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一座城是一個家。
有時候,一座城是一個人。
我們會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個城市,也會因為一座城市愛上這裡的人。
今天的【城市書單】,與你一起領略10座中國城市的靈魂與核心。
01北京《再見,老北京》
對中國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
自建城以來,不管是幽州、燕京、北平還是北京,她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吸引着八方來客。
這本書的作者是外國人,對于北京卻有着和中國人一樣濃郁的情節。
這本書寫在2008年中國即将在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前夕,也是北京劃時代的革舊鼎新之時。
《再會,老北京》穿插在曆史與現實的交替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在寫北京的人文與城建。
有傷感惋惜,也有憧憬向往,在這種複雜的情愫中,這個外國作者漸漸地融入了北京,也悟出了一分北京城殇。
02上海《繁花》
《繁花》不是介紹上海城市的遊記,而是講述上海的人和上海的事。
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一打開《繁花》,濃郁的上海味兒仿佛撲面而來。
作為一部記憶小說,雖然《繁花》是在60年代與90年代兩條時間線交替講述了三個上海少年的故事。
但故事中的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烘托出的,不僅是人性嬗變與欲望的蕪雜,更是上海的滄桑變幻。
《繁花》堪稱是上海的百科全書,有上海的人,有上海的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吳侬軟語中的悲喜人生。
03重慶《江城》
越是熟悉的事物,可能越讓我們感到陌生。
《江城》,寫的是重慶涪陵的故事,但作者卻是一個外國人。
我們習慣于從自己的視角觀察,卻從未想到一個外國人竟然寫出比國人更深刻的文字。
海斯勒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與我們也許不同,但本質上對感情、對文學、對社會責任的感受卻沒什麼差別。
《江城》中的涪陵,是一個充滿了人性的地方,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在過往的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難以自拔。
但海斯勒筆下的涪陵,既閃耀着光彩,又點綴着瑕疵,一定會讓我們沉浸在小人物、小城市的真實世界裡無法自拔。
04天津《俗世奇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了城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俗世奇人》講述的就是天津人的故事。
全書一共由19個短篇小說構成,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迹,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也歎為觀止。
大隐隐于市,大雅始于俗。
馮骥才把天津衛的民俗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刷子李、風筝魏、泥人張、張大力……每一個奇人都把自己的手藝精湛到極緻。
這些奇人異士就像天津衛一樣,從來都是專注于做好自己,專注于做世界的唯一。
05昆明《人間草木》
汪曾祺,是一個真正懂生活的大師。
一花一木、一蟲一鳥,在汪老的筆下都變得生動有趣。
之是以選擇《人間草木》作為昆明的代表,因為這本書中記錄了汪老在昆明生活期間的大量文章,有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菜,還有昆明的四季。
閑暇時,翻開這本《人間草木》散文集,舒舒緩緩、如話家常、輕松有趣,文字間處處流淌着清新淡雅的靈動。
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你會發現,種花、買菜、閑逛都這麼有趣。
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要對世俗生活保持濃烈的興趣。
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态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态度。
06成都《顯微鏡下的成都》
成都,是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幹淨的街道、溫暖的四季、慢節奏的生活,一切都那麼安逸。
雖然發生過諸多的曆史變遷,但它依然保持着獨有的文化特征。
這本《顯微鏡下的成都》以街頭、茶館、袍哥、麻将典型的代表,揭開傳統成都的古老文化,悠閑生活。
如果你想走進成都的生活,一定記得從這本書中尋找這座古老城市獨特的韻味。
07南京《南京傳》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作為一位公認的文章大家,葉兆言對他寫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獨特了解。
葉兆言用了三十多萬字的篇幅,寫了南京這座城市1720年的曆史。
從公元211年孫權遷治秣陵,到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曆經東吳霸業、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國風雲。
在1720年的曆史中,多少紛纭變幻,多少家國情仇,都被葉兆言聚焦到一座城市的滄桑巨變裡了,都被融鑄到了一座城市的曆史長河之中了。
同時,南京為葉兆言提供了一個講述中國曆史的平台,它不斷被破壞、被傷害,又不斷重生、發展。
它在每一個曆史轉折點上都濃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場,它也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曆史的滄桑。
08拉薩《一步一如來》
《一步一如來》是作者林聰結合20年來100多次入藏,30次在拉薩生活的經曆,曆時五年寫出了拉薩朝聖百科書。
作者對朝聖準備事宜、如何朝聖,拉薩及其周圍主要朝聖點均作了詳細介紹,同時收錄了不少連西藏本地人都不了解的典故,資深一線導遊都沒有見過的圖檔。
可以說,這是一部拉薩旅行的必備手冊。
林聰這本《 一步一如來 》,表面看寫的是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小八卦,但骨子裡它會帶你追根溯源。
打開這本書,你将更深地了解拉薩這個城市、這個城市裡的一些人,以及藏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教的一些來龍去脈。
09西安《唐朝穿越指南》
西安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
可是,又總是感覺有些許别扭。
思索半天,感覺把西安稱作長安,更合适一些。
因為,長安比西安更能凸顯這個城市的曆史内涵——大唐盛世。
要想走進西安,了解她的曆史和民俗,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這部《唐朝穿越指南》,通過介紹各種唐朝冷知識,讓我們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靠近長安。
比如,長安人不坐椅子,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跟人聊天也隻能跪着或盤腿坐着。
再比如說,長安人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沒有發明鞭炮,老百姓把空竹竿扔火裡燒,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圖個熱鬧,這就是爆竹的來曆。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方。
了解西安這樣的古都,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她的曆史。
10台北《台北人》
台北,是中國台灣的台北市。
台北人,理所當然也是中國人。
《台北人》這本書講述的,是解放戰争之後遷居台灣的那群特殊中國人的故事。
他們是“台北人”,卻又不完全是“台北人”。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自己的身份。
白先勇在這本書裡道盡了這段曆史程序中,每個個體命運的悲涼。
那些歌女們對聲色犬馬的沉迷,也是為了麻痹自己回不去故鄉的切膚之痛。
那種痛,身在故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
隻有當你遠離故鄉,才會發現,你的心上永遠有一個無法彌補的洞。
是以,《台北人》寫得好像是台北,但又不完全是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