曰:如一遍不得,就多讀一遍;如别人一遍記得,不妨令之反複讀之。别人讀五遍可者,就令他讀十遍二十遍,定可誦記。吾亦不信他還學不能熟記!長此以往,必有所成!誠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同理。”

曾星岡因少年失學常常悔之莫及,成年心性成型後,尤其敬重讀書人,對身為秀才的親家更是格外敬重。聽了親家公這麼說,趕緊對兒子說:“竹亭, 好好記住嶽父指教,讓寬一十遍二十遍讀,哪怕三十五十遍也不放手。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發狠心,就是生鐵疙瘩,也能煉出鏽花針來! ”

“謝嶽父大人指教,小婿銘記在心!”麟書連忙答應。又忙對老父說:“爹爹說的極是!”

從此,麟書整天把寬一帶在身邊,随時課子督導,以指教他若想謀得功名,就必須發狠讀書的道理。大熱天,他也帶着寬一到田野裡去經受暴曬,讓寬一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使之感受糧食來之不易;秋忙時,麟書在幫父親收割之時,也把寬一帶到稻田裡去,手持鐮刀割禾,要他說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是何意思。然後,又不失時機的意味深長地說:“寬一,你現在該明白種田的辛苦了吧?為了将來不再受苦受累,隻有發狠讀書,再苦也要讀!”

“爹,我明白了。讀書雖然苦,可還是在屋裡不曬日頭不淋雨,我再苦也要讀!”寬一用袖子擦着頭上的汗水,三角眼裡也閃出爍亮的光芒來。此時的曾氏父子,完全是以最樸素的“逃避”種田勞力的辛苦互相激勵,而根本談不上所謂的立志,亦無男兒志在四方的豪邁,更為欲做家國幹城之宏志!

麟書欣慰地點點頭:“你能明白就好。爹知道,你記性鈍拙,總怕不能出息。唉,其實爹爹也是鈍拙的,才會半個秀才也撈不到。但是爹爹不灰心,十次考不上就考二十次,總有一天會考上。我這鈍拙的人不厭其煩教你這鈍拙的人,一定能出息!”

“爹爹,有什麼辦法,讓記性好起來嗎?”寬一熱切地看着爹爹。

麟書苦笑着說:“有。那就是你外公講的,勤能補拙,别人讀五遍, 你就讀十遍二十遍。爹爹也有自己的笨辦法,就是抄書,一邊抄一邊記,抄上一遍能抵讀十遍八遍。隻要不怕苦,就會像你爺爺說的那樣,生鐵疙瘩也能煉出鏽花針來!”這些說教,也都在不停地強化着銳意功名的觀念,于當時的曾家來說,已算是有些“遠見”的了。

寬一咬着嘴唇,默默地點點頭。當天下午,他就開始嘗試爹爹教給的辦法, 書桌上一邊擺着《四書》,一邊擺着字帖,一字一句抄寫。母親江氏見了,詫異地說:“寬一,你這樣子是做什麼?臨帖不像臨帖,讀書不像讀書,算是幹什麼呢?讓你爺爺和你爹看到,定會狠狠的責罰你!”

“娘,這是外公和爹爹教我的方法,爺爺也知道這事。他們說:抄書,抄一遍能抵讀十遍。我現在用臨帖的辦法抄書,一舉兩得,爺爺和爹爹肯定不會責罰的。”寬一得意地晃晃腦袋回複母親。

正說着,麟書從外面回來,看到兒子懸腕臨帖,同時照自己的辦法抄書,頓時眉開眼笑:“好伢子!舉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小寬一身上的這種不屈不饒、倔強的性格,更是完全遺傳自他的母親江氏。直到晚年,還一直強調說:他們兄弟秉承母德居多,好處是天性倔強。“‘倔強’二字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

從此也可感覺到,曾的外祖父江沛霖對他的影響也很大,江沛霖也十分喜歡這個外孫,說他日後定是棟梁之才。說到可成大器,還有一傳說更加繪聲繪色。

那時,還是寬一在十歲的時候,又到外祖父家小住時,在私塾裡又去讀書的間隙,休息時就與表弟在外公家旁邊的井邊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井中。表弟大呼救人,江沛霖聽到及時趕來,從井裡拉出了滿濕透的小寬一,這次真的是大難不死。江沛霖為了安慰驚魂未定的小孩子,就幽默的編了一個十分吉利的說法,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看看,我們的小寬一,不已經是"浸濕"了嗎?長大後肯定會中進士!這樣的說辭,尤其對懵懂少年有着更大的安慰與暗示,對其激勵作用有着想象不到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寬一更願意與欣賞自己的外公親近,并受其更大的影響的重要原因。應該說,其外公的嚣局遠在其父之上。也難怪,老實本分、資質平平的曾麟書能起到一個家族持續成長的接續,而不成為拖其後腿的阻力都算不錯的了,怎麼可能有更多的期待呢?!

這一将來中進土的說又不徑而走,又進一步強化了小寬一刻苦努力求學的堅定信心。

寬一外婆家的易家院子的附近就是天街了。小寬一與表弟、以及學童們在這玩耍時,常常故意從下往上攀登,有時一邊走一邊數台階,來應合當地人稱之為“步步高升”,并以此好意頭來祈福好的前程。

是以,小寬一在外公家小住時,就更加喜歡到天街去玩兒。不僅如此,小寬一還經常到鋪上的其他的有名的地方去玩。

如:觀潭寺位于古河街盡頭的高處,最早稱為“三聖祠”,是清乾隆帝下江南時親自選址督造的,後來成為鎮守萱洲風水的楊泗水府廟,一直以來香火不絕。牆上有一對聯:聖德遠承祠景行惟賢孚赤嶽,神靈久享祀恩威并重鎮萱洲。

還有,萱洲保留着的古墓葬、古戰場、古城牆、古建築等,還有幾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址-衡山古窯,宋朝丞相歐陽芳的家廟-金蓮禅寺遺址,行善積德的讀書聖地-慈善堂,造紙術發明人蔡倫紀念地-蔡候殿遺址等,更加鼓舞了小寬一要成就事業的遠大理想與視野。

一天,小寬一正與表弟,以及學童們一起玩耍的高興時,聽到一個大人的聲音呼叫“寬一,寬一,快下來,快點下來!”小寬一當時正站在天街的高處,聽到叫他一回頭,腳下一滑,身體傾斜了下來......

正在他身邊的表弟看到他身子傾斜,有可能摔倒時,就伸手拉了他一下,将身體站直了過來,也就沒有了危險。此時,聽到的叫聲是家人喊他們,差不多時間該回家了。到了易家院子裡,看到爹爹正在與外公、舅舅們聊天說話。

一了解,原來是父親覺得他在外公家住了一個多月了該回荷葉塘了,而且爺爺決定讓他正式入學堂讀書了。

随着慢慢長大,逐漸到了上學啟蒙的時日。按照習俗,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曾玉屏說:“孩子應該有個正式的名字了。寬一的學名就由介亭給他取一個”。

5歲蒙學始得學名叫“子城”

曾麟書因學業未通達,于是就開了私塾。當自己的兒子到了5歲的啟蒙年齡時,自然就放在自己眼前開學啟蒙,也友善時時看護與教導。既然要讀書,就不能再用乳名了,而需要一個正式的名字。作為曾家有文化的“飽學之士”的曾麟書來說,取名字自然是他的事了(還有一說,是他的另一位來自長沙的啟蒙老師陳雁門所取,本書後文述及)。

于是,翻閱了許多經典,後來取自《孟子·離婁下》中“曾子居武城”中的字,而取名為“子城”。并未真正弄懂“曾子居武城”之原意,隻略将其認為是“對其學業有成”之期待,自此,便将寬一稱為曾子城了。

聰明孩子巧審失蛋案

在曾麟書的私塾裡,有一班年齡差不多的孩子開蒙識字,由于子城是随自己老爹讀書,自是十分乖巧,一度還成了同班蒙童中的好學生了,還表現的特别聰明。

正是在此期間,發生一起“雞蛋丟失案”。此案有兩種說法,分别輯來簡述。

一說是曾子城五歲啟蒙,六歲便在父親的私塾中接受教育,他不僅繼承了父親刻苦嚴謹的治學風範,并且天資遠在其父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死讀書,而是能夠将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實踐。這自是表達子城分外聰明無疑了。

曾子城正年幼長身體之時,有一次父親為了給他們兄弟五個補充營養,便煮了五個雞蛋,好讓他們私塾放學時回來吃。

可當曾麟書再回到家中的時候,老婆江氏告訴他煮的五個雞蛋竟然隻剩下了四個,有一個不知被誰偷吃了。

曾麟書也沒着急,突然想到可以用這件事借機來考驗一下幾個兒子如何判别推斷。于是,告訴他們幾兄弟,雞蛋少了一個,你們誰能想個辦法,幫你們母親找出是誰偷吃了那個雞蛋。四個弟弟都撓着頭,面面相觑一臉茫然,隻有曾子城略微思索了一下,告訴父親:“爹爹,讓我來試一試吧”。

于是,按照曾子城說的開始準備:先找了個盆,裡面裝上清水,然後把家裡面所有人都叫過來,讓每人輪流喝一口水,吐到盆裡面,自己站在旁邊觀察。

很快,曾子城發現其中一個仆人吐出的水裡面有蛋黃粉,立刻指出就是他偷吃了雞蛋。這個仆人也不敢狡辯,就承認做了錯事,吓得連連求饒,并将偷吃雞蛋的事情和盤托出。曾麟書雖然當即處罰了這個仆人,但同時也非常開心,覺得大兒子曾子城果然非常聰明,将來定能當個如包青天一樣的大清官審理案子。于是,對他的要求更為嚴格,敦促他們好好讀書,求取功名,待長大後也能審理大案,為被冤之人平反昭雪。這則故事,反映了年幼的曾子城細心的觀察、缜密的思維研判能力,自小便展露峥嵘,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難怪成功後其更加穩健與老辣!

但,此說不可信,什麼五兄弟?他最小的弟弟小他在十歲以上,若小弟入學了也至少5、6歲,而曾子城差不多已到衡陽讀書了,哪裡還與弟弟們一起蒙學初開呢?!

另一說則可信度大些,故事的整個情節差不多,隻是五兄弟換成了同班的學童,這就有了充分的合理性了。

說起曾國藩幼時聰明,相信的人不多,相關佐證資料則十分稀少,其本人向來不認為自己聰明。若說起笨拙、木讷、反應慢,這一類的段子倒是可以随手拈來,既使他本人也多次承認自己屬于“結硬寨、打呆仗”之人,靠得是“貴有恒”、“不自欺”。

被逼急造反作弄老師陳雁門

來看看曾子城讀書不聰明的事兒……

說起讀書,曾子城可算不上天資聰穎之人,甚至達到了笨的可鄰程度。關于他的愚鈍,甚至于有幾則關于笨小孩的故事流傳……

一則是寬一五歲時,曾星岡突到長沙,半月後回來,說:“費力給寬一請了個好先生,大名叫陳雁門。陳先生教的學生曾出息了兩個舉人。過了元宵節就來給寬一開蒙,先得收拾一間書房。書房的名字,陳先生也給想好了,就叫‘錫麟齋’,對麟書也有好處的。”

元宵節過了兩天,兩個轎夫擡着一個坐着轎子白胡子老頭來到曾家,看上去腿腳也不大利索。

到底是長沙城來的有氣派,蹒跚着在堂屋正中端坐坦然受了寬一的拜師禮,老師還給他取名子城,字伯涵(雁門師取名說),就在錫麟齋開學了。

他操着長沙話,給曾子城講北宋汪洙《神童詩》勵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然後說:“子城,你記住,令祖和令尊隻是田舍郎而已。他們請我來教你讀書,就是想十年八年之後,能登上天子堂!”

曾星岡在外聽到陳先生這麼說,還能讓寬一登上天子堂,心中暗暗想:“果然是名師出高徒,一年十八兩銀子,值”!

寬一有高師管教,麟書便放了心。為了補貼家用,他也開辦了“利見齋”, 教周邊鄉村的十幾個蒙童識字,同時,自己也讀書,繼續準備參加童生考試。

書塾裡讀書,除識字之外,最重要的是背誦。但凡先生教過的,必須背得滾瓜爛熟。

但陳先生發現,曾子城的記性不是一般的差,對這種笨人,隻有用戒尺打手掌,别無他法(從這點看,這陳先生的真本事如何就大體知其一二了)。

任誰被打的多了,也難免會心生仇恨,何況是把人逼急了,那後果也是十分可怕的。曾子城也是這樣,總想找個機會報複。

還好,他報複時并非要下死手。一天,就想辦法要整陳老頭一次,否則,挨打不知何時才是個頭。他就想方設法在陳先生常去的茅房裡做了手腳,導緻腿腳不靈便的陳先生仰面朝天摔倒在茅房裡,弄的滿身污穢,灰頭土臉。雖說明知是曾子城搗的鬼,但苦于沒證據, 隻能自認晦氣。曾麟書得知這惡作劇後,再三向陳先生道歉,又被陳雁門幾番羞辱解氣之後方才作罷。

曾子城的母親江氏也覺得除了他之外,也不可能有别人,但見子城否認的堅決,說得斬釘截鐵一般,也自知自己崽之脾性的娘,最知子城一旦倔起來也是象個頭犟驢,知再逼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出來,就不再說什麼。但卻仍不忘借機教誨兒子:“寬一呀, 你要記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還有,家裡的神龛上,都寫着‘天地君親師之位’的。先生是上神龛的,必須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老師,容不得半點不敬。你要想将來出人頭地,就必須得老老實實聽從先生的教誨!”雖說曾子城也知尊師、聽母訓導,但也顯示出了他不畏強權、敢于反擊的堅毅性格。

"青史留名"笨小孩

還有一則描述曾子城讀書笨的段子,比較有名的關于"笨小孩"的故事:

坊間流傳着的這則“笨小孩”的故事,頗有些無厘頭的色彩。先來看看都有哪些說辭?

道光五年(1825年),曾國藩十四歲那年冬天,一次晚飯後,曾子城按老師的要求要背誦範仲淹的這個千古名篇。

該文,也就是全文才516字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被貶到鄧州做知州時,應友人之約所作的。千百年來,都己列入必讀必學名篇,現也是中學時期國文課本的必背篇目之一。

一篇500多字的小文,若是正常智力之人十幾二十遍也差不多能背誦了,根本用不着反反複複、幾十甚至上百遍,一耗幾個時辰也背不下來的,足見故事在故意刻畫一個笨得出奇的人。

還有的版本傳得更邪乎的,說他笨得竟然比不過一個小偷?一天晚上,一個小偷入夜時潛入他家,先是躲在梁上,以便尋機偷竊。那時人們一般晚飯後,不久就上床睡覺了。那晚,曾家大公子又是在背這篇名文。不知為什麼,就是記不住、背不下來。這下,激起了曾家公子的牛脾氣,死磕上了,非要一次性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不可。

好一番功夫,可是幾個時辰也還是沒有拿下來,搞得那賊人在他家房梁上躲了那麼久,蜷縮着的腿腳早就麻木酸痛的好象不是自己的一樣了,卻總也逮不着偷東西或溜走的機會。

這時,下面卻還再不斷傳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無聊誦讀聲,簡直令小偷煩心透頂極了。這書讀的!多好的文呀,被這笨人讀得既無感情、也無韻味,不但沒有節奏,連基本的語句也不流利,太折磨人了。

小偷實在受不了了,就“撲通”一聲從梁上跳了下來。曾子城被吓一跳,馬上丢開書,蜷縮着躲在了牆角那邊。

隻見那人指着曾子城的鼻子嘲笑着,譏諷道:“真是笨得可憐,這麼笨!還念個什麼聖賢書呀,讀書人的臉簡直都讓你給丢盡了!哼哼哼百來遍了還記不下來,連我聽這些遍也早就會背了。你聽好了,我背給你聽:《嶽陽樓記》,範仲淹。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口氣背完後,氣乎乎地推開房門揚長而去。曾公子被這一幕驚到了,過了好久都回不過神來。

也真是的,一個一天到晚除了讀書,可以說别的啥事兒也不用幹的人,竟然連一個應該是沒讀過書的小偷都比不過,怎麼可能?可,這“笨小孩”的名聲還是在方圓幾十裡内傳了開來,甚至達到了“青史留名”的程度!

這1“笨小孩”的故事太過于誇張,不足信。權當知其不夠聰明伶俐就是,沒必要過于較真兒。

曾子城雖然是年少愚笨,但他的身上卻有一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倔犟勁兒,更是養成了隻要想做的事,就不達目标決不罷休的習慣!

此後,他愛讀書,而且凡是讀着的書,必須一本書看完才換書,書未看完時絕不翻看其他,而且堅持每日讀幾十頁。且一定要讀史書,并規定自己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大清之後才有《二十四史》)十頁。後來的家訓裡寫道:求業之精,别無他法,日專而已矣。這些,還是十分值得今人借鑒的。

性格内向自卑被人欺

還是在其幼時的私塾時,有一次先生在課堂上給學童們布置了作業,讓他們下午交上來。吃過午飯後,其他同學都興高采烈地帶着完成的作業來到了先生面前。曾子城連午飯都沒顧得上吃,卻仍是沒有完成。這時,旁邊一個遊手好閑的少年得知情況後大聲嘲笑起來,并幸災樂禍地說:“我這就告訴先生去,看先生怎麼懲罰你。”原來,正直的曾子城曾多次告發他做壞事,是以他對曾子城早已是懷恨在心了。

這少年跑到私塾先生面前,指着躲在門口的曾子城大聲說:“先生,他的作業沒完成還沒交。”大家素知先生一貫嚴厲,但凡沒有完成作業的都會得到懲罰。少年說完,便站在一旁,等待先生懲罰曾子城,自己好看他的笑話。意思是:看你以後還打不打小報告。沒想到先生聽完隻是淡淡地說:“好了,我知道了。”少年感覺到意外,就吃驚地問:“先生不懲罰他了嗎?”私塾先生微微一笑:“懲罰是必須的,不過這是我和學生們之間的事,是以,請你回避一下,你先去吧。”

少年走後,私塾先生照例懲罰了曾子城,不過曾子城平日裡十分努力和勤奮他都看在了眼裡,心裡也是有數的。而曾子城和那個少年的之間的沖突,先生也是早有所耳聞。于是,在懲罰曾子城的時候,他選擇了不讓少年觀看。

這樣的安排,既表示了對曾同學的自尊心的保護,也彰顯了治學的嚴肅——課堂上的事情謝絕外人參與。更表現出了先生明辨是非、巧妙處世的高明手段。尤其是那種維護他人自尊和學習熱情的理念更讓曾子城深有感觸,對他一生的做人處事與人際交往都産生了深深地影響。

從這段子所處的年齡段和所發生之事,均給曾氏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嚴師的治學風格更讓其由原先的不了解到成年後的笃定,還主動介紹自己的兄弟師承其人。

随着年齡漸大,學業漸長,家裡又給曾子城找到了名師,即将前往求學。究竟子城師承何人,将于何地求學?欲知後事如何,敬請關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