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會體操的畫家,不是好的神經學家

有這麼一位科學家,他是位體操運動員,還是位神經學家,畫畫得也很不錯,并且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他小的時候,卻是别人眼中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他甚至用自己制造的大炮摧毀過鄰居家院子的大門)......

他就是拉蒙-卡哈爾。

不會體操的畫家,不是好的神經學家

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1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的傳奇童年

拉蒙-卡哈爾是著名的病理學家、組織學和神經學家。他于1852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阿拉貢自治區,是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

拉蒙-卡哈爾是著名醫師和解剖學講師斯托·拉蒙(Justo Ramón)和安東尼·卡哈爾(Antonia Cajal)的孩子。由于孩提時代的他叛逆,有反權威主義的傾向,是以被從一個學校換到另一個學校。

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别的小孩子還在課堂認真學習,他就用自己制造的大炮摧毀了鄰居家院子的大門,他也因為這種極端的行為遭受到監禁。

拉蒙-卡哈爾還是是一個狂熱的藝術家、畫家和體操運動員。他曾當過一段時間的鞋匠和理發師,争強好勝的他在阿拉貢地區極為知名。

不會體操的畫家,不是好的神經學家

30出頭的卡哈爾坐瓦倫西亞的實驗室裡,圖檔來源:Cajal Institute (CSIC), Madrid

由于卡哈爾父親的家庭出身造就了他嚴苛又冷酷的性格,卡哈爾的父親相信,人的思維是為擷取知識而存在的。

據卡哈爾回憶,父親鄙視且批判關于藝術和文學的一切,拒絕純粹是為了欣賞或消遣的東西,家裡隻能有醫學類典籍,絕不能出現小說這種消遣的書本。

卡哈爾的父親甚至固執地認為,欣賞藝術是一種不治之症。

卡哈爾的母親卻和父親的性格截然相反,她是一個隐藏的浪漫主義者,她常常将便宜的科幻小說藏在箱底,偷偷地塞給卡哈爾看。

卡哈爾着迷地閱讀着雨果、塞萬提斯等作者的作品。在卡哈爾大學畢業之後,他閱讀小說的專注用在了顯微鏡觀測上,而閱讀小說造就了他天馬行空的幻想能力,讓他渴望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

2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的重要成就

由于卡哈爾收入微薄,實驗用的所有器材都需要自掏腰包,好在對人體組織學的研究相對其他研究來說投入較少,隻要一台能正常工作的顯微鏡就可以。

1873年,意大利科學家高爾基首創重鉻酸銀染色法,将硝酸銀與重鉻酸鉀混合,制備出重鉻酸銀,并将重洛酸銀用于腦組織的染色。高爾基發現絕大多數腦組織的染色效果很不理想,僅有3%左右的神經元在重鉻酸銀的作用下顯示得非常清晰,但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一個神經元的完整結構。

但由于銀染法具有局限性,是以一直反響平平,直到五年後,從醫學院畢業的卡哈爾認真研究了重洛酸銀染色法,并對其進行改進,使得重洛酸銀染色法更加完善可靠。卡哈爾的繪畫天賦也幫了他大忙,一幅幅手繪出的研究成果,使得衆多科學家心悅誠服。

不會體操的畫家,不是好的神經學家

1904年卡哈爾在紙上繪制的大腦皮層的錐體神經元,圖檔來源:Cajal Institute (CSIC), Madrid

新染色法的發明,使得人們對于神經系統的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科學界衆說紛纭:神經細胞之間究竟是互相融合,還是獨立存在?大腦的工作形式是怎樣的?對于神經細胞之間的關系,科學界一直有兩種聲音。

第一種聲音,是以卡哈爾為代表的神經元理論認為:神經細胞之間是獨立存在的,神經元屬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生理機關,每一個神經元都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樹突和軸突自神經細胞胞體伸展而出,神經細胞胞體負責支援與營養;而另一派的“網狀理論”則認為:神經細胞之間是融合的,人體的整個神經系統就像是一個超大型的網絡,每一個神經細胞均負責提供養分,大腦是一個整體。

如今,神經元理論得到廣泛認知,但在一百多年前,網狀理論是當時的主流。

卡哈爾一生都在緻力于觀察視網膜神經細胞之間的關系。盡管當時視網膜細胞已經被科學界所知曉,但它們的排列及其原因仍然模棱兩可。

卡哈爾的研究讓這些複雜的神經結構變得清晰易懂,既然視錐和視杆細胞傳遞的資訊互相隔離,那麼認為神經細胞是融合成一整張網絡的觀點顯然在學術界站不住腳跟。擺在眼前的事實理論支撐,讓神經元理論開始受到大多數人的推崇。

不會體操的畫家,不是好的神經學家

1899年卡哈爾繪制的小鼠脊髓的神經膠質細胞 圖檔來源:Cajal Institute (CSIC), Madrid

卡哈爾說,他已經研究觀察了超過100萬個神經元,見證了它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從出生到成長過程、逆境、創傷、直到最後衰退和死亡。

卡哈爾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他把神經元想象成了一個激烈的戲劇主角,一件死亡腦組織的标本,讓卡哈爾腦中的故事活了過來。

腦中的神經元纖維“摸索着尋找對方”。它們之間痛苦的接觸變成了“原生質的吻”——“愛情史詩中結局的狂喜”。

END

稽核:朱廣思,北京科普作協會員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注明來源

責編/小西途說

向左滑動,檢視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