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項技術,改變了世界乒壇,那一定就是反手擰拉了。
從被稱為“擰拉鼻祖”的科貝爾開始,到将這項技術發揚光大的張繼科,經過一兩代運動員的努力和實踐,這項技術已經風靡整個乒壇,幾乎成為了職業選手的标配,甚至帶動了很多業餘愛好者也開始用。

那麼,這項改變世界乒壇整體風格的技術,究竟給乒乓球帶來了什麼呢?
1.擰拉完善了反手體系
在擰拉技術誕生以前,正手永遠是運動員的核心技術。
相當多的運動員,甚至使用單面打法,全台使用正手,在強大步伐能力的保證下,他們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績。一直到王勵勤、陳玘那個時代,哪怕有了反手,技戰術上仍然是以正手為核心,反手以過渡、推擋、防守為主。
由于反手在身前擊球,很難發出大的力量,也難以制造旋轉,而較小的動作幅度,有利于穩定的防守和動作的銜接轉換,以正手為核心是很自然的想法。
然而,有了反手擰拉後,很多情況下反手反而領先了正手,因為有了台内短球的上手能力。面對正手位置的短球,如果不冒高,挑打是比較困難的技術;但反手由于能夠在球下方插下球拍,通過增加摩擦和旋轉保證成功率,使得反手位置實作了無死角的進攻。
很多運動員甚至在掌握了反手擰拉後,處理所有位置的台内球。是以,反手體系更加完整,催生了大批以反手為核心的運動員。
2.擰拉縮短了運動員的培養周期
培養一名優秀的,實戰能力強的乒乓球運動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接發球就是一個非常困難,非常考驗基本功和比賽經驗的技術。準确判斷對方發球的旋轉,落點,速度以後,選擇合适的技術進行回球,需要多年的功底和經驗。
然而,擰拉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這些問題。熟練掌握了擰拉,可以較好的應對相當多的發球(側旋、下旋)。
而且,由于擰拉回球的旋轉變化較少,形成相持以後,往往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路球,這使得乒乓球的變化更加單一,訓練相對簡單,培養運動員的周期大大縮短。很多優秀的反手體系運動員,在十幾歲已經可以展示出很強的競争力。
3.容易形成技術依賴
正是由于擰拉技術相對容易學,成材見效快,很多運動員對此形成了依賴,幾乎所有的球都使用擰拉來處理。
短時間來看,擰拉的确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接發球手段,給發球方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然而,一旦依賴了擰拉,接發球的變化就少了很多,相當于直接告訴對方自己要怎麼做,給對方的戰術制定提供了友善。
具體來說,對方知道你要擰拉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發不好擰拉的球,或是轉不轉變化,或是長短結合,或者偷襲落點,限制擰拉的成功率和品質,進而建立起發球的巨大優勢。
這時候,即使想要變化也十分困難,因為平時對擰拉的過渡依賴,很可能縮短了自己訓練擺短、劈長等控制技術的訓練時間,即使想要追求變化,也沒有能夠頂的起來的技術。從一流走向超一流,需要訓練和學習的,并不會因為擰拉而減少。
這樣看來,擰拉技術首先是對現有技術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使得反手體系更加完整,給了反手體系抗衡正手體系的機會。這顯然是技術和理念的整體進步。
由于擰拉技術好用,好學,使得年輕運動員的成才之路大大縮短,可以用擰拉去代替相當多難學的控制性技術。然而,如果希望成為超一流的選手,全靠以擰拉為核心的反手是不行的。
樊振東剛出道時,被吳敬平教練稱作“隻會擰拉”,逐漸成熟後,接發球也開始以擺短控制為主,形成正反手均衡的打法特點;王楚欽擁有高品質的擰拉能力,近兩年也開始逐漸優化台内控制技術,并逐漸提升正手;張繼科作為反手體系的集大成者,接發球的手段同樣變化多端,關鍵時刻依然側身使用正手。
越來越多的一流和超一流選手向我們證明,擰拉是好技術,全靠擰拉不是好事,完善了各種技術以後,靈活運用,追求變化,方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