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作者:曆史客棧

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後,因粟裕、林彪都有病在身,最後決定由彭德懷挂帥出征,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兼政委。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除了彭老總之外,都是第四野戰軍13兵團的上司班子,原13兵團司令鄧華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兼副政委,原兵團副司令洪學智、韓先楚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原參謀長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也都分别擔任志願軍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當時,鄧華還在廣州,毛主席特地找他進京談話,講到了這次入朝作戰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困難。

鄧華也不含糊,對毛主席表态說,美國有原子彈,我們有手榴彈,專挑他的弱點打,就不怕打不敗他。

毛主席就喜歡這樣态度堅決的将領,滿意地笑了。

事實證明,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決策是正确的,鄧華入朝後,配合彭老總打了前三次戰役,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果,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彭德懷評價說:“鄧華知識豐富,很有頭腦,考慮問題有眼光,也比較周到,作戰勇敢,細心,能出好主意,是個好幫手。”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不過,由于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我方人員傷亡也很大,同時,大陸首批入朝的部隊,因為戰線太長,官兵一直連續作戰,非常疲勞。于是,中央軍委決定,增兵進入北韓進行輪戰,包括陳赓的第三兵團、宋時輪的第九兵團。

陳赓和宋時輪都是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中的名将,無論是資曆還是戰功,都是我軍數得着的,是以,鄧華就向彭老總提出,建議讓陳赓擔任第一副司令,宋時輪擔任第二副司令,自已改為第三副司令兼13兵團司令。

不過,彭老總當場否決了。

彭老總認為,這樣頻繁更換副司令,不利于志願軍的指揮,而且,鄧華這段時間的工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沒必要再變動。

至于陳赓和宋時輪,雖然資曆和能力都不在鄧華之下,甚至猶有過之,但兩人也都是胸懷寬廣之人,讓他們擔任第二副司令和第三副司令,他們也不會計較。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但是,鄧華沒有放棄,又越過彭老總,把這個建議發給了毛主席,認為陳赓擔任第一副司令更有利于志願軍的指揮作戰。

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經過認真研究,還是覺得鄧華擔任第一副司令更合适,于是,就再次釋出指令,由鄧華繼續擔任第一副司令,陳赓和宋時輪擔任第二和第三副司令。

既然中央軍委已經決定了,鄧華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鄧華的這次讓賢,也讓毛主席看到了他的豁達與謙遜,再加上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軍事素養,讓毛主席對他越來越器重。

1952年4月,彭老總回國治病,治好後留在了國内,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起初,由陳赓擔任志願軍代司令,不過,剛過去兩個月,中央就決定讓陳赓回國,主持建立哈軍工,由鄧華擔任志願軍代司令兼代政委,主持志願軍的各項工作。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随着國内各支部隊相繼入朝輪戰,如何協調各支部隊的工作,成為考驗鄧華的一個難題,鄧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資曆和工作能力都遠遠不夠挑起這麼重的擔子,有點力不從心,于是,鄧華再次給毛主席發電,說:“志司任務繁重且關系全局,個人德才資質均很不夠,實在費力挑不動。目前雖無大的戰鬥,但工作上是有損失的。”

鄧華還向毛主席推薦了替代自己的最佳人選:粟裕。

其實,毛主席當初決定抗美援朝的第一人選,就是粟裕,還給他配備了兩位助手:蕭勁光和蕭華,可惜,粟裕因為身體有病,無法出征,才改為彭老總挂帥。

後來,粟裕的病情已經有所好轉了,是以,鄧華就力薦粟裕入朝,統領志願軍這些精兵強将。

抗美援朝時,鄧華一薦陳赓,二薦粟裕,毛主席都沒有同意

應該說,如果粟裕能來的話,以他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華,更加有利于中國志願軍的作戰,但是,毛主席還是拒絕了鄧華的請求。

毛主席認為,鄧華已經對北韓戰場非常熟悉了,與聯合國軍的作戰經驗也非常豐富,在代理司令期間,打了好幾次漂亮的戰役,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同時,毛主席又征求了彭老總的意見,彭老總也是堅持讓鄧華擔任志願軍司令,對志願軍的作戰更加有利。

是以,毛主席給鄧華緻電,讓他繼續主持志願軍的工作,并正式任命他為志願軍司令兼政委。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決定是正确的,鄧華在北韓前線的四年期間,圓滿地完成了中央軍委交給他的任務,為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參考資料:《北韓戰争》《抗美援朝高層決策》《鄧華将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