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凡崗位綻芳華——鄭才林

作者:中樂記錄者

鄭才林對自己所從事的城市建設工作是真愛,認識他的人都知道,無論是他的線上微信朋友圈還是線下的社交圈,大都與自己的工作有關。

出生于1981年的鄭才林,中專畢業後參加工作,成為漢濱區偏遠鄉鎮的一名基礎設施建設職員,因其專業技能過硬,2006年,被選調至市住建局原市政管理處工作至今。

16年來,鄭才林從一名普通的技術科職工到工程師、副科長,再到科長、黨總支副書記、進階工程師,他始終紮根在市政建設的一磚一瓦、一橋一路、一城一牆,先後參與安康市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保障房項目30餘個。城市在一點點發展變化,他也在一點點成長。通過學習、總結和實踐鍛煉,不僅在業務水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能站在整個城市的全局和高度,去思考市政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成為市政園林項目建設不可或缺的行家裡手,逐漸成長為市政建設圈的頂流。

平凡崗位綻芳華——鄭才林

201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安康城區防洪堤堤頂路、大橋路、金州南路全面提升改造,迎接一年一度的龍舟節。

在不改造沿街建築立面、不增加道路側分綠化帶和中分綠化帶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僅有的面積來實作大橋路、金州南路整體視覺效果的最大改觀?在不改變防洪堤結構、不影響防洪搶險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在5-7米有限的空間裡做文章?……時間緊、任務重、标準高,為了完成任務,鄭才林一遍又一遍用腳步丈量着即将改造的幾條街道,記錄着每一個存在的問題,思索着每一個将要改進的細節,7.3公裡如此往複。

經過反複踏勘和思索,最終确定在“美化”二字上下功夫,在“完善”二字上下力氣,使改造後的街區能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讓群衆生活更友善、更舒心、更美好。

河堤堤頂路改造方案得到市政府主要上司認可之後,近300盞的定制路燈,2000餘米的定制石材欄杆,7萬餘平方米的鋪裝石材成了制約工期的關鍵。為不影響工期,鄭才林立即安排兩路人馬分赴濟南、成都、河北等地考察材料,洽談、簽訂意向訂貨協定,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尴尬。

工程開工以後,無論風雨,鄭才林都親自帶領施工隊伍夜以繼日地工作,時刻堅守在現場,僅僅用了36天,便啃下了這個“硬骨頭”,確定龍舟節如期開幕。同樣是龍舟節,三年前,鄭才林為了一橋城門和地下通道的建設能在龍舟節開幕之前完工,硬生生把6個月工期壓縮至4個多月,日曬雨淋,加班加點、通宵達旦,一橋城門如期完工,龍舟節開幕了,鄭才林卻熬不住了,連續多日的重感冒緻使鄭才林燒成肺炎,住進了醫院,一躺就是13天。

“堤頂路改造是最讓我引以為豪的項目,有很多東西是按我們自己想法定制出來的,比如河堤上集路燈、廣播和攝像頭為一體的智慧路燈,那都是我們反複多次試驗考證而成的。最終的改造效果也很滿意,得到了市政府主要上司的肯定。”對于鄭才林來說,任何一個自己參與負責的項目,開工之前他便已經心中有數了,一個工程有多少節點,每一個節點的工期,哪些地方是制約因素等等,随便開口問,鄭才林張口就能告訴你。再苛刻的提問,都難不倒鄭才林。

市政園林處的同僚敬佩鄭才林的同時,經常開玩笑說:“才林是工程的主心骨,隻有他在,上司才放心。”

面對這樣的贊譽,鄭才林總是笑着說:“主要是我熟悉情況。”

平凡崗位綻芳華——鄭才林

安康城區南環幹道是市政府确定的2008年中心城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當時安康中心城市單體項目投資最大、施工組織最難、技術難度最高的市政工程。其中香溪隧道建設便是整個工程中最難的一環。鄭才林是該工程的技術總工,盡管已參與建設了多個項目工程,但這還是他第一次參與涉及隧道工程的建設項目。

香溪隧道是偏壓、淺埋、大跨雙連拱隧道,而該隧道的岩層恰恰就是軟弱、松散,穩定性極差的圍岩。原先設計好的爆破開挖支護方案都隻能廢棄,鄭才林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無數次坐在一起研究對策,增加抗滑樁、坡腳反壓、縮短台車、加強支護措施……最終艱難地貫通隧道。那段時間,鄭才林一直守在工地上,不放過任何瑣碎、微小的環節和漏洞,直到隧道貫通,才松了一口氣。

新開工的“兩橋一路”工程(國道211安康關廟至黃洋河改建工程)是我市“十四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按照市政府确定的開工建設目标,項目前期工作隻有三個多月時間。鄭才林作為項目前期工作負責人,在西安疫情較嚴重的時候,不得不先後四次去西安對接工作,往返共做了16次核酸,很長一段時間行程碼上“星号”伴随,影響到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上學,他卻自嘲是“西安的星級會員”。最終,他如期完成了項目前期11項報批手續辦理,按時間節點完成施工和監理招投标工作,創造了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奇迹。

“前期工作好似十月懷胎,首樁開鑽宛如呱呱落地,建成投用如同長大成人。這其中不僅有時間和空間的連接配接,也是情感的連接配接。精品的鍛造需要傾情付出、用心呵護。一起期待吧……”4月1日,新漢江關廟大橋主橋墩首樁開鑽,作為該工程最難的一标段工程品質安全負責人,鄭才林在朋友圈鄭重地寫下這段話。

“市政項目也是在行善事,要做到極緻,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經得起曆史的檢驗,鄭才林就是這樣一個人。”曾與鄭才林搭檔多年的市政園林處副處長廖邦友覺得,城建對于鄭才林來說,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份熱愛和責任,并且不斷地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為一名技術骨幹,如果沒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娴熟的技能和廣泛的文化知識,不僅難以履行職責,也難以得到業内人士的認可和信服。盡管一年的時間,鄭才林或籌備或參加主持各類會議近300個,上班天數均在350天左右,但他一直不忘堅持不懈地學習,分内分外的都潛心鑽研,以滿足城建工作的需要。他撰寫的《污水集輸管道系統中有害氣體釋放與解決對策》《污水管道氣體濃度分布模型擴充與驗證》《融入城市生态景觀的下沉式再生水廠的設計與運作》《市政項目精細化管理研究——基于建設機關管理實踐》等多篇論文在學術核心期刊、國家、省級期刊發表。同時參編大學教材、國家規範、省級地方标準,主持市級科研課題,參與省級重點研發課題等等,申報專利2項。

平凡崗位綻芳華——鄭才林

一路走來,鄭才林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将自己的全部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也得到了組織的認可,先後獲得“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二屆安康青年科技獎”、第三屆“創新安康好青年”“優秀黨務工作者”“人大建議辦理先進個人”“全市政務督查工作先進個人”稱号,2018—2020年學術論文分别被市政府授予“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一、二、三等獎”等多項榮譽。

這些榮譽的背後,是辛勤的付出,更是對家庭的虧欠。“這一年,想給上班的時候你還在熟睡,下班的時候你已入睡的女兒說聲對不起,我缺少應有的陪伴;想對辛苦的妻子說聲對不起,我把家當旅店,讓家缺少了應有的溫暖。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既然選擇了遠友善隻顧風雨兼程’。”對于過去的一年,鄭才林充滿了歉意在朋友圈中寫道,但是隻要在崗一天,他都會全力以赴。他說,他就想看着這座城變得越來越好。

( 記者 楊遷偉 通訊員 錢運立)

來源: 安康新聞網

本期責任編輯:孫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