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與歐洲的悲劇

作者: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與歐洲的悲劇

在國際事務中搞“雙重标準”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慣用伎倆,而俄烏沖突的發生既是烏克蘭的悲劇,也是歐洲的悲劇,其背後是以美國主導的北約在地緣政治上的陰謀。

“北約東擴”是禍根

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美國的變化。為适應這一形勢,1999年4月23日,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通過了《聯盟的戰略概念》檔案,提出了面向新世紀的戰略,2002年北約布拉格峰會對其進行了調整補充。新戰略概念的提出表明北約的軍事角色開始發生轉換,其任務由過去的防衛領土安全轉變為保衛締約國的共同利益,它以“維護集體利益”替代了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的集體防禦原則,意味着北約的防衛區域可以超越公約規定的範圍擴充到自己認定的世界任何區域,這為北約東擴、俄烏沖突埋下了禍根。

1998年5月2日,美國參議院正式準許北約東擴。當時,提出遏制蘇聯思路、94歲的喬治·凱南立刻做出了如下評論:“我認為這是一場新冷戰的開端。我認為俄羅斯将慢慢做出相當不利的反應,這将影響他們的政策。”這位冷戰理論創立者認為,這是美國在後冷戰時期最災難性的錯誤,不但助推俄羅斯反西方和軍事化的輿論,對俄“民主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還會重回冷戰氣氛,驅使俄外交政策走向我們不想要的方向。

一語成谶的不止凱南。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很早便談到,如果烏克蘭要生存與發展,不應該在西方與東方間抉擇、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應該成為連接配接雙方的“橋梁”,不應該加入北約。知名國際關系學者、寫過《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指出,美國曆任總統都低估蘇聯解體後的反彈力量,自我破壞了當年北約不東擴的諾言,結果創造了一個與美國對着幹的敵人。

20多年來,北約并未考慮俄羅斯的安全關切,而是以“切香腸”的方式,一步步逼迫俄羅斯接受地緣政治的“新現實”,極度擠壓和抽空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空間。俄羅斯一度“親西方”甚至希望融入西方的“去冷戰化”努力也最終宣告失敗。事實證明,西方不需要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而隻需要“支離破碎”的俄羅斯,而北約東擴可以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認為,美國自己創造了一個烏克蘭危機,北約東擴造成俄羅斯内部民意強烈反彈,也使莫斯科在這個問題上與美國“死磕”,給歐洲帶來巨大的裂痕。

虛僞的雙重人權标準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利用所謂“人權”“民主”進行“西化”“分化”戰略由來已久。冷戰後,美國進一步同其西方盟友舉起“人道主義”幹涉的大旗,不斷在他國制造顔色革命,颠覆他國政權,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使這些國家改善人權狀況,而是旨在建立由美西方上司下的世界秩序,維護霸權。

細數一下,從1994年起,北約先後進行了波黑戰争、科索沃戰争,并深度介入了美國主導的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利比亞戰争和叙利亞戰争。從中可以看出這些戰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打着“自由民主”和“保護人權”的幌子,無視國際法,無視聯合國的權威或濫用安理會決議,對别國内政進行政治軍事幹涉,強力推行西方民主價值觀,把北約由一個防禦性軍事組織演變為一個進攻性軍事集團。

科索沃戰争更是北約在未經聯合國授權,沒有法理依據的情況下,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非法侵略戰争。北約打着制止科索沃“人道主義災難”的旗号,美國和北約以“人道主義幹預”為借口,未經聯合國授權,于1999年3月悍然發動科索沃戰争,對南聯盟軍事和經濟設施進行了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迫使米洛舍維奇政權屈服,随後地面入侵科索沃,肢解南聯盟。

據估計,北約在南聯盟投下的炸彈當量已數倍于美國在日本廣島所投原子彈的當量,給南聯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近百萬難民背井離鄉,數百萬人失業或失去生活來源。北約悍然轟炸大陸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造成館舍嚴重破壞,三名記者罹難,20多人受傷,其嚴重違背戰争或武裝沖突中保護人權的國際人道主義法的原則和規則,至今仍欠中國人民一筆血債。

北約試圖将自己的意志淩駕于聯合國之上,為西方謀取霸權,在其後的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均印證了這一點。“9·11”事件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着“反恐戰争”的旗号入侵阿富汗。從那時起,這場近20年的沖突對阿富汗平民的生活産生了毀滅性的影響。據美《财富》雜志報道,估計有7.5萬名阿富汗軍人和警察在直接戰争中喪生,另有71334名平民死亡。據半島電視台報道,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近1600名兒童在北約發動的空襲中喪生。《展望阿富汗日報》資深作家和政治分析家胡賈圖拉·齊亞認為,北約上司的阿富汗特派團在“反恐戰争”的叙事下肆意踐踏了阿富汗人民的人權。

美英聯軍2003年3月發動的伊拉克戰争,也是未得到安理會授權的侵略戰争。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着一罐不知名的白色粉末,制造了“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謊言。北約同樣介入了伊拉克戰争。從南聯盟、伊拉克,到阿富汗、叙利亞,美國和北約用如出一轍的手法,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冷戰思維正反噬北約國家

北約在冷戰時期與冷戰後的擴張,均為冷戰化的思維模式所主導。北約能夠延續至今,得益于歐洲地緣政治,美國能夠主導歐洲的安全機制的秘密,在于美國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能夠利用俄羅斯與歐洲國家之間的曆史積怨與現實利益沖突,這次俄烏沖突即是明證。隻有制造危機,北約才有合法性。

從更廣角度而言,世界的動蕩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源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固守冷戰思維。站在曆史錯誤一邊的北約,其合法性早已蕩然無存。單邊主義、霸權政治、冷戰思維早應被扔進故紙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才是大勢所趨。以追求美國霸權地位為根本目的的冷戰思維注定是一種短視的格局。

在北約内部,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與美國的利益訴求并不一緻,不論是地緣政治還是經濟能源合作,僅從天然氣和糧食來看,歐洲國家已成為俄烏沖突最大的犧牲者。如果對俄制裁持續下去,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将面對通貨膨脹和民生的壓力,而由此會引發的社會危機最終還要歐洲自己買單。

俄烏沖突的症結在于北約東擴,理性的出路是抛棄舊有的冷戰思維,珍視人類的未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聚焦全人類的安全關切,共同推動全球和平發展。

(作者:王昱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