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家長:再好的老師,也比不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值得所有家長一讀)

一直困擾廣大家長的一個問題: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誰更重要?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我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給你了。”

如果教育真的隻靠老師和學校,那才是真的耽誤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堅強的意志、良好的習慣、強大的适應能力、良好的社交關系等等,這些都是在家庭裡培養而成的。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先生說過: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于事。

教育的出路,跑道在學校,但發力點一定在家庭。

孩子能否真正成才,和父母有直接的關聯。這一點,所有父母都必須明白。

一個孩子的品格

取決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聲音,就是無限誇大學校和老師的作用。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讓部分家長誤以為孩子的教育隻是老師的責任,甚至孩子一出問題,第一時間就是找老師。

但是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父母。

每當我們讨論孩子的不同時,首先留意到的是他們的家長。

孩子成績很優秀,我們會認為他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

孩子很有禮貌,我們會覺得他很有家教。

甚至每當提及一個名人,我們想到的首先是他的父母。

如郎朗之是以成功,離不開父親一直逼他練琴;周傑倫之是以成功,離不開母親嚴格督促他學音樂。

學霸非天生,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着一對優秀的父母。

一個孩子的種種品德,包括勤奮實幹、誠實守信、善良感恩等等,幾乎都來自于家庭。

父母的品格決定孩子的一生,家庭的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遠大于老師

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是怎麼樣的,看看他的父母就知道了。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家長中學來的,就連學習,也受到父母的很大影響。

熱播劇《小歡喜》裡三個家庭的故事,就直接說明了一個道理:

家庭關系越和諧,父母之間的感情越好,教育孩子的方式越得當,孩子的成績就越好。

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其實家長所起到的作用是最關鍵的。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好父親,等于200個好老師。

一旦父親參與到教育中,孩子的改變顯而易見。而且,孩子能夠從父親身上汲取巨大的成長能量。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隻有三五年,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全面的,貫徹一生的。

老師的千言萬語,往往抵不過家長的一句話。

父母是孩子前行的動力,給孩子指明方向與道路。

我們重視學校教育

卻常常是以忽視家庭教育

遺憾的是,我們在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時,也忽略了家庭教育。

多少父母為了掙錢養家,忙着工作應酬,幾乎沒有好好陪伴過孩子。

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完全放心了;把孩子送去托管、去補習,就覺得自己盡責任了。

卻不知道自己的缺席,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老師不是萬能的,再優秀的老師都無法取代父母在教育上的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塑造一個優秀兒童,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出力:

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的影響排在第一位。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家長都很焦慮,急着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補習機構。

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或許有保障了,但其他方面的教育卻落後了。

隻有各方面的品質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才能進一步提高。

同一班級中學生之間的競争,說到底,就是家長之間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争。

“尖子生”不隻是老師培養出來的,更需要父母和家庭的配合和支援。

動。

教育就跟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家長群裡都在吹捧老師,我要不要跟風?”話題一出,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有人說:“複制、粘貼,再發送,一句吹捧而已,跟風就是了。”

但曾是中國小老師的冉高鳴卻說:

“作為一個老師,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家長有參與感。

不要做群裡的好家長,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師。”

緻家長:再好的老師,也比不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值得所有家長一讀)

深以為然。

對絕大多數的老師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長的吹捧,而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深刻地明白一件事:

教育這條路上,孩子是毛坯房,老師隻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

01

同一個班級,同一位老師,為什麼孩子間的差距那麼大?

同在一個班級,每天接觸的都是相同的老師、課程和作業,為什麼有的孩子遙遙領先,有的孩子卻淪為倒數?

歸根結底,還在于學校之外,在于那些老師看不見的地方——

家庭。

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說: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張圖檔:

班裡有個孩子三番五次不交數學作業,老師多次發消息提醒家長,可沒想到,當老師再一次去催的時候,竟然被家長拉黑了。

緻家長:再好的老師,也比不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值得所有家長一讀)

真是讓人又生氣又無奈。

很多家長覺得,既然把孩子送去了學校,那麼孩子的成績就應該由老師全盤負責。

其實不然。

老師可以教孩子知識,卻沒辦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可以教孩子解題思路,卻沒辦法賦予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與其說孩子之間差的是成績、是分數,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态度決定了孩子的差距。

要知道,教育孩子才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作為家長,不一定要有富足的條件,但一定要有遠見;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一定要堅信知識的力量。

畢竟,父母才是孩子命運的主宰者。

還記得“天才少女”武亦姝的媽媽是怎麼說的嗎?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的态度,是給孩子最有份量的愛,關乎着他們一生的命運。

02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意思是說,老師是為學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但“教育”二字中,如果隻有老師的“教”,卻沒有父母的“育”,歸根結底,還是不完整的教育。

《家有兒女》中的夏東海,就是一個懂得育人的爸爸。

一次,父母答應劉星得第一名就獎勵他一個MP3。

劉星便偷偷用小雪的作文冒充是自己寫的,真的得了第一名。但當他捧着獎狀的時候,心裡卻很愧疚。

思前想後,劉星主動向老師說明了情況,承認了錯誤,并歸還了獎狀。

夏東海得知這件事後,沒有批評他,而是說:

“我對于你這種敢于直面錯誤、承認錯誤的勇氣,有點敬佩啊,不愧是咱們家的第二條男子漢呀。”

“由于你勇于承認錯誤,爸爸媽媽決定把MP3送給你。”

緻家長:再好的老師,也比不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值得所有家長一讀)

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說過謊。

但夏東海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是以否定孩子的人品,而是用寬容和了解,與孩子建立起了互相信賴的關系,讓他相信:

無論何時,父母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回答,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但事實上,教育的根本,永遠是先育人。

正如俞敏洪所說:

“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培養孩子如同種樹,隻有在根上先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不是看他的成績,而是看他的品行和修養。

如果說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那麼育人的擔子,父母必須義無反顧地挑起來。

家長支援老師,就是支援自己孩子的成長。

教育路上,沒有完美的老師,也沒有完美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一起努力。

終究有一天,我們的教育會因為家庭教育的美好而更加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