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汐、秦昊主演的《親愛的小孩》,根據王小帥《左右》改編,全員演技線上。
這部劇能播出真是個奇迹。
我在彈幕上看到了這些評論:不敢結婚了;不敢生娃了;正在懷孕的我已經開始感到害怕了……

都是看劇的真實回報。
但同樣也有這樣的一些評論:太真實了;看哭了;想到了當年坐月子時的自己……
而我,一口氣看了10集,越看越窒息。
應該有相當一部分觀衆都是這個感受。
為何說它播出是個奇迹?因為太壓抑了,沒有結婚生子的人,看了這部劇等于又增加了N個“恐婚恐育小技巧”。
并非我危言聳聽,它真實到讓人覺得——隻要生娃多半也會和女主一樣。
難怪人民日報點名道姓的批評它在“販賣焦慮”。
不冤枉,我這個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人,看《親愛的小孩》時都感到非常焦慮。
更别提那些還沒有生育的人了。
焦慮感從何而來?
比如新生兒的喂養
産後媽媽有側切刀口的,本身坐起身就非常痛苦,但嬰兒的需求也不能忽視,一晚上要吃多次。
你想好好地睡一整晚?絕無可能。
就算孩子夜裡不願意起來吃奶,你也會主動弄醒TA,因為脹得難受。
女主方一諾經曆的一切,生過娃的人都感同身受。
初次做母親,沒幾個人能愉快接受截然不同的作息。
從小到大都沒有嘗試過一兩個小時醒一次,一天睡眠不足5小時的日子。有的新手媽媽沒有旁人幫助或者孩子太鬧騰,一天甚至不夠4小時睡眠。
你聽說嬰兒一天要睡20個小時,做了媽媽才知道,這20個小時是拼出來的。有的孩子一個小時醒一次,除了哭就是吃還有拉。
哭了要哄、餓了要喂、拉了要清理,嬰兒滿足了需求馬上可以入睡,但媽媽們,能在這碎片時間裡拼出四五個小時的睡眠已經算幸福。
大多數此階段的新手媽媽隻想把孩子再塞回肚子裡。
媽媽體會到了帶娃的不易,爸爸知道嗎?大多數是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了也沒法感同身受。
新手爸爸認為老婆晚上照顧孩子,白天還能補覺。不就是帶孩子嗎?孩子睡你也可以跟着睡啊。
秦昊扮演的肖路顯然就是這麼認為的。
他把工作當成借口,來逃避家庭責任,美其名曰,我要讓你們娘倆過上好日子。
理由冠冕堂皇,無懈可擊。
卻屢屢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時候,要麼蒙頭大睡,要麼不見蹤影。
比如育兒理念沖突
月嫂對方一諾說,新生兒黃疸是很常見的,多吃多拉自個兒就好了。
結果拖到孩子被送進了醫院,獨自呆在保溫箱裡照三天藍光,把方一諾急得六神無主,以淚洗面,不停抱怨。
月嫂的話是有道理的,絕大多數嬰兒的黃疸都會随着新陳代謝自行消退,隻要不是病理性都無需緊張。
能怎麼辦,隻能靠母親的責任心密切觀察,黃疸多日不退就得去找醫生了。一味的責怪月嫂,于事無補。
再看婆媳關系,高彩屏這樣的婆婆一身缺點,但心直口快本性善良。其實是個容易相處的婆婆。
但因為育兒觀念的代差,婆媳之間沖突不斷。
“珍藏”了幾十年的嬰兒舊衣服,高彩屏高高興興地收拾出來,想要給孫女穿。
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孩子才健康好養活——這是老一輩人信奉的觀念。
方一諾一臉的無語。
彈幕裡有觀衆為高彩萍開解:以前的衣服是純棉的,洗了很多次更柔軟,有害物質都沒有了。
希望他們将來能遇到一個同樣觀念的兒媳,否則又有得吵了。
嬰兒抱起來搖與不搖,兩代人有不同看法。
婆婆:搖晃讓孩子有安全感;兒媳:搖晃會導緻孩子腦損傷。
婆婆:喝點豬腳湯,母肥兒才壯;兒媳:油太大了,我一天隻吃三頓。
……
在育兒觀念上,婆媳之間永遠都有話可“說”。
比如容貌身材的改變
任素汐的演技我是服氣的。
劇集一開場,她就有幾分鐘的默戲,一句台詞都沒有,全靠表情與肢體動作。
就這麼一場戲,把觀衆快速拉到了她的視角:
孕期激素改變導緻的黃褐斑爬滿了顴骨,腹部皮膚被撐出一條條可怕的妊娠紋。
她有點厭惡自己這副樣子,使勁地擦拭臉龐。
久久地看着自己變形的身體,欲哭無淚。
頃刻,或許想到即将迎來的新生命,表情又放松了下來。
這已經是國産影視作品表現出來的最接近真實孕婦的狀态了。
但畢竟是演員演出來的,真實情況比這個更“糟糕”。
你會全身浮腫,尿頻、便秘、腿抽筋、牙齒松動、坐立難安……
但都比不過照顧小生命降生之後,身心俱疲的日子。
除此之外還有脹痛的胸部,縫過針的下體,急劇下降的激素,對生産的心理陰影……
此時丈夫若還想要親熱,疲憊的女人恐怕隻想送他原地升天。
這些都是生娃帶娃産生的各種焦慮,的确看起來很勸退(劇中孩子都一歲了,還不讓碰就屬實誇張)。
但你不能忽略劇中刻意制造的沖突,或者說,男女主角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令人窒息的方一諾
方一諾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質,一般人都很難了解。
在家裡也扭扭捏捏
月嫂抱孩子過來吃夜奶,方一諾竟然要去衛生間給孩子喂奶。月嫂看出她的心思,馬上拿出一條絲巾給她綁住防止走光。
我不了解,深更半夜的,你在家裡怕走光給誰看呢?
記錄孩子的作息
如果孩子是自己帶,記錄作息無人置喙,讓婆婆幫手帶也要求她去記錄,過于強人所難了。
婆婆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還得幫忙帶孩子。
忙成這樣,還讓人記錄小本本,矯情不?
過度緊張
孩子住院照藍光,去了幾天方一諾就在家哭了幾天,心疼可以了解,但遷怒于人絮絮叨叨個不停,誰不煩躁。
孩子發燒,找不到孩子爸,也不肯找朋友幫忙,理由是,你們又不是我老公。
孩子打疫苗,三個大人帶一孩子還忙到雞飛狗跳,抽個空還要當衆數落肖路幾句。
孩子一歲了,方一諾還是一驚一乍的,嘴巴永遠都擱在别人身上,怨天怨地。
隻會逃避的肖路
老婆生孩子這麼大的事情,他卻跑回家喝啤酒看球賽睡覺,心大得仿佛那個孩子不是他的。
方一諾失禁,肖路堅持要幫她清理,表面上做到了丈夫的本分,背後是反複地清洗雙手,嫌棄的眼神仍然被方一諾看出來了。
老婆在家裡忙着帶娃,他下班回到家門口都不肯下車,甯願在車裡待着謊稱加班逃避責任。
嘴裡永遠都是要拼命賺錢養家,以此為借口不參與家庭雜事,如果真的是工作就罷了,他還順便出了個軌。
總結一下這個家庭為何會分崩離析:
女主人過度敏感、強勢,男主人逃避家庭責任、無擔當、不懂調和婆媳關系。
生了娃之後,這些問題才會被放大。
是誰偷走了“養娃”的幸福感?
女主一出現就是在抱怨,孩子一出現就是在聲嘶力竭地哭。
怎不叫人窒息。
昏暗的色調,低壓的氛圍,我們很少見到诠釋幸福的鏡頭。除了最開始方一諾對着剛出生的寶寶激動地說了一句:媽媽愛你喲……
如果電影這麼拍,沒有問題。
但是電視劇裡長達10集的壓抑,是用“真實”掩蓋了真實。
難道生娃前後就隻剩電視劇裡表現出來的這些嗎?
我十分了解那麼小的孩子沒有辦法配合演戲,但初為父母的那種幸福感,也可以用不需要孩子參與的鏡頭去展現出來。
生活裡養娃,幸福終究多過于辛苦,父母們一定感同身受。
TA的第一個笑容,第一次喊爸爸媽媽……哪怕是選購寶寶衣物的時候,心裡都是滿溢的快樂。
這部劇方一諾沒得産後抑郁,卻把我給看抑郁了。
回想起來的全是剛生完孩子後的負面情緒。
我差點忘了,孩子睡着時,我開心拿着相機左拍右拍,差點忘了,他學會翻身時,我激動到想告訴所有人。
編劇把帶娃的所有負面全都堆積到了一個家庭裡。
如果不是秦昊、任素汐等演員精湛的演技,這種劇情早早就勸退了不少人。
直到兩個人離婚,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鏡頭畫面才明亮了起來。
或許這部劇的初衷,隻是想要給人以警醒,讓廣大男同志了解到女人生孩子後的情緒變化,給予充分的了解和關懷。
然而看這部劇的男性真的不多。倒是讓很多還沒有生育孩子的女人感到恐懼,讓已經有了孩子的女人感到焦躁。
這裡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
拍得不真實你說懸浮,拍得真實你說販賣焦慮,那應該怎麼拍才對?
世間事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真實的帶娃,有焦慮也有幸福,情緒有張有弛才更有代入感啊。
咱們生活裡已經是一地雞毛了,難道還要在電視劇裡感受比自己的生活還要糟糕百倍的焦慮嗎?
這種焦慮甚至都沒有在劇中得到任何和解——用男主的出軌堵住了所有讨論的空間。
以真實為噱頭,強行把各種負面情緒打包塞給觀衆,似乎已經成了生活劇的新模式。
《親愛的小孩》非常用心地打磨細節不假,否則不會引起這麼多觀衆的共鳴。
可戳心戳肺全是玻璃渣,連一點糖都不給,無疑是走了另一個極端。
我很好奇,豆瓣開分後,這部劇會得到多少分。
且看且珍惜吧,這部劇能播出來都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