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評分高達8.9!原來她的一生:可以被摧毀,卻無法被打敗

作者:心語一揮而就

#以書之名#

許多人讀書,喜歡驚豔、獵奇、噱頭的故事,認為華麗的詞藻、浮誇的情節,花裡胡哨的語言技巧,更能吸引眼球,讓人目眩神迷。

而本書的作者,既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也不是某專業領域的精英人士,而是一個名不經傳、年近花甲,甚至沒有讀過幾年書的老奶奶。

她用極其樸素的文筆,真摯、自然地記錄了自己母親如浮木般掙紮的一生。

有讀者看後這樣評價:“這本書比你想象的小,比你估計得沉。”

不錯,就是這本如巴掌大的小書,卻沉如一顆催淚彈,擊碎了無數讀者的内心,喚起了人們深深的共鳴。

書籍一經出版,豆瓣評分就高達8.9,不到一年,加印六次,并一舉獲得了2020年中國文學小說類的第二名。

這本書就叫做《秋園》。

豆瓣評分高達8.9!原來她的一生:可以被摧毀,卻無法被打敗

秋園是本書作者的母親,她生逢亂世,一生命運坎坷:少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可以說,被歲月摧毀到體無完膚。

但即便是受盡磨難和屈辱,秋園依然保持着那份對生活的熱愛,保持着用那份勇敢、堅韌、善良,真誠的秉性。

的确,“生活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這是秋園的生活态度,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向我們傳遞着向上向善的力量,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原來人的一生,隻能被毀滅,無法被打敗!

01

少年喪父

1914年,秋園出生在洛陽一戶行醫人家。

當時正值泱泱中華大地的動蕩歲月,北洋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秋園一家,靠着一個不大不小的藥店,維持着生計,在那個亂世中,苟且求生着。

秋園的父親梁先生很能幹,40來歲,醫術在當地口碑甚好,藥店的牆壁上挂滿了“華佗在世”“妙手回春”之類的牌匾。

在秋園的眼裡,父親人很開明,也沒什麼重男輕女的觀念,是以從小秋園就有幸,被送去私塾讀書。

盡管讀的都是《三字經》類型的文字,但一顆向往知識的種子,從此就種在了秋園的心裡。

沒過幾年,秋園的大哥、二哥都相繼成親了,家裡突然多了兩個嫂子,本應喜氣洋洋,其樂融融,可老天偏要給秋園一家,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那是秋園12歲的一天,梁先生從藥店裡拿回兩張遊園會的票,送給新進門的兒媳婦們。

于是大嫂和二嫂在遊園會的當天,濃妝豔抹地裝扮了一番,喜氣洋洋地出了門。

秋園眼巴巴地看着兩個裝扮得美麗無比的嫂子,眼神裡充滿着羨慕和和嫉妒。

可羨慕嫉妒的這股勁還沒過,秋園就聽見從藥店裡傳來噩耗:遊園會的船,沉了。

就這樣,她的兩個嫂子,從此如同塵埃般的消失在那天的洛河裡。

梁家徒生變故。

在為兩個兒媳婦辦完喪事後,秋園的父親也倒下了。

春寒料峭,早春的寒風,讓梁先生染上了風寒。

身病加心病,讓梁先生一病不起,不過短短半月,秋園的父親就病故了。

這一年,秋園12歲。父親的離去,也預示着秋園童年時代的結束。

從此,秋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了,但她沒有想到的是,等待她的将是更加坎坷多舛的命運。

02

中年喪夫

待秋園長到18歲,她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天生白皙、窈窕,面容秀麗的她,有一天被一個姓楊、名仁受的國民黨參謀看中了,沒過幾天,就有媒婆上門來提親。

聰慧的秋園明白,自己要出嫁了。大哭了一晚上的秋園,慎重的提出了自己的結婚要求:結婚可以,但要先送自己去讀書。

從小就渴望學習知識的秋園,居然把這當成了自己出嫁的唯一條件。

但好在那個軍官也是愛書之人,于是爽快地答應了秋園的要求。

兩人的婚禮如期舉行,在當時可謂是風風光光、轟轟烈烈。

婚後,楊仁受因為工作變動,于是秋園第一次離開了家,從河南洛陽搬到了南京。

新婚燕爾的夫妻租了一間房,秋園白天去上學,仁受上班,晚上回來仁受教秋園讀書、念詩。

日子過得平淡且充實,不久,兩人就有了第一個孩子:子恒。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1937年,日本攻陷南京,幾個月後,就爆發了南京大屠殺的慘案。

秋園一家再次颠沛流離,準備去重慶避難。可仁受臨走前,想到把自己拉扯大的瞎眼父親,還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呆在老家湖南湘陰。

于是便毫不猶豫的帶着妻兒,回到了湖南老家,以照顧雙目失明的父親。

因為仁受沒有回重慶複職,不久,他在部隊的職位也取消了。

這樣子,秋園一家沒有了生活來源,好在有鄉親舉薦,讓仁受當上了鄉長。

當上鄉長後的仁受,依舊秉持着廉潔奉公的原則,從不以權謀私。即使是同僚,都在利用權力欺壓百姓,他依然不為所動,不僅如此,為了救濟窮人,仁受還經常自掏腰包,甚至發展到變賣秋園的嫁妝,以貼補當地的鄉親。

我們說,善良,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品質。

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在那個民不聊生、官家魚肉百姓的時代,仁受鑽石般的人格,在這個黑暗的歲月裡,散發着耀眼的光芒。

由于看不慣官家欺壓百姓、魚肉鄉親,仁受雖然先後當了鄉長、當地田糧局的局長,但終究都做不了長久。

轉眼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開始。

秋園一家窮途四壁,被劃為貧農,分到了田,分到了房子,還分到了牛和農具。

仁受為此激動無比,他說自己一輩子就想當個農民,守着一畝三分田,吃喝自給自足。

但事實證明,一輩子和書本打交道的仁受,實在不是一個幹農活的料,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農活沒有做成,還傷了筋骨。

雖然仁受幹不了農活,但一家子有田耕、有菜種,日子還算安穩。

可老天偏不讓秋園過安生日子,很快的,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讓本就揭不開鍋的秋園一家雪上加霜。

原來,仁受過去在國民政府工作的經曆被挖了出來,秋園一家從貧民被劃到了舊官吏之中去。

家很快就被抄了,仁受還被關押了起來。在被關押的第七天上午,仁受的問題被調查清楚了,于是他平安無事地回來了。

秋園看着滄桑憔悴的仁受,想起他從前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模樣,不禁暗之流淚。

那個年代,到處都是餓殍遍野、滿目蒼痍,由于饑餓和多年的積勞成疾,仁受回來沒多久就病倒了,整個身體水腫得厲害,肚子上的扣子都扣不攏,臉色也極差。

當時有一句俗語:“一腫一消,黃土一堆。”盡管秋園想盡辦法,熬了雞湯給仁受補氣,但仍然無濟于事,終于仁受還是在一個太陽初升的清晨,與秋園和孩子們永别了。

就這樣,秋園在35歲時,送走了與她朝夕相處的丈夫,送走了陪伴自己半生的枕邊人。

生活也許待她過于嚴酷,但即便是這樣,面對苦難,她從未放棄,也從未尋死覓活,而是一直堅韌地,用她那瘦弱的肩膀,為這個家、為孩子們撐起了一方晴空。

03

晚年喪子

離開了仁受,秋園一家人的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此時,大兒子子恒在外教書,二女兒之骅也要出去讀書。另外,賠三、小兒子田四也差不多到了讀書的年紀,面對一家子的重擔,秋園有點力不從心。

最後,秋園還是做了一個決定,她讓二女兒之骅安心出去念書,自己帶着賠三和田四回老家洛陽。

送走了之骅,秋園他們馬不停蹄地回到洛陽,見到了闊别已久的大哥秋成。

沒在大哥家住幾天,秋園就感到了大嫂的不耐煩,終究還是寄人籬下,那種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十天後,秋園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了,可她心裡發愁,自己現在竟然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

俗話說,“絕境逢生”。好在經過武漢轉車時,秋園碰到了一個老鄉,老鄉勸秋園跟她走,秋園同意了,于是跟着老鄉,沒回湘陰,而是去了湖北漢川,并暫住在這個老鄉家裡。

可安甯的日子沒過多久,就碰到了外來人口普查,眼看着自己要被清理回去,老鄉給秋園支了一條生路,就是讓她找個本地人嫁了。

秋園聽了心裡一炸,那個年代,改嫁是很丢人的事。但她必須活下來,為了孩子們,一番掙紮後,秋園最終接受了現實。

在媒人的撮合下,秋園和村支書走到了一起,好在村支書是個好人,對自己好,對孩子們也很好。

秋園漸漸地喜歡上了這裡,她感覺自己的人生似乎迎來了柳暗花明。

可現實總是那麼紮心,它仿佛一把利劍,戳穿着生活的真相。

國中畢業那天,小兒子田四興高采烈的去學校拿畢業證書,這本來是件喜事,可沒想到喜事變喪事,田四因為高興,跑去了附近的河裡玩水,可這一玩,就沒有上來。

秋雲知道後,五雷轟頂,她發了瘋的跑到河邊,可迎接她的,是田四冰冷的身體,傷心欲絕的秋園當場就暈了過去。

父親、丈夫、兒子,秋園辦了一場又一場的白事,也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至親之人。

尋常人難以想象,時代和命運給予了秋園怎樣的苦痛?

後來,她現在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再次送走丈夫後,秋園讓大兒子子恒過來,把自己接回了湖南。

1977年,國家恢複聯考後,賠三重新拿起了筆杆子,考取了湖南師範學院。二女兒之骅,後來也結了婚,她養育的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

大兒子子恒,在56歲那年決定退休,專心陪伴在母親秋園身邊。

秋園89歲那年,不慎摔了一跤,骨頭碎了,也就是那一年,秋園走了。

二女兒之骅在整理秋園遺物時,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

一九三二年,從洛陽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從漢口到湘陰

一九六〇年,從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從湖北回湖南

清晰而簡短的四行字、四個年代、六個地方、四次遷徙,構成了秋園心酸凄苦且颠沛流離的一生。

貧窮、饑餓、無望、漂泊,每天都在侵蝕着秋園一家,讓秋園在希望與絕望、歡笑與悲傷、信賴與孤獨中活着,并且堅韌地活了下來。

04

結語

我經常想,是什麼原因,讓本書的作者,秋園的二女兒之骅在人生暮年選擇了寫作?

又是怎樣的經曆,讓她能夠在晾着菜葉的籃子裡、炖着咕噜肉湯的竈台間,寫出這樣真摯感人,卻又震撼人心的作品。

這是一部飽含人生百态的社會曆史畫卷;這也是一部蕩氣回腸的生命的交響。

秋園,她是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縮影。雖渺小無力,卻堅不可摧;雖微如塵埃,卻亮如星辰。

太多太多的人,在秋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給一切卑微如草芥的人帶來了希望、勇氣和光亮,也讓人們知道自己是誰,可以成為誰。

的确,生活從未改變,是你一點點在變強,變得向上生生不息,變得向善厚德載物,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它能夠被摧毀,卻從不曾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