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粵劇演員正在扮相。楊偉軍 攝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雙雄鬧殿》排場之二。楊偉軍 攝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漢文皇後》劇照。楊偉軍 攝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苦鳳莺憐》劇照。楊偉軍 攝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雙雄鬧殿》排場之一。楊偉軍 攝

南派瑰寶 好戲連台

背景圖為原創粵劇曲目樂譜。

陳文 攝

“村村做大戲,處處鑼鼓響。”一直以來,吳川粵劇演出市場十分紅火,廣大鄉村都有做年例的習慣,每逢年例必演大戲,一演就是數天。有的村莊還演“雙拍台”戲、“天光”戲,甚至請幾個劇團演,一個接一個,連演數月。吳川市曾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享有“廣東粵劇南派藝術之鄉”的美譽。

作為粵西地區保留比較完整的“南派”藝術瑰寶,粵劇深受觀衆和行家好評,最鼎盛的時期,吳川市粵劇團一年演出排到了328場,被省劇團授以“寶地鋼團”的稱号。近日,吳川市粵劇團入選第九屆全國“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名單,是粵西地區唯一上榜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的機關。

源遠流長

“寶地鋼團”展雄姿

中國戲劇藝術源于崇神祭祀、宗教信仰,曆經千載而形成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戲曲劇種及演藝流派。粵劇始于明末清初,是以廣東粵語方言演繹的地方傳統戲劇,流傳兩廣、港澳乃至東南亞,俗稱廣府大戲和下四府。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場,下四府擅長文武打戲,粵劇“南派”藝術是下四府别具一格的戲劇國術演技流派。2014年12月,粵劇“南派”藝術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不同于其他戲劇,粵劇“南派”藝術尤其注重武戲的表演程式和豐富的傳統排場,以彰顯人物的粗犷豪放、英姿勇猛。如《過山》排場,梁世安背着妻子爬上由5張桌、椅搭成的“山”上,在僅容一隻腳站立的椅子背上,做雄鷹展翅等多種造型。吳川粵劇幾乎每一部戲都有像這樣動人心魄的程式和排場,也正是因這些剛勁有力、氛圍激烈的程式,粵劇“南派”藝術才越來越受群衆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粵劇“南派”藝術還融合了南派國術與戲曲形體表演,形成了南派粵劇極富個性的表演特色。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等國術套路被融入舞台打鬥動作中,硬槌硬馬,每個動作剛勁有力,其靜與動比例恰當,形神兼備,更具感染力。

“粵劇本身就非常有特點,比如‘南派’藝術的武功,一出場男的要小跳,女的要拗腰,這正是粵劇傳統活生生的展現。”著名戲劇評論家毛小雨到吳川調研時說出了吳川粵劇“南派”藝術在粵劇中的重要地位。如《殺忠妻》裡夫妻二人頓足捶地的農民式的悲傷,這都是粵劇傳統排場。

薪火相傳

打造精品吸引年輕群體

“吳川粵劇深受群衆喜愛,‘南派’藝術表演特色讓劇團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劇團經常到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演出,也走出國門,到過新加坡等國家。”據吳川市粵劇團團長鄭永健介紹,對比其他劇團,吳川粵劇發展算是比較好的。但随着電視、電影、短視訊等多媒體平台的崛起,加上近年疫情的影響,吳川粵劇發展空間大為縮減。

此外,粵劇“南派”藝術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是困擾目前劇團發展的重要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熱愛粵劇的人很多,曾有上萬人報名考藝校學習。而今天,劇團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的現象。”鄭永健坦言,劇團自2012年改制以來,便隻能靠演出自收自支,收入情況不穩定,且粵劇“南派”藝術多以國術為基礎,練功十分辛苦,危險性大,願意讓孩子來學習這門藝術的家長比較少。

為了一掃發展頹勢,吳川粵劇團緊随潮流,從劇本、表演程式、服道化等方面進行創新,狠抓藝術品質,整理挖掘傳統排場,組織力量編寫劇本,不惜代價打造戲劇精品,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近年來,劇團産出了多部大型原創戲劇,并借助電視、報紙媒體、直播等多種形式推廣宣傳,如在2021年第九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直播活動中,大型傳統代表作《雙雄鬧殿》線上觀看人數超30萬;原創古裝劇《南宋孤鴻》《保金與夫人》《總兵潘濤》等受到廣大群衆好評,原創現代劇《回饋》從上線至今已演出80餘場。

為了打造粵劇品牌,挖掘培養更多對粵劇感興趣的“好苗子”,吳川粵劇團堅持送戲下鄉,長年累月深入較遠山區、海島、漁村和鄉村演出,豐富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粵劇影響力。此外,粵劇團還一直堅持戲曲進校園,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培養學生對傳統粵劇“南派”藝術的學習興趣,鼓勵年輕群體加入劇團學習,薪火相傳。

撰文:陳海蘭 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