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月的影市低迷。4月15日上映的警匪片《邊緣行者》被寄予救市厚望。然而,首周末3天該片票房剛過4200萬元,最終結果很可能有負衆望。

影片背景設定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前,新聯盛社團的龍頭林耀昌金盆洗手在即,他對親信阿駱委以重任,希望後者能将社團帶向合法化發展之路。殊不知其實阿駱是潛藏多年的警方卧底,他即将面對的,不隻是站隊式的選擇,更有生死的考驗。
該片主創陣容是道地的“港味”:黃明升兼任編劇和導演,藝術指導趙崇邦、剪輯黃海、配樂韋啟良等都是香港知名電影人;演員方面,任達華、方中信、譚耀文、林曉峰、張兆輝、關禮傑、吳卓羲、陳國坤等都是“熟面孔”;此外,更有洪金寶、元華、曾江等一衆“老字号”戲骨映襯,可謂排面十足。
“複古”“懷舊感”由此成為解讀《邊緣行者》的密碼。宗祠、關公像、佛像等警匪港片常見的符号,以及打鬥、飙車、槍戰、深巷追逐、船上交易等激燃對決,輪番登場;兄弟情、白月光戀人、野心與忠義的沖突、錢權交易等配方也一應俱全。類似黑幫大佬在街邊攤吃蛋撻、警長在警車裡吃便當;“家事?我來晚一點就成白事了!”“社團不賣白粉,難道賣洗衣粉啊?”這樣“港裡港氣”的細節和台詞也讓觀衆會心一笑。
卧底題材是港片的重要類型,處在灰色地帶的主人公在雙重身份的夾逼下何去何從,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拷問人性的上佳樣本,也成為該題材的重要命題。例如,《龍虎風雲》《無間道》《門徒》《使徒行者》等在影史留痕,片中左右為難的人物讓觀衆印象深刻。
較之以往同類角色,任賢齊飾演的卧底阿駱面臨的選擇,比“做人還是做‘鬼’”更艱難——一面是社團老大的信任與恩義,不但指定他當接班人,甚至還為救他而喪命;一面是曾經生死之交的兄弟與他反目成仇,兵戎相見;一面是因為警隊内有黑警,不僅之前聯絡的上級被害,阿駱也屢屢被逼至死地,可謂四面楚歌。而黑警隻不過是貪腐利益鍊上的一環,背後還有隐藏更深、權力更大的政客。痛定思痛的阿駱劍走偏鋒,先深入貪腐内部,再将其一網打盡,就像他說的,“敢踩鋼絲的人,才不怕死。”
可惜的是,任賢齊雖曾數次在黑幫片中飾演冷酷無情的殺手和黑道大佬,此次表演卻流于表面。
這并非影片的唯一缺陷。黃明升是動作導演出身,曾擔任《警察故事》《我是誰》《醉拳Ⅱ》等經典港片的動作設計,履曆光鮮。但這個優勢在《邊緣行者》中并未顯露,全片動作戲設計老套,鮮有亮點。當看到“加起來超過300歲”的陣容還在銀幕上力不從心地追逐汽車、揮舞拳頭,觀衆可能更多是心酸而非感動。這也造成本應是賣點的打戲的觀賞性大打折扣。此外,過于傳統的叙事手法和剪輯、美術,浮光掠影、動機模糊的各色人物,頻繁的緻敬橋段與經典重制,使得《邊緣行者》更像是一場老港片的懷舊展覽和亂炖。
電影結尾,《當年情》旋律再度響起,阿駱與昔日的好兄弟揮手道别。看到這一幕,相信觀衆心中會生出無限感慨——港片的昔日榮光已成往事,新的路在何處,還需要“阿駱們”繼續尋找。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