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很多家庭關系有很不健康的糾纏,因為家人沒有清楚個人界線,是以當另外一個人不快樂的時候,我會内疚,覺得這是我的錯,讓他不快樂了。然後,當我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我會怪罪别人。

要是一個人長期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一味地隻去關注别人的需要,長期地犧牲和忽視自己,她遲早會陷入怨恨、苦毒,或自憐的。而且自憐也很可能變形為一種扭曲的母愛。

媽媽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讓孩子成為一切。關鍵不是媽媽有沒有家庭外的工作,而是媽媽有沒有家庭外的世界。

01

别讓自己陷入自憐的陷阱!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三種經驗

1)飯後,爸爸跟媽媽說今天他來洗碗,讓她去休息。但是吃完飯他就直接去看電視了。媽媽等了一小時以後,節目也結束了,但他又繼續看下去。媽媽忍不住就去把碗給洗了。洗完後,媽媽很不開心,因為爸爸沒有兌現他的承諾。

爸爸看到媽媽生氣也跟她發火,說我跟你說我會洗碗,你怎麼去洗了呢?媽媽說你在那裡看了那麼久電視,我還以為你忘了,就去洗了。爸爸不高興媽媽不信任他,因為他說他會洗,隻是吃完飯先放松一下。她洗得那麼快,讓人緊張兮兮的,很不好。

2)老公對他的家人非常慷慨。他很愛購買貴重的家具、電子用品和奢侈品送給他們,但是家裡的經濟情況不能承擔這麼多開銷。他的行為總是那麼無私和有愛心,是以老婆不忍心拒絕他,也懼怕這樣做會傷害了他。每一次他購買一個貴重的東西送給家人,老婆都會很焦慮要如何去承擔這筆費用。

3)好不容易孩子睡覺了,家事也打理完了,卻發現先生竟然有時間看書!妻子已經好久沒有安靜下來好好看書了,而且她也累積了一大堆書想要看。丈夫竟然已經看了一半了! 為什麼他就有時間看書,自己每晚都要忙到不行,一躺下就會睡着?妻子内心覺得好委屈,好不公平!

也許你會覺得這種情況很正常嘛!小事情,沒什麼,不要大驚小怪,過去了就忘了。但真的會這樣嗎?

要是這種事情偶爾一兩次發生,然後我們有時間去給自己充電,下次類似事情發生,我們會心甘情願地為家人無條件付出和犧牲,也不會懷着期待或者條件要對方一定要如何感激我們。

但要是我們繼續在自己耗盡了精力以後長期付出,不去解決和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遲早會成為一個怨婦的。

02

不要讓自憐成為扭曲的母愛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佩蓉的媽媽經》裡面提到的那個例子?我一個朋友的婆婆很賢惠,這麼多年來都一直為家人精心做好每一頓飯,但在先生去世後大家才發現原來她痛恨做飯,也不再做飯了。

另外,這個朋友的丈夫也說很少看到自己的媽媽笑過,也很少看見父母之間有任何情感的交流。雖然他的家非常幹淨,無可挑剔,但是卻一直缺乏溫暖或笑聲。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都看過這樣的婦女呢?這是怎麼了呢?

其實,要是一個人長期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一味地隻去關注别人的需要,長期地犧牲和忽視自己,她遲早會陷入怨恨、苦毒,或自憐的。而且自憐也很可能變形為一種扭曲的母愛。

我在這裡分享著名美國作家 Maya Angelou 說的有關自憐的一句話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早期的自憐舒适得像羽絨床墊。隻有當它僵硬以後它才開始感覺不舒服。”

這就是我們如何陷入自憐這個陷阱的,因為自憐有很高的自我安慰功能,讓你覺得你是高尚的受害者,為了别人的快樂而犧牲了自己。但是我們來看看長期以後,自憐會如何轉變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你看,自憐很容易能成為一種我們用道德綁架家人的一個好工具,是嗎?

然後,要是我們繼續再忽略和犧牲自己,我們就會開始成為一個吹捧偉大母愛的母親,越來越脫離現實了。我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俄羅斯攝影師 Anna Radchenko 如何通過她的照片來形容這種被扭曲的母愛

03

如何讓家庭關系更和諧,建立界線很重要

你知道嗎?有誰在生孩子以前會想象自己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媽媽呢?每個女人開始做媽媽時總是那麼愛家人,那麼願意為家人犧牲一切,但是為什麼會從一個充滿愛心的新手媽媽轉變成為一個可怕的“怪物”呢?其實,這一切都從設定“界線”開始。

界線是什麼?為什麼要立界限?

界線是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的分界。這條線标志我從哪裡開始,到哪裡停止,你從哪裡開始,到哪裡停止。界線讓我們厘清楚什麼是我,什麼是你。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一個人根據自己的信念、主見、心态和自我認知來建立一套原則和規則,來限制他人如何能跟自己安全合理地交往,還有就是這些界線被侵犯後要如何反應。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立界線呢?因為唯有我們知道了自己是誰,我們的範圍是什麼,不是什麼,我們才有能力說 YES 或 NO。一個沒有界線的人很容易成為全世界的救主,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我們想要擁有長期的心理健康,必須了解自己的界線,保護自己的界線,才能保留一個完整的自我,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為别人而活。

很多家庭關系有很不健康的糾纏,因為家人沒有清楚個人界線,是以當另外一個人不快樂的時候,我會内疚,覺得這是我的錯,讓他不快樂了。然後,當我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我會怪罪别人,因為我會認為這個人既然已經替我做了一切決定,控制了我的生活,那要是我不快樂,那這個人就應該為我負責任。是以,一個心理健康的家庭需要了解與尊重彼此的界線。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什麼是健康的界線?什麼是不健康的界線?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這個圖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健康的界線就像皮膚一樣,不是繃得緊緊的,密不透風的,而是活的,有彈性的, 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及時調整。 相反的,僵硬的界線是一個沒有協商或妥協空間的界線。周圍的人隻有遵從和配合自己界線的餘地,否則關系就不會被允許存在。

也有些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界線,任何周圍的人都能夠來侵犯他的界線,拿走他的東西,改變他的主意,壓抑他的感受,因為沒有界線的人主要存在的目的就是讨好别人。這樣的人也沒有辦法說不,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卻無法得到太大的成就,因為他習慣讓步給别人。

當你了解了界線這個概念,是否對上面的一些例子有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了呢? 你知道嗎,唯有有了健康界線的人才有能力找到自己,照顧好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去跟别人産生一個健康的關系,也才能進入一個健康的親密關系,用自己填滿的杯子來滋潤别人。是以,在這裡給一些缺乏健康界線的人一句忠告:

“不要燃盡自己來暖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限制和底線,先好好暖和了自己,别人才能有效地從你這裡取暖。

有愛心是好事,但是燃盡了自己去愛别人是傻事,因為我們遲早會因為耗盡了自己而陷入自憐和操縱别人的陷阱,反而敗了事。有興趣了解界線的朋友們可以參考《過猶不及》這本書。

04

哪三大仇敵阻止你填滿自己的杯子?

1) 完美主義。在第一個案例裡面,我們看到了完美主義是一個非常刻薄的工頭,不斷地在我們腦袋裡面大吼,不讓我們有一分鐘休息的時間。我們的腦袋總是不斷地有聲音在批評我們,這個做得不夠好,那個不夠好。

這個完美主義的聲音讓我們無法放松來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斷地為了完善無關緊要的細節而犧牲了最重要的親密關系。是時候讓我們停止頭腦裡面那個聲音了,放下你永遠達到不了的超高标準,學會跟“夠好了”做朋友。

2)控制欲。最前面的三個例子裡面都有控制欲的影子。我們需要了解,我們不是上帝,也不是世界的救主,我們隻是有限的被造者,需要接受自己的限制,不去控制一切。台灣話有一句話用來形容這樣的人,叫做“脫褲包海”。學會放手吧!隻有你對付了你的控制欲以後,你才有自由去享受人生帶來的驚喜。

3)攀比型/複制型人生。在前面的第三個例子裡面,老婆看到老公在做她想要做的事,自己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就開始不滿了。要是老婆沒有看到老公在看書,反而不會有問題。

這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參考别人人生,來為自己設立生活标準的一個結果。複制别人的做法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虛幻的安全感,因為我們感覺做了一件事情就能控制它的結果,也是以能夠控制我們的人生。

這也是一個生活在标準答案,什麼都要排名的世界的自然結果。但是世界是多元化的,人生也沒有标準答案,行行都在出狀元。我們是否能夠改掉我們的比較,聽從海明威的忠告呢

“優于别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因為,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沒有人能像你,也沒有人能複制你的人生。

05

如何填滿自己的杯子?

好了,我們看到了自憐的陷阱,知道了要避免扭曲的母愛,了解了界線的重要,看見了要對付的仇敵,現在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大大方方地去填滿自己的杯子了,因為隻有我們自己的杯子滿了,才有能力去滋潤别人。這不是自私,這是智慧。

請好好照顧自己。

汽車有維護才能不會過早抛錨。人不是機器,更加需要維護、保養,定期休息才能不抛錨。我們的抛錨是什麼樣呢?

怨恨的感受,爆發的脾氣,崩潰的情緒,自憐的傾向,還有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負面情緒都是抛錨的信号。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這些情緒是遲早會發洩到周圍人的身上的。是以要是我們要讓自己的家充滿了愛,我們需要定期地保養自己,照顧好自己,才不會讓家人,尤其是孩子,成為我們的受害者。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由眼前的事情所引起的,而是由累積多年、又發洩不出來的過去的包袱引發的。英文有句話說 Hurt People hurt people。意思就是說,會毆打孩子的爸爸往往在童年也被爸爸毆打,會大聲罵孩子的媽媽往往在童年也被大聲罵過。

自我照顧的第一步,就是誠實地檢驗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陰影,療愈自己以後,才有可能把一個最健康的自己給予孩子。不然你隻會繼續把你所受的痛苦傳遞給下一代。我來分享這句話

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媽媽們先照顧好自己

有興趣了解自己原生家庭的朋友們可以參考《改變帶來醫治》《家庭會傷人》這兩本書。

當我們排除了界線問題和原生家庭問題,其它的自我照顧都能很輕易去地做到。自我照顧也因人而異,是以我在這裡就提出幾個重點,大家可以自我發揮。

1、媽媽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讓孩子成為一切。

我前幾天發的一個微網誌,引發了熱烈的讨論和轉發。這篇英語報告總結了一些北美心理學家的研究,預料孩子未來成功的因素,都與他們的家長有關。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母親通常都有工作。

在你開始緊張是否選擇錯了做全職媽媽以前,請先聽我的猜測。我想有工作的媽媽很可能比較會有自己的生活,不會把人生的重點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自己也曾經是全職媽媽,但是我的心得是,要做好一個全職媽媽,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家庭以外的世界。

一方面,孩子能夠看到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有榜樣模仿,也更能尊重我們。另一方面,孩子不需要承擔我們的快樂,因為一個整天隻圍繞着孩子轉的媽媽比較容易跟着孩子行為和情緒的起伏而起伏。要是媽媽有自己的生活,她能夠有其它生活重心來保持心情的穩定,而不是跟着孩子的點點滴滴而導緻心情上上下下。

是以我認為關鍵不是媽媽有沒有家庭外的工作,而是媽媽有沒有家庭外的世界。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年幼的全職媽媽到了孩子大一點了以後會像我這樣,轉行進入教育領域呢?很可能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她們會開始因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對教育别人的孩子産生興趣吧!

2. 媽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跟上社會和家人的腳步。

這意味着媽媽也要閱讀新書,上課學習,還要開展新興趣。這樣在跟家人交流的時候,媽媽也能有新鮮有趣的話題可以貢獻。孩子們通常也會比較尊重一個說話有新鮮話題,不隻重複那幾句唠叨的舊話或翻舊帳的媽媽。

3.知道什麼能夠填滿我們的“油箱”嗎?什麼會讓我們“漏電”嗎?

好好思考和列出這些填滿你“油箱”的愛好。可以考慮一下聽音樂、玩樂器、學美術、運動、閱讀、茶藝、養身,等等。

4.我們有什麼抗壓機制?

以上的一些愛好也能夠成為你的抗壓機制。當壓力來的時候,可以叫個暫停,然後去充充電再回來面對眼前的壓力。

5. 除了健康的飲食習慣,還要有固定的運動。

很多女人做了媽媽後就變得邋遢随便了,但是為了自己,為了丈夫,我們能夠騰出固定的時間來保養自己的健康、身體和儀表嗎?要是我們照顧好自己,當我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後也會比較有自信。為了自己,保養好自己吧!

6. 除了家人以外,我們有自己的社交圈嗎?

一位長者在我婚前給了我一個讓我終身受益的建議,那就是我需要在我的家庭或工作圈外培養一個緊密的女性朋友圈子,因為我不能指望自己的丈夫、孩子、父母或姐妹來滿足我的社會需求。

擁有這樣一個朋友圈能夠幫助我脫離一個不實際的期待,那就是配偶需要滿足我所有的需求。當我對配偶失望的時候,我也不會陷入絕望或抑郁。

但是這樣一種閨蜜群是需要謹慎選擇的。首先,她們需要支援我的婚姻,不要在我發洩情緒或吐槽的時候誤解了我而催我去離婚,而是聆聽、安慰和鼓勵我繼續努力改變自己。

我也可以根據興趣來選擇我的閨蜜群。這樣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不會隻談家庭,也可以一起探索一個不同的世界。說不定我們可以一起閱讀一本書,還可以一起分享彼此擅長的技能。

比如北京有一個媽媽團的媽媽們會互相教對方自己擅長的專業,比如畫畫、音樂、茶藝、攝影,等等。這樣的聚會又多了一層樂趣和成長。也有媽媽團會一起服務社會,去孤兒院、福利院,或者有弱勢群體的地方。這些都是很好的閨蜜活動。

當然,我的老公也有他的兄弟連。他們會一起打CS,出去找美食,或者去某個兄弟的辦公室了解他的工作。總而言之,當我們有自己的友誼圈時,我們能夠減輕配偶需要承擔的社會需要,這樣在一起的時候會更加輕松,沒有那麼多壓力和期待。

作者:蔣佩蓉。著有《佩蓉的媽媽經》、《給孩子一個間隔年》、《豐盈心态養孩子》、《下一代競争力》等暢銷書。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蔣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