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影名藝人“一杆旗”

作者:臨渭文化旅遊網

作者 王安甯

  著名戲劇活動家、教育家、戲劇作家封至模,曾專門為上世紀初年負有盛名的皮影藝人杜升初寫過一篇文章:《皮影名藝人“一杆旗”》,此文發表在《陝西戲劇》1959年08期上。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一杆旗,這是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一提起一杆旗,不僅在渭北各縣,連西安市的人都知道這一碗碗腔皮影名家。”

  在封至模筆下,1951年已經七十二歲的杜升初是這個樣子:“雪白的胡子,有七八寸長,身材矮小,臉膛消瘦,舉步遲緩,一看就知道是操勞終生的。他為人善良,語言和藹,衣着樸素,很難看出是民間久享盛名的一代藝人。他就這樣保持着人們對于他的尊重與信仰。雖然家道清貧,卻廉潔自守,從不向人乞憐,更沒有一般不正行為與不良嗜好。在七十二歲時,雖然聲音已略顯蒼老,但每日仍然對人民貢獻着他的歌唱,吸引着廣大的聽衆。”這大概也是杜升初在公衆視野最後的亮相。

  杜升初,又名杜登科,生于1879年。原籍大荔杜家灘,藝名“一杆旗”。同治年間戰亂不止,地方不安,杜升初的父親杜兆泰(即杜麻子,碗碗腔藝人)攜家人到西安經營小本生意。後略有積蓄,輾轉落戶到沾點親戚關系的今臨渭區官底鎮肖家村。

  清朝中葉至上世紀初年,皮影戲一直占領着關中東府農村的文化陣地。在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秦腔并不普及,迷胡更是少見。而皮影戲卻很普遍,劇社之多,藝人之衆,均前所未有。廣大農民在勞動之餘,皮影戲是唯一的文化娛樂活動。

  杜升初從小愛好戲曲,卻遭其父竭力反對。父親看他從小聰明,想讓他改換門庭,走仕途之路。拗不過父親,他隻得讀書。但酷愛碗碗腔的杜升初放不下心中所愛,上學之餘,總在偷偷學戲。25歲那年,杜升國中了秀才,卻因其祖先養過種牛、種驢,又是梨園子弟,未能取得功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廢除科舉,杜升初的仕途夢想徹底破滅。于是,他在肖氏祠堂教了半年私塾,抽空彈弄樂器,習唱學藝。杜升初的父親是有一肚子學問的人,又深通音律,擅長皮影。父親見他志向堅定,這才不得已同意杜升初改業學戲。他師從大荔白單兒學習碗碗腔。深受家學影響的杜升初,三年出師,不幾年便出了名,自己創辦了“一杆旗皮影社”,自取藝名“一杆旗”。初為渭南刁家領一班戲,一唱即紅。後又為闆橋常家、臨潼李虎臣家領班。

  杜升初既當社長,又是主演,生、旦、醜、淨俱佳。皮影戲的唱角同時也是演奏者。唱角既要雙手彈月琴,還要兼顧敲邊鼓、堂鼓與手鑼。他音調講究,一般文人都喜歡聽他的戲。夜靜更深,萬籁俱寂,五七知音,點首傾聽,低聲吟誦,領略那詞義的奧妙、音調的婉轉。于右任就特别愛聽“一杆旗”的戲,曾書贈杜升初一副對聯。皮影戲劇本不論長短,劇中主要人物,都要一人兼唱,故非精力旺盛聲音充沛者,不能勝任。杜升初能演100餘本戲。最拿手的是李十三的“十大學”、《十才子》《蝴蝶杯》《桃花案》《司馬茂斷陰曹》《猜串麟骨床》《燕子箋》《八義圖》《水月庵》《周仁回府》《四聖歸天》《二度梅》《春燈謎》《挖蔓青》《九蓮燈》《百花詩》《苦節傳》《金琬钗》《紫竹庵》《十五貫》等等。其演唱特點為:字意精确,腔調動聽,唱做細膩,态度嚴謹。

  父親初教杜升初學戲時,曾對他自撰了一篇訓詞,内容為:

  走遍天涯,到處是吾家;

  步長途,風吹雨灑,登高台,講經說法。

  音樂六律通造化,字義四音不敢差。

  淨外貼末須像他,一白二笑三哼哈。

  聲要穩,韻要雅,蘊藉纏綿乃為佳。

  演苦戲引人淚巴巴,演樂情教人笑哈哈。

  自古道戲假情不假,演者瘋子看者瓜。

  遇知音,歡迎迓,技藝雖高休自誇。

  這也是一宗文化,論世新法,能化世人功德大。

  任憑他庸夫、俗子恥笑咱。

  此訓詞道出了藝人的辛酸和演唱皮影的精髓及作為藝人應有的堅守。雖被時人誣為戲子,但藝人心中仍把它看成是教化世人的神聖事業。杜升初一生牢記父親教誨,努力踐行父親心中的理想,把皮影當成了自己畢生的追求。

  上世紀初年,渭南大戶人家車雷雷家的雷延壽、雷多壽兄弟“一榜兩進士”同時在朝為官,雷家各商号生意如日中天。雷家人為自己娛樂和招待客人,便在渭南西關老市場(草市巷東)開辦了戲園子,這裡後來也是渭南戲迷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在此期間,官底“一杆旗”皮影社、“十四紅”皮影社經常在此演出。據雷家後人雷家駪[shēn]老人回憶:“一杆旗”皮影社曾長期受雇于務本堂雷家,在車雷村駐村演出。“一杆旗”的掌門人杜升初更是雷家的常客。在雷家駪眼中:“他是一位熱愛碗碗腔的天才戲曲家。此人吹拉彈唱無所不通,生、旦、淨、醜均能扮演。他記憶力驚人,演出的劇目多達上百種。杜升初對戲曲的了解也是高屋建瓴,獨具慧眼。他把唱戲看成是寓教于樂的高尚行為和嚴肅藝術,其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受此影響,雷氏後人雷作英和幾個女兒也曾活躍在渭南戲曲舞台上。

  1937年,上海中國唱片社慕名為杜升初錄制了《碧玉簪》《雙官诰》《十王廟》《白玉钿》《玉燕钗》《庚娘殺仇》六段折子戲,灌制唱片三張,現存于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杜升初在西安表演,西北文化部戲改處曾給他很多優待,邀他進行過座談。為了記錄他掌握的劇本,1950年,省文聯的負責人馬健翎、姜炳泰,還有同鄉戲曲音樂家王依群等專門邀請他,對他的唱腔進行了錄音、記譜,并抄錄了杜升初肚子裡裝的幾十部劇本。同被邀請去的還有他的同村徒弟肖振華。為此後碗碗腔登上大舞台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官方參與推動下,皮影戲從此結束了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傳統辦法,有了紙質記錄的演唱規範和演出劇本。從此也不再隻是“五尺幕帳一盞燈”的小家碧玉,而是和秦腔、迷胡等其他劇種一樣,成了昂首闊步邁上城市大舞台的大家閨秀。

  杜升初還為皮影戲帶出了出色的接班人,為皮影戲的繁榮、傳播和傳承做出了貢獻。

  大約在1928年,杜升初的徒弟肖敬文(藝名“十四紅”,官底肖家人)出師了,并成立了“十四紅皮影社”。他正當青春,聲情并茂,紅遍渭北。通過熟人牽線,他帶領一班五人,跋山涉水1000多公裡,來到四川成都,受到在四川經商的陝西商人熱情款待。在成都西順城街首場演出,陝商還邀請了成都上層人士觀看。門前有警察站崗,街上擺滿黃包車和華貴的四明轎,真是車水馬龍,盛況空前。肖敬文飽滿洪亮的嗓音,細膩委婉的弦樂曲調,加上活靈活現的皮影娃娃,立即獲得全體觀衆的齊聲喝彩。肖敬文在成都演出兩個月之久,随後又受邀到四川各縣巡演,3年後才回到陝西。

  “十四紅”肖敬文英年早逝後,杜升初又把肖敬文剛滿13歲的兒子肖振華收為徒弟。肖振華年輕好學,一時也名聲大振。1951年,已小有名氣的肖振華經人介紹,到蘭州雙城門外把戲場西京皮影社正式挂牌演出。他的《周仁回府》連演7場,場場爆滿,一時譽滿蘭州。1986年,渭南成立了皮影協會,肖振華以他在業内的聲望和影響,擔任了皮影劇團團長。屈武曾在下邽景賢中學聽過肖振華的戲,後來一直沒機會再聽。1989年,91歲高齡的屈武卧病在床,想聽肖振華的皮影戲。托鄉人專門寄去了一盤肖振華的著名拿手戲,内有《戳紙牆》《遊花園》《劉彥昌測書》和《水月庵》中的《兩對面》四段折子戲。病榻上的屈武聽着熟悉道地的鄉音,頓覺精神倍增,一時興起,揮筆寫下了:“皮影戲是大陸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願其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公德心做貢獻”的題詞。

  1951年10月15日,杜升初在家鄉病逝,終年73歲。一代皮影名藝人杜升初,就這樣抛下一生的輝煌,無聲無息地走了。讓我還是用戲曲大家封至模先生的話來做本文的結尾吧:“他的藝術造詣,卻永遠于世長春,他若晚死幾年,能看到今日碗碗腔在舞台上的盛況,該如何高興呢!”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