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婦二人将9畝農場,裝扮成藝術空間,2年吸引40多萬人

作者:鄉村與農業
夫婦二人将9畝農場,裝扮成藝術空間,2年吸引40多萬人

Iwan和Manuela是瑞士人,從小在山裡長大。

Iwan從小喜歡藝術,擅長經營藝術作品。

2005年,因為工作關系他們從瑞士搬到了倫敦,但不适應大城市的生活。後來終于在離倫敦2小時車程的布魯頓小鎮,發現并購置了這片農場。

這處農場起初購置時是一片廢墟,牆皮斷裂,多處屋頂塌陷,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

其中有棟農房還是英國的國家二級文物,感覺一場暴風驟雨就能把它摧毀。Iwan和Manuela将它買下後,花費近四年時間來了一場廢舊之地變身藝術空間的夢幻改造。

在改造房子前,他們先在後院種起了一片美到極緻的荒野花園。因為擔心當代藝術對村裡的鄉親們來說太陌生,而英國人喜愛花園,于是,他們就先造一個讓大家都願意來的花園。

這片園子共6000平方米,Manuela請來了好友——荷蘭園藝大神奧多夫來設計。他們先用一年時間翻新了土壤,然後種下約2.6萬株植物,每平方米種幾種植物、種多少數量,都經過了奧多夫的精心布局。

夫婦二人将9畝農場,裝扮成藝術空間,2年吸引40多萬人

但精心設計後的花園更像一片“荒原”,各種花草高低錯落有緻,如野草般生機勃勃,色彩斑斓,渾如天成,充滿了野趣。這也是奧多夫花園最大的特點。

園林本就應該一年四季都有生命,是以這座花園的景觀是可持續的。花園被分成無數小塊,種上不同的植物讓它們彼此混合生長,此生彼落,一年四季都很好看。這片在荒野上開墾出的絕美花園,被無數人奉為“拍照聖地”。

而與花園連着的這個U型的建築群,是改建後的展廳和餐廳。“人們為了花園而來,不知不覺就會溜進展廳看看,以及愉快地用餐。”

原來的牛棚和擠奶場,改成了餐廳。不僅采用農場裡的食材保證有機健康,還不忘添加特色和創意。餐廳裡裝飾着各種藝術作品,牆壁上是藝術家古雷默·奎特卡畫的壁畫,這是他在農場足足住了5個星期,才完成的作品。

主廚開發了城市裡很難實作的柴火烤雞。人們本是被畫廊吸引而來,卻被這裡的美食圈粉不願離開。

夫婦二人将9畝農場,裝扮成藝術空間,2年吸引40多萬人

還成功改造了豬圈、牛棚、谷倉,夫妻倆還将農場一棟空閑的三層農舍改造成民宿。

民宿由建築師路易斯·拉普拉斯設計,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房子的原狀,屋内保留了原有的家具和飾品。雖然是新裝修的房子,卻有着300歲的靈魂,不僅吸引了電影《濃情巧克力》在這裡取景,更獲得無數設計大獎。

民宿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藝術氣息。一進屋映入眼簾的窗戶上的貼畫,大多是維多利亞時代留下的,雖然形狀不甚完美,但這份充滿年代感的美無可附加。

從U型建築的正門進入,便會看到農場的重頭空間“石頭展廳”了。展廳是由農用谷倉改造而成,主要展出一些大型藝術品。這裡經常會設定一些互動裝置,來觀看的人們或是席地而坐,或是駐足細細品味。

曾經的豬窩和雞圈經過重新修繕,刷漆翻新打造成一個小型展廳,用于展示一些小幅作品。

夫婦二人将9畝農場,裝扮成藝術空間,2年吸引40多萬人

挨着豬棚和谷倉,還有一棟建立的房子,裡面展示了一些大幅的作品。

畫廊每周營業六天,一直以來都免費面向大衆,通過一些互動式展覽,拉近人們與藝術的距離。

這裡不僅組織各種展覽,還承擔着當地社群的教育項目,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園藝、餐飲、鄉村的講座,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這座原本荒廢的舊農場,在他們夫婦改造後開放的兩年半時間裡,吸引了40多萬人。

即便是高傲的倫敦人,周末也争相前往,連帶着旁邊有點凄涼的小鎮,也熱鬧起來。藝術空間不僅給小鎮帶來了人氣,還将藝術的種子播撒,影響着這裡的人們。

産業融合,化繁為簡。這是就現實版的農業與旅遊融合、農業與影視融合、農業與藝術融合,當藝術進入鄉村的同時,也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轉載于:莊主幫,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