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這手機得賣一萬多」,這是我剛拿到 vivo X Fold 之後腦子蹦出的一個念頭。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抽屜式的包裝,質感拉滿。

而在與同僚一同讨論的過程中,vivo X Fold 的機身質感幾乎通殺,實有一股子高端商務味道。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vivo X Fold 晴山藍與梧桐灰配色,相對來說前者更青春,後者更沉穩。

X Fold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牢固」,其次是邊框磨砂材質、背部素皮,以及攝像頭模組細節上的勾勒,無一不有着進階感。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在展開時,鉸鍊沒有拖泥帶水,十分幹脆。大屏的邊框則是四邊等寬,視覺上十分平衡。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後蓋的設計風格辨識度拉滿,而且也足夠耐看。

質感上乘,而設計克制,應該很好的概括 X Fold,整機隻有「vivo」的品牌 logo,攝像頭部分同樣也沒有多餘元素,橙色 T*、蔡司 ZEISS 以及相機參數陳列在所謂的「方圓天階」設計風格上。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vivo X Fold 的設計與質感足以帶來相當的驚喜,不用開機,就能感受到它本身散發出來的那股子精緻。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與外在相同,X Fold 的配置也足夠驚喜,解決了此前許多折疊屏産品所做的選擇題。于裡于外,X Fold 可以說是「全尺寸」折疊屏中,最為全面的存在,沒有之一。

雙主屏、雙解鎖,沒有主副

兩塊螢幕,兩個選擇,既是對折疊屏産品也是對使用者而言。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此前全尺寸折疊屏的兩塊螢幕往往規格不一,很容易在使用上造成些許「割裂感」,這就好比作 LTPO 動态調頻算法失效了一般,重新整理率突然的跳躍會有着更明顯的感覺。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vivo X Fold 則一改行業常态,螢幕規格上沒有主副之分,内外雙屏均是三星的 E5 AMOLED 材質面闆,重新整理率同為 120Hz。

螢幕尺寸與比例則較為正常,内屏是一塊 8 英寸 4:3.55 比例 2160×1916 分辨率,接近方形的螢幕(長邊在兩側);外屏則是一塊 6.53 英寸 21:9 比例 2520×1080 分辨率的長條形螢幕。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不嚴謹的來說,vivo X Fold 的内屏大概是外屏的雙倍,展開可以顯示雙倍的外屏資訊,前提是分屏。

但由于内屏比例的問題,在打開流媒體 App 時,仍然會有「轉屏」的現象,有些類似于直闆智能手機,問題不大。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橫過來看視訊對螢幕的利用會高一些。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豎向看圖.

除了一緻的螢幕規格,vivo 也在内外屏上均搭載了超音波指紋識别模組,這也意味着内外雙屏都能錄入指紋和解鎖,同樣地消除了主副之分。

不過關于超音波指紋解鎖有兩點需要注意。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一是,内外屏并非是類似 iQOO 9 系列、X Note 的廣域子產品,錄入的過程中需要多錄入幾次,但識别效果并未打折扣。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二是,内屏的解鎖位置在「右半屏」,友善右手持機快速解鎖,日常習慣後同樣影響不大。

哦,内外雙屏同樣配備了 1600 萬像素的攝像頭,直闆屏手機有的,X Fold 内外屏都有。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如此的配備在體驗中會有更為一緻的使用體驗,将雙屏的割裂感減少到最小。vivo 在螢幕上所做的滿配,減少了使用者被迫的選擇。

在此前體驗内外螢幕不同的産品時,會盡量使用那塊高刷螢幕,即使當時的場景并不适合展開來用。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vivo X Fold 便免去了這個「糾結」的過程,随心所欲了可以說。

多任務、分屏統統都有,我卻很少用

螢幕展開後的 X Fold 幾乎可以看做是一台 8 英寸的豎向平闆,理論上螢幕拉高到如此的尺寸,加以 App 們的适配,可以呈現出更多的資訊量,利好内容消費。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但,每個折疊屏其實都不想止步于内容消費層面,都有些許「多合一」裝置的野心,也即具有「創造力」。

伴随着 Origin Ocean 一同出現的「量子套件」在 Fold 上發揮出了更大的優勢,大屏、多平台同步,日常裡,我很喜歡用它來記錄一些點滴。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抛開這些自家 App 的适配外,Origin Ocean 也對大屏做了一些微小的優化,分屏與小窗結合起來,最多能呈現出三個視窗。

不過分屏的手勢是三指上滑,不夠直覺,或許這是為了與三指下滑截圖來做個區分。

另外,在分屏确定第一個 App 後,另一側并非是以桌面形式出現,而是采用了一個二級桌面,查找效率較為一般。于我來說,還是更習慣直接呈現桌面,以提升分屏效率。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注意鍵盤,隻彈出半屏.

除此之外,X Fold 分屏狀态下的可操作空間其實很多。而且在單屏聊天或者輸入過程中,輸入法不會整體彈出占據半個螢幕,而是隻呈現在分屏 App 内。

如此,它的分屏狀态,更像是 PC 裡面的并行視窗,有着足夠的獨立性。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vivo X Fold 的鉸鍊采用了水滴型方案,折痕輕,半徑小,是此方案的優勢,價格高則是劣勢。

斷斷續續用了小一周的時間,亮屏狀态下幾乎很難察覺「折痕」的存在,也隻有在特殊角度下,對着光才能發現一條淺淺的痕迹。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彎折超過 90°,即可解鎖腰平取景.

同樣,調整過鉸鍊阻尼的 X Fold,也能夠多角度懸停,配合攝像頭以及一些 App 的功能,也能夠在立體狀态下進行一些操作。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類似 PC 的操控模式,下半部支援手勢觸控.

在對大屏的利用上,如同螢幕規格一般,vivo X Fold 均來到了折疊屏行業足夠的高度,已經是在現有量産狀态下,最接近完美的狀态。

但,全尺寸的折疊屏在展開後,細細想來,我還是更願意拿它做内容消費,而不是内容生産。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更大的内屏,其實給便攜性帶來了一些挑戰,展開之後活脫脫一部平闆的體積、重量,更适合在非移動的場景中使用,看視訊、看電子書刷資訊流等等。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量子套件支援 macOS 與 Windows 雙平台,算是個驚喜之作.

至于内容生産,即使 Origin Ocean 有着體驗尚佳的量子套件,但在 X Fold 上更适合做修改記錄點滴,暫時還無法替代成為主力的創作裝置,頗有些像一部輔助的備用的工作裝置。

影像系統就是展開了的 X70 Pro+

vivo X Fold 可以說是最願意擡手記錄用的折疊屏産品,甚至把範圍擴大到一衆旗艦手機,這個結論也依然成立。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先不說有着蔡司自然色彩和 T* 鍍膜的實體加成,單單在鏡頭焦段的覆寫範圍上,vivo X Fold 也算是當下行業的翹楚。

整體覆寫到 14mm~125mm 的等效範圍,主攝(23mm)更新到 5000 萬像素的 GN5,輔以 OIS。超廣角為 IMX598、2x 則是 IMX663、5x 則是有 OIS 的 800 萬像素潛望鏡頭。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這個配置幾乎就是主攝更新版的前代影像旗艦 vivo X70 Pro+,稱 vivo X Fold 是一台主打影像的産品,也在意料之中。

具體表現中,X Fold 依然有着紮實的成像,與克制的顔色表達。尤其是在蔡司自然色彩中,初看會有些素雅,但對于冷暖色調的控制,與高光暗部的取舍,會讓照片呈現出一股進階感,十分耐看。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左:蔡司自然色彩,右:AI 調色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回頭來看,使用 2x、5x 中長焦的頻率明顯要比超廣角多.

由于 X Fold 的全尺寸規格,它的體積與重量并不夠優秀,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會留戀直闆屏手機。但每次外出打開相機記錄,都會慶幸自己還是帶了全焦段且有蔡司加持的 X Fold。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在 vivo 産品序列中,X Fold 的影像實力可能沒有大幅度的躍進,但縱覽到整個智能手機中,X Fold 依然秉持了 vivo X 系列的影像基因,仍是一部能夠主打影像的産品。

規格拉滿了的 X Fold,依然無法回避「折疊屏」的問題

以往的折疊屏産品總歸有一些遺憾,要麼是内外屏規格不統一,要麼是影像系統稍弱一些,要麼是快充性能不夠,要麼是設計質感上有些瑕疵。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vivo X Fold 是大廠裡最晚到的折疊屏作業,但完成度卻遠超其他産品,這或許是在釋出會上喊出「2.0」的底氣。

體驗一周有餘,對于 vivo X Fold 這一款産品來說,滿意度可以打出九成,相反卻少了幾成新鮮感。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一方面是 X Fold 選用了正常的全尺寸,内外屏的使用體驗,像是彌補了許多折疊屏産品的短闆,有一定的需求預期在裡面。

二是,在滿配之下,vivo X Fold 選擇直面「折疊屏」根本的問題,也就是二合一變形裝置帶來的重量問題。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展開後基本告别單手操控。

這也不是 vivo X Fold 本身的問題,而是「折疊屏」裝置不得不做的取舍。

規格拉滿,幾乎沒有短闆,兩塊同規格高刷屏,雙指紋解鎖,以及高通骁龍 8 Gen1、蔡司全焦段攝像頭,這一套組合拳下來,X Fold 重量來到 310g。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除了第一天被它的質感沖昏頭腦外,剩下的幾天幾乎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小手指壓迫感和口袋的墜落感,尤其是在廣州 30℃ 的春日裡。

以及當在餐廳、車裡、辦公桌上展開使用時,腦海中不得不冒出個想法,一部折疊屏是否會比一部直闆機加平闆帶來的體驗更好。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 折起來當做 PC,其實還是有點小,比較适合簡單修改.

這問題在不同條件之下有着不同的答案,帶兩部裝置出門,一般都有着雙裝置使用計劃,而「折疊屏」的大屏更像是為了應對突發的需求,偶爾需要處理工作,偶爾需要大屏檢視資訊等等。

vivo X Fold 折疊屏體驗: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折疊屏

作為一個連包都不想帶喜歡雙手空空的佛系出街黨,折疊屏可能更适合我,縱使它有着 310g 的重量,但凡在外用大屏多任務處理過一次緊急狀況,便能賺回重量差。

更别說,vivo X Fold 有着幾乎完美的配置以及四位數的售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