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宗商品的“暴力”波動,已蔓延至現實世界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大宗商品與原材料的劇烈波動,已經造成消費者的支出劇增。

近期,美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已經超過了現代貿易時代的曆史價格,而這“暴力”波動,正在撼動原本旨在緩解全球原材料波動性的期貨市場。

這讓實際生産和使用天然氣、鋅或大豆的個人和公司業務變得複雜。這将“清退”投機者和其他人。一大批投資者離去,反過來又導緻更劇烈的波動和更高的價格。

俄烏沖突加劇了混亂,尤其是在能源和糧食領域。惡劣天氣和供應鍊問題,使得在某些地區交貨變得複雜。

當價格上漲已經“淹沒”消費支出上漲時,無疑提高了美聯儲加息的壓力。

萬物瘋漲

2022年,美國天然氣價格上漲了79%。通常情況下,這些漲幅會在春天溫和的天氣裡消失。油價從最近的高點下跌了約23美元/桶,但美國基準油價今年仍上漲34%。

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炭、豆油、燕麥、菜籽;荷蘭的天然氣,巴黎和芝加哥的小麥、汽油、柴油、丙烷、棕榈油、銅和錫,都在2022年創下新高。大豆、瘦肉豬、冷凍豬肚和鋅,也沒有太過偏離他們曾創下的記錄。

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的需求,推動了這一飙升。畢竟他們在有充足的儲蓄和政府刺激的情況下,已做好一切消費準備。

工廠、礦山、鑽井商和農民正在努力增加供應。全球兩大大宗商品出口國之間的沖突,威脅到玉米、石油和小麥等重要市場的生産和交割。持續的天氣變化已烤幹農田,耗盡了燃料儲備。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大宗商品政策師特雷西·艾倫認為,能源、農業和金屬等各個領域的庫存,都處于極低的水準。他預計,這些商品的價格在2023年之前都将保持高位。“看來沒有什麼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她說。

2020年春天,随着世界大部分地區因疫情封鎖,大宗商品市場直線下跌。美國石油期貨在2020年4月首次跌入負值區域,以負37.63美元/桶收盤。一些賣家絕望到付錢讓買家來運走他們的石油庫存。

也是那年夏天,股市開始出現了反彈的早期迹象。隔離措施驅動美國人翻建居住環境的意願。全國各地的房屋建築商都排滿了買家,他們希望搭建後院和家庭辦公室,并享受史上最低的抵押貸款利率。

一直半死不活的木材期貨市場開始瘋狂上漲。2020年夏天,木材期貨價格在回落前上漲了近兩倍。2021年5月,2x4木方價格上漲四倍以上,之後在夏季又跌至疫情前的水準。而在冬季,價格又出現了上漲趨勢。

盡管這是現代鋸木業最有利可圖的一段時間,但波動性依舊使得木材期貨交易變得十分危險。總部位于蒙特利爾的大型木材和紙漿生産商Resolute林業公司,在2021年春季出現4900萬美元的交易損失後,也清算了其所持有的期貨頭寸。

一位公司發言人說,Resolute公司通過出售大量現貨木材,彌補了虧損,但随後該公司決定退出期貨交易。這對一個參與者減少的市場來說,恐怕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最近,衡量市場活動水準的未平倉合約,大概是2018年5月的四分之一,當時木材期貨觸及了前指數高點。

在此後一段時間内,木材期貨價格波動劇烈,導緻了交易被鎖定在每日波動限額内,無法繼續交易。這也減緩了木材期貨的流動性,因為交易者無法解除質押,而這些交易是為了保護裝堆滿木材倉庫的價值而進行的。這些木材不是被運到建築工地,而是用來對沖潛在的交易損失。

連鎖反應:交易與産能的“雙減”

其他更多大宗商品市場,則是在2021年開始升溫,開始了一系列混亂交易。

中國和其他進口國開始增加庫存,這一舉措擡高了大豆和玉米的價格。惡劣的天氣又減少了南美種植區的收成。拉尼娜天氣現象,導緻北部草原幹旱、小麥和燕麥歉收。

多年一直拉低美國天然氣價格的供應過剩,去年消失不見了。當時,有史以來最熱的高溫刺激了空調用電需求,幹旱也削減了西部的水電産量,創造出更多天然氣需求。

去年秋天供暖季,天然氣沖到自十多年前頁岩氣湧入市場以來的最高價格。亞洲和歐洲的庫存較低、冬季臨近、以及俄烏沖突,引發了全球對液化天然氣的争奪。

去年12月底,液化天然氣取代俄羅斯天然氣,價格被擡高。某個荷蘭交易中心的基準歐洲天然氣價格,飙升至一年的10倍以上。用電價格也在上漲。天然氣“消費大戶”化肥廠,不堪忍受成本高漲,開始削減産量。

為交易提供便利的交易所和銀行,通過提高要求交易者繳納的保證金來應對快速上漲的價格。這種抵押品被稱為保證金,可以在錯誤押注導緻交易員違約的情況下,保護銀行和交易所免受損失。

交易所營運商、洲際交易所公司(ICE)已經多次上調歐洲天然氣期貨交易的保證金利率,今年已達6次。

即使上個月底為了對應油價回落而下調了利率,買方和賣方仍然必須為每兆瓦時天然氣送出70.70歐元或約77美元作為抵押品,而一年前對歐元的匯率為3.87,當時的交易價格是現在五分之一。

這是個極端情況,但在交易所和交易管理銀行的推動下,大宗商品市場的整體利潤率都有所提高。利潤率上升導緻交易員可以在市場上使用的資金減少,許多交易員紛紛平倉,而不是囤積更多現金。

ICE表示,布倫特原油期貨單月合約所需的保證金為11920美元,合每桶11.92美元。這個數字是一年前利潤率的兩倍多。三周前公布最新利潤率時,每桶石油的價格從63美元左右飙升至115美元左右。

交易商和分析師表示,交易大宗商品成本增加,風險加大,已經耗盡了市場流動性——即在不造成價格大幅波動或交易混亂的情況下,按預期價格進行交易的能力。

過去一年,美國主要石油期貨合約的公開利率(即市場參與度)下降了25%,不到兩年前的一半。過去一年,對美國天然氣和小麥基準期貨的公開興趣也下降了20%以上。

摩根大通的艾倫估計,随着投資者和交易算法遠離動蕩的市場,以價值衡量的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其開盤價在截至4月1日的一周内下跌了約940億美元。“在這些市場上交易的合約數量已經大幅下降。”她表示。

量化經紀商有限責任公司(Quantitative Brokers LLC)運用算法為對沖基金、銀行和資産管理公司提供交易代理。

該公司的研究主管尚卡爾·納拉亞南表示,由于交易員們在非流動性市場上小心翼翼,避免輕舉妄動或造成大的波動,他們正在把大規模交易分解為小規模,進而使價格難以确定。

納拉亞南說,買賣要約之間更大的差距,意味着幾乎每種大宗商品都存在更高波動性。

納拉亞南通過計算得出,美國原油期貨的平均買入和賣出報價規模較一年前下降了81%,降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天然氣期貨的報價規模同比下降了62%。玉米期貨報價縮水了75%。

最大單日漲幅

上個月,大宗商品交易公司托克集團(Trafigura Group)的首席财務官克裡斯托弗·薩蒙,在瑞士洛桑舉行的英國《金融時報》大宗商品全球峰會上表示,“這種低效的期貨市場将影響到實體市場。”他這樣的公司,會依賴期貨市場來管理全球大宗商品運輸的風險。減少交易量,即意味着出貨量減少和價格上漲。

在美國,期貨市場的混亂已經推高了消費者價格。在這個1月底,即将到期的天然氣期貨合約上漲了46%,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當天下午,随着油價暴跌,旨在維持市場秩序的“熔斷機制”也開始失靈,比特币交易一度中斷了十幾次。

此舉的時機和精準性、以及涉及的交易數量都表明,那些被錯誤地押注于價格走勢的投機者,在交易進行到第11個小時開始争相購買期貨。這種情況被稱為短期擠壓,與市場基本面幾乎沒有關系,但可以帶來大幅上漲。

根據數百家瓦斯公司的代表——美國公共瓦斯協會(American Public Gas Association)的資料,向住宅使用者銷售的許多瓦斯都與期貨價格有關,期貨價格大幅上漲,意味着許多美國人在2月份支付的熱電費用将大幅增加。

“這些較高的燃料成本必須轉嫁給消費者。”托克集團總裁戴夫·施裡弗在一封緻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信中寫道,要求對油價飙升進行調查。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發言人對此拒絕發表評價。

能源成本漲價尤其嚴重,這導緻了家庭預算普遍吃緊。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Statistics)于周二公布的資料顯示,3月份,能源類大宗商品同比上漲48%。總體通脹率上升了8.5%,為1981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資料,全球食品價格在3月份躍升至曆史最高水準。

後續

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經濟學家估計,過去一年。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幅占美國消費者支出的1.9%。而在2008年崩盤之前,這一比例為1.8%。

在海灣戰争導緻油價上漲一倍、并使美國經濟陷入短暫的1990-1991年衰退時,這一比例為1.2%。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運期間,大宗商品價格也曾飙升,消耗了美國更大一部分預算。

盡管,強勁的工資增長有助于消費者跟上成本上漲的步伐,但高盛經濟學家預計,大宗商品價格将限制今年的經濟增長。

中央銀行正在通過提高利率來應對。上個月,美聯儲官員準許了三年多來首次加息,将基準利率上調至0.25%至0.5%之間,并預計今年将進一步加息。

投資者紛紛逃離高風險投資,湧入那些他們預計會跟随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抵銷投資組合中其他領域通脹侵蝕性影響的投資。

更高的利率引入了機會成本,降低了科技股“投機”的吸引力。科技股停止了多年的優異表現,導緻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今年下跌了15%。

在标準普爾500指數中,今年表現最好的21隻股票,均屬于能源、化肥或其它大宗商品生産企業。

“每個人都在尋求對沖,”納維爾資管的首席投資官路易斯·納維爾表示。這位來自内華達州雷諾市的基金經理,一直在買進石油生産商的股票,比如康菲石油公司和EOG資源公司(Resources Inc.)的股票,今年以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分别上漲了39%和40%。此外,CF實業等化肥生産商的股票,也上漲最高至55%。

本文源自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