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作者:酒死了

撰文 | 邱書婉

來源 | 界面藝術

在歐洲,珠寶設計有着悠久的曆史,其工藝水準至今仍然保持着領先地位。然而有一位華人藝術家,他不僅是當今珠寶領域的頂尖藝術家,影響力遍及亞洲和歐美,也是國際公認的兼具獨特創新性和革命性技術的代表人物,同時他在視覺藝術、雕塑、裝置領域的成就近年來也漸漸為人所知,堪稱現代文藝複興全才。他就是陳世英(Wallace Chan)。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2012年陳世英應邀前往法國巴黎大皇宮參加第26屆巴黎古董雙年展,成為首位獲邀參展的華人珠寶藝術家。在國内,佳士得拍賣行和ART021藝博會上都有他的身影。

現已到花甲之年的陳世英,人生故事充滿了傳奇。雖然出身貧寒,卻一生與寶石為伴。從十來歲在寶石雕刻工廠做學徒時期,小心翼翼地觸摸到第一件孔雀石開始,在半個世紀的藝術修行中,曆經了創作孤獨、享譽國際、伯樂去世、送空家财、皈依佛門、還俗入世、重新開機創作,最終取得斐然成就,回顧人生,仿佛如鳳凰涅槃一般。但他對自己的經曆非常淡然,“所有的經曆,好與不好,到頭來都是好的,一切都是心的造化。我的成長雖然艱苦,但昨日的磨練成就了今日的我。我在創作的世界裡找到了我存在的意義,生命裡的缺憾都在創作中得到了圓足,這樣的人生劇本已經夠好了。”

寶石是時間濃縮的産物。在出家修行的那段時期,陳世英對時間的诠釋有了全新的體會。他認為,創作是最完美的存在狀态,因為創作是一個無我的狀态,創作的時候,時間停下來,萬物靜止。一旦無我,時間也不再重要。創作人從虛空裡面去尋找自己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就是精神的存在。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工作狀态中的陳世英,花白胡子,中式長衫

這種對時間的認識也延伸到他對創作材料的選擇上,比如钛金屬。钛金屬輕盈、堅固、親和人體,且色彩豐富,他用八年時間掌握了這種材質,又用20年時間将之運用到極緻。以钛作為珠寶的骨幹,開拓珠寶藝術的創造空間,制造出讓人驚歎的藝術珠寶——可穿戴的雕刻藝術品,既不會犧牲佩戴的舒适度,同時讓藝術品兼具未來感和永恒性,為進階珠寶創作掀開全新的一頁。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钛金屬密度小,硬度大、抗腐蝕,廣泛運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裝備、能源、化工領域,被美譽為“太空金屬”。圖檔是陳世英創作的钛金屬與珠寶的融合作品《魚兒的夢》。

源于對時間的哲學沉思,陳世英拓展了對钛金屬這一物資材料的創作空間,他曾說,“如果說我有任何的‘信仰’,我的‘信仰’就是創作,如果說我有任何一位‘導師’,我的物質就是我的‘導師’。”在發明出“世英切割”、翡翠光波三重奏專利、“世英陶瓷”等獨家創新技術期間,2000年他就開始了钛金屬的雕塑探索,并且更一步挖掘了這種新材料在藝術領域的運用。

2021年在威尼斯的大型钛金屬雕塑展覽《钛坦:物質與時空對話》,是陳世英對他多年來在雕塑和裝置藝術的首次梳理。他把代表過去的鐵跟未來的钛并置。“鐵是5000年前就已經有了,它很活躍很熱情,空氣中所有的物質都能跟它擁抱在一起,是以它很快就生鏽了。而钛被人類發現也就200多年,它還沒有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但在航天或者醫學領域,都會對人類社會作出極大貢獻。”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在《钛坦:物質與時空對話》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1

今年他重回到威尼斯,帶來大型特定場域裝置展覽《圖騰》。“圖騰”意指一種源遠流長的原始時代神靈的載體。展題連接配接起陳世英佛教哲學的不同次元,包括對自然世界的崇敬以及對雕塑物質内在靈性的發掘。展覽于4月20日與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期開幕,并持續至10月23日。

展覽特别呈現了一件裝置作品,由陳世英的10米钛金屬雕塑(“钛坦XIV,物質與時間對話”,此前曾于2021年上海ART021藝博會的中心展區展出)部件組成,散落于15世紀建築Fondaco Marcello的特定空間場域。陳世英大型裝置的力量感并非來源于單一的形象,而藉由多個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共同産生。一旦拆解,雕塑作為統一形象的完整性便不複存在,暗示着過往秩序的脆弱和瀕臨崩塌。作品隐喻了兩極化、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下當今社會所經曆的分崩離析與失衡。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界面藝術有幸邀請到陳世英老師進行對話。不僅僅是關于《圖騰》展覽本身,還有關于藝術創作的思考,以飨讀者。

界面藝術:你的創作領域涉及雕塑和珠寶藝術,都是用最堅硬的工具打磨大自然中最堅硬的物質,最終創作出的作品卻都是美得不可方物,如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一般。你曾經和毛阿敏的一次對話中談到,寶石、钛金屬這類物料是你用來表達自己對生命思考過程的載體。能否分享自己在創作中的精神狀态和思考方式?在你的生命字典裡,對美的定義是如何呢?

陳世英:作為一個創作人,一定要感應天地的美麗、感應物質存在的能量。例如钛金屬是冷傲的,不喜歡跟空氣中的其他物質打交道,鐵是熱情的,溫度、濕度等等都對鐵有很大的影響,钛金屬在幾百年後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鐵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時間的痕迹。钛金屬是輕的、是強的,鐵是重的,也比钛金屬弱,钛金屬是未來的、超現實的,鐵是古老的、接地氣的,钛金屬是頭像,鐵是身體,一柔一剛,前者表達靈性,後者強調物性。钛金屬暗示着某種向上而空靈的存在,鐵緊貼着地面,從屬于大地。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界面藝術:美國哲學家杜威在其出版的《藝術即經驗》一書中提出,“藝術是完整的經驗的表現,把對過去的記憶與将來的期望加入經驗之中,這樣的經驗就成為完整的經驗,将這種完整的經驗帶入美好的時期便構成了理想的美。”你會如何了解這段話中的觀點?在一些講座和談話中,你也會談到創作的靈感很多來自小時候的人生經曆或者日常的生活經驗,比如陶瓷勺、蝴蝶、禅等意象。本次的展覽中的雕塑作品,是否也有融入一些人生經驗?這些經驗是如何通過物質轉化為最終的藝術作品?在雕塑作品中是否也蘊含了和珠寶作品中一樣的經驗呢?

陳世英:物質是量度時間的機關。我在童年的時候已學習量度。小時候,家裡窮,我的校服,明明是短褲,卻要穿過膝蓋,母親說這樣可以穿多幾年,省點錢。後來,我還是隻讀了兩年書,長褲未變回短褲,我就已經要辍學,開始全職工作。那年,我13歲。1973年,我離開雕刻師傅,在家住大廈的走火通道,放了一張折桌和兩張折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由于資源一直都很匮乏,雕刻刀不鋒利了,我也不舍得把它丢掉,設法要挽留它的生命。我學着将工具的功能改完又改,還它們無限複活。大約20多年前,我要做一朵钛金屬郁金香,于是山長水遠、一擲千金,從荷蘭訂了一朵,因為我聽說荷蘭的郁金香最美。望穿秋水,終于等到郁金香了,怎料花到了手才一會兒,她就奄奄一息,想枯萎了,我情急生智,就把她放進冰箱去,她總算又活過來,開開合合、出出入入許多次,才完成了作品。那一朵钛金屬造的郁金香,入面是一顆世英切割(Wallace Cut)。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胸針作品《春日女神》

因為我自小缺乏物質,是以千方百計想要延續物質的生命,也習慣了用物質去量度時間,長大了,褲子就合身,找到方法了,雕刻刀可以複活,花可以起死回生,而當作品做出來了,一切便得到永生。一切的物質都有生命。生命就是時間。

我将钛金屬與工字鐵并置,給它們人似的表情與形态,讓它們擁有某種壯麗的詩意。钛金屬将活得比工字鐵長久,钛金屬和工字鐵都将會活得比我長久。一天,當我也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以後,作品就是我最忠實、最溫柔、最堅定的載體。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界面藝術:钛是一種能夠上天入海的稀有金屬材料,而中國是近幾十年才開始對钛金屬的研發和生産,而且更多還是投入到工業生産和日常器物的制造,對于普通人來說,钛金屬材料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你是在什麼情景下尋找到钛金屬,并将其加入到珠寶設計中的?此次的雕塑作品又是關于钛金屬的一次主題演繹,你為何對此材料如何感興趣呢?在你的哲學觀裡,如何了解自然界裡的物質存在?這些物質在你的雕塑作品中又是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你和钛金屬之間是否有建立一種“關系”?

陳世英:我一直在變中求變,我對物質的了解也是一樣。尤其是在2000年初,我經曆半年禅修後,意識到天地萬物都是活物。一塊石頭、一片金屬的生命頻率與我們不一樣,但可能也會呼吸,說不定是幾百年才一呼,幾百年才一吸,我們察覺不了。我學習用愛去與物質溝通,就算是一隻杯子,也要輕輕地提起,溫柔地放下,對待生命必須珍而重之。我選擇接近永恒的物質作為我創作的載體,因為無論人的壽命多長,在宇宙無盡、曆史長河之中,仍然是太短暫。我創作是為了向曆史交待,曆史可能會記得我,可能不會,但至少我的作品,可以為生命做見證,在幾百年後,留下生命的證據。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熟悉我和我創作的人都知道,我對钛金屬有很特殊的情感。我對钛金屬的認知來自一篇關于心髒起博器的文章,我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一種金屬這麼親和人體,甚至能夠與骨融合,非常輕,卻又極度的強。經過八年的研究,在2007年,我第一次在巴塞爾展出用钛金屬做的蝴蝶,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對钛金屬沒有什麼認識。而今天的大型钛金屬雕塑對我來說是一個與钛金屬在溝通上的突破,我也希望再一次、從新的角度,呈現钛金屬在藝術上的可塑性。

在《物質與時間對話》這個系列的大型钛金屬雕塑,我想要表達一種紀念碑似的詩意,一種震撼力,而钛金屬是一種接近永恒的物質。在作品上你會看見我對雕刻、雕塑的所有經驗,包括陰雕、陽雕、世英切割等等,這些都成為了我與物質和時間對話的方法。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界面藝術:珠寶藝術大多還是會依托于具體的物象,不管是動物還是人物,亦或是自然生物。而雕塑的藝術表達語言更偏向抽象,需要調動更大的想象力和感覺力。去年在威尼斯舉辦的雕塑展覽,是你首次以钛金屬為表現形式而創作了大型雕塑裝置系列作品。請問如何看待自己從具象到抽象這種創作路徑的選擇表達?今後,會将創造的領域從珠寶藝術更多轉向當代雕塑/裝置領域嗎?

陳世英:我從1973年我16歲開始,就是做雕刻出身。那個時候,寶石是我的媒介,我做的是微型的雕刻。到我2001年出家半年還俗以後,我沒有寶石,沒有金錢,沒有人脈,但是内心還是充滿無法止息的創作激情。

一天,我在路上看見一塊無人問津的水泥,像垃圾一樣被遺棄在路邊,我決定把那一塊水泥搬回家。那個時候,我住在天台,擡着沉重的水泥,走上樓梯,我腳下的動力,是來自我内心對創作的渴望。我用水泥做了一個雕塑,我困難的經濟環境沒有任何的改變,但是我的内心得到了釋放。藝術創作給了我「自我圓足的力量」。

我出家是為了尋找生死的答案,我出家還俗以後,就通過雕塑創作去繼續探求生死。我早年的雕塑創作,用的是銅、不鏽鋼、鐵、木,甚至是纖維樹枝等等的物料,探索生命、成長、死亡以及人類奮鬥等等的主題。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我覺得創作是沒有界限的,生活就是創作,創作就是生活。我在2000年左右開始涉足珠寶藝術創作,我把多年的雕刻、雕塑、冶金、佛塔制作等等的經驗,都應用在我的珠寶上。同一時間,我在珠寶創作過程中得到的各種知識,包括鑲嵌、色彩學、光學、力學等等,也同樣可以應用在我的雕塑創作上。一切都是時間的精華,一切都是思想的養份。能夠自由穿梭于不同的學科領域,能夠在微觀世界和宏觀宇宙暢行無阻,都是讓創意馳騁之道。

是以說,我不是突然做雕塑,雕塑一直都是我流動的血,是我心頭的肉。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陳世英胸針作品《微塵邂逅》

至于具像與抽象,無論是珠寶、雕刻或是雕塑,我都是偏向抽象的。比方說我做的蝴蝶,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蝴蝶,不是因為它具像,隻是因為人的聯想。事實上,我做蝴蝶的時候,也不是在想蝴蝶。我想的是蝴蝶振翅時候牽起的風浪,我想的是蝴蝶翅膀上鱗粉與光的互動,我在寶石、金屬上雕刻,捕捉想象中的微觀世界。就算是以大自然為題的創作,我的目标都不是去模仿大自然,因為我沒可能做得比大自然更完美,我創作是想要表達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或是未被發現的故事。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
專訪陳世英(Wallace Chan) | 從珠寶藝術到钛金屬雕塑,“創作就是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