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作者:賞月賞花賞詩詞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近年來,沉迷漢服的年輕人們反而越來越多,也由此催生了各種問題。

和服漢服傻傻分不清?覺得古裝劇裡的衣服就是當年所流行的服飾?

大部分人對于中國曆代服飾的認識,好像都來自于古裝劇。

但古裝劇被吐槽亂給演員穿衣服——平日裡穿着吉服到處亂跑的鏡頭,也不是一個兩個了。

那麼,在無論影視創作還是文學創作中,一旦涉及到某個特定的時代,要怎樣确定一個造型,給他們穿什麼服裝、用什麼樣的頭飾呢?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除此之外,更深入的問題在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樣式?它都是受什麼因素影響而産生的,又是基于什麼因素而改變的?

從掩形禦寒到精緻美觀,中國服飾文化發展了千萬年,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舞劇和電視劇中的中國服飾。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隻此青綠

今年央視春晚,以中國古代名畫《千裡江山圖》為藍本創作出的舞劇《隻此青綠》火了一把。

舞蹈動作和演員神态展現了東方式的溫婉;高聳的發髻與藍綠相間的服裝,是層巒疊嶂的寫意表達。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隻此青綠》劇照 圖/中新網

畫作,真的在舞台上“活”了過來。

觀看這場舞劇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舞者的高簪發型。唐宋時期女子都流行高髻,舞劇中演員的發簪形似山峰,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梳高髻,着半臂長裙披帛、重台履的貴族婦女和捧持生活用具的侍女。(唐永泰公主墓壁畫)

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從早期高聳輕俊到後期流行用假發做義簪,便顯得蓬松。

抛家髻造型,《新唐書·五行志》中有所記載:“唐末京都婦人梳發,以兩鬓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抛家髻。”而半翻髻在初唐時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妝台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發髻演變而來,造型如翻卷的荷葉,尤其是側面看時最為相‍似。

除了發飾之外,《隻此青綠》中的服飾更是令人贊歎。

在整部劇中,人物所着服飾為宋代工藝人的服飾造型,主創團隊采用不同種類的棉麻布質,從服裝的款式上強調宋代美學的雅緻感。

用石青與石綠作為底色,讓袖子疊搭一起時猶如山巒起伏。裙型将襦纏繞至腰間,用其層疊感形成山巒層疊之勢。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隻此青綠》舞者 孟慶旸

實際上,不同時代的服裝面貌是非常多樣的。這當然是因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比如文化交流、起居方式、戰争、科技、政治、經濟的影響,甚至紡織技術、氣候變化的影響。

漢代服裝什麼樣,唐代服裝什麼樣,清代服裝什麼樣,大家通常會有個籠統的概念。

但是,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到,在同一個時代之中,在不同的、具體的小時段,服裝也有變化。

好比說唐代,插畫家燕王畫的這個示意圖可以帶大家進行分辨: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從初唐到晚唐的男女裝變化 圖/插畫家燕王

上圖中男裝和女裝其實分别是同一種服裝,但是從初唐到武周、盛唐、中唐、晚唐,一直在發生改變,包括穿衣人的身形胖瘦、發型高矮,衣服的版型、紋樣,袖子的寬窄,袍子的長短,都在變化。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延禧攻略

前幾年,古裝電視劇《延禧攻略》大火,關于劇中服飾的讨論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延禧攻略》電視劇海報

人們發現,這部劇一改之前古裝劇喜愛的大紅大紫,無論從服飾到妝容都改用淡雅的色調。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會産生一個理所當然的疑問:清代的服飾到底該是怎麼樣的?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又不一樣。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清朝男女的禮服

上圖是清朝漢族男女的禮服。

男裝是清式的朝服和補褂,外面是補褂,裡面是馬蹄袖的朝服袍,和元明時的下擺打褶的“貼裡”有淵源關系。女裝直接繼承明式,外邊是青色霞帔,之下是大紅圓領蟒服,圓領、帔子甚至可以遠溯唐代。

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來源的服裝同時存在于一個時代的男女身上,這是在一個文明構成比較複雜,文化交流比較多、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比較大,同時曆史傳承性又比較強的國家會發生的情況:男女差異越來越大。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1662-1735)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或達一尺多,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在《延禧攻略》中,這種“雲肩”就總是出現在角色的日常服飾中。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延禧攻略》劇照,魏纓絡的雲肩

但其實,雲肩本是漢裝元素,在旗裝中原本不存在,清宮中一些漢裝嫔妃形象或者漢裝元素繪畫中,偶爾會出現雲肩,比如乾隆萬國來朝圖裡的漢族嫔妃。

但清代的後妃旗裝确實也用過雲肩,不過可能不在乾隆朝。道光的孝全成皇後有兩副便裝像,頭上梳的是當時流行的垂在腦後兩側的架子頭,身上的氅衣已經有了滾邊挽袖,最醒目的就是都加上了雲肩。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道光《孝全成皇後便裝像》,可能是《延禧攻略》裡造型設計的重要來源之一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着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多至十幾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鑲绲”諸名,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衣襟上角愛挂金銀鍊飾、耳挖、牙簽之類小巧物件,所謂“金三事”“銀七事”等,以做工精緻鬥勝。

滿族婦女着“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于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 清代滿族女性的“旗裝”(左1、2),漢族女子穿的上衣、下裙的傳統裝束(右1)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情深深雨濛濛

《情深深雨濛濛》在當年爆火的程度,可謂是占據了幾乎每一個80後90後的童年。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陸家為故事主軸,這是唯一一部涉及抗日戰争題材的瓊瑤劇。

劇中人物的服飾也是十分可圈可點,從被改良過的“五四裝”到頗為時髦的絲巾針織衫以及旗袍……也代表中華民族的服飾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實際上在當時,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于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

30年代以來,外國紡織衣料源源輸入海口,催行起種種時裝,如大衣、馬甲、披風、西裙都在沿海成為時尚女裝。

中國服飾的美豔,古裝劇連1%都沒演出來

上海的大開放使其成了女人的“時裝中心”,報章雜志開辟專欄,還約請著名畫家設計新裝,時裝表演也進入大城市視野。這時上海男裝西服在教師、學生、機關和洋行辦事員的青年人群中已較普遍。

但整個狀況,如一般市民和商店店員,尤其老年人,還是穿中裝者居多,隻是馬褂不再盛行。

其實,要比較影視服裝和現實服裝是否貼合并不容易,甚至難以比較。因為它是兩個體系、兩個模式,可能要分成影視服裝史和曆史服裝史兩個部分來看。

不過近幾年來,曆史真實在影視服裝中越來越被當作比較重要的一個考慮層面和宣傳點,因為大家了解越來越多了,對于真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