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同觀閣書齋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态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這是一本上世紀60年代,上海市民辦文光中學畢業生紀念手冊。翻閱這本陳舊的紀念冊,一段段文字,讓人感受到當年畢業生青春似火的精神風貌。
油印本封面是手握火炬圖案,兩側為紀念手冊文字,均為手刻後上彩,火炬标志源于這個班曾辦過的“火炬報”,下面有紅旗圖案及1920—1963字樣。
翻開手冊,第一頁是班史,叙述了從初一到初三,班級的班風學風變化,還有離别前的依依不舍。第二頁是畢業合影,照片37名學生,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每個人都露出對未來充滿向往的笑容。第三頁是語錄:“我們要做革命的良種,黨和國家把我撒到哪裡,我就在哪裡生根、開花、結果,撒在沙漠上,我們就要長成綠色的長城,撒在田裡,我們就要長成豐産的莊稼,撒在荒山上,我們就是要使荒山變成花果山” —《摘自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
接着是校長和班主任、數學老師的留言,鼓勵同學們發憤努力,擔負起改變祖國“一窮二白”面貌的光榮而艱巨的重擔。對即将畢業學生們提出殷切希望。
下面所有篇幅,都是同學們寫的離别留言及“青年報”摘抄。
離别留言中,有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及惜惜離别之情。如“我的老師”“感謝黨和老師”“您—可敬的老師”“祝您…”。
其中一篇标題“燈”:
母校的辦公室裡,
日夜閃着光。
它像一顆永恒的星星,
它像宇宙間不落的太陽,
仿佛太陽也借着您的光,
才照亮了雪山銀燈。
它照進每個人的心房,
也溫暖着每個人的心房,
它像一股激流在我們心裡激蕩,
我們為什麼能在這裡成長,
是我們懷着一顆真誠願望,
就像孩子一天天長大,
借着母親的愛撫一樣,
…
還有同學寫出對母校的離别之情,“向母校告别”“離别佳語”,“離校前夜”,“祝賀畢業同學一封信”,“祝您”,“我與您”等。
火炬報作為班報,火炬圖案又出現在紀念冊封面,同學們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我要繼承您—火炬。火炬!雖然我将見不到您,但是我永遠也忘不了您,我要把您的光芒帶着,黨需要我到哪裡我就奔向哪裡,我要帶着它,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生根、發芽,我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您的光輝,我要讓更多的人,認清形勢獲得更多的新知識。
我要讓更多的人,在寂寞中一看到它就增添歡樂,敬愛的火炬,您的精神傳向四方,讓它為建設社會主義而貢獻力量”。還其他同學寫了“與火炬報告别”“繼承和發揚火炬報戰鬥作用”等。
寫出對班級的懷念之情,回憶班級學習及有意義的活動,如“清明節郊遊”,“桂林公園遊玩”,“班級活動“,”春遊”,“我的班級”,“一天學習生活”,“憶班級”,“記一次勞動”,“願您做草原上的松樹”,“與同學的離别之情“等。
有的寫了響應黨的号召,滿懷壯志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農村去新疆支援祖國建設的願望。例如“告别”。
緊握雙手相告别,激勵直言記心間。
做個紅色接班人,祖國需要為志願。
黨的教導永不忘,哪裡艱苦奔哪裡。
滿懷信心奔邊疆,立志要把農民當。
學習雷鋒好榜樣,個人得失不計量。
革命他人為第一,勇做不鏽螺絲釘。
緊握雙手相告别,勉勵之言記心間。
做個紅色接班人,祖國需要為志願。
還有“去新疆”,“接過革命的紅旗,将革命進行到底”,“前途”,“班級一員的話”,“好兒女志在四方”,“崇高的志願”,“畢業後的打算”,“去吧,親愛的朋友”,“奔向祖國的四方”留言文章。
其中有許多青年報摘抄:有一篇詩歌摘抄“重擔從未放下肩”
一片歌聲飄藍天,萬畝綠苗映笑臉,
壯志淩雲霄,毫不減當年。
今晨挑糞肥,扁擔悠悠如飛燕,
好像13年前,送炮彈穿過硝煙。
當年硝煙已散去,薄霧把菜花全掩,
你從戰功到農村,重擔從未放下肩。
持槍勇殺敵,挂鋤種糧棉,
黨的好戰士,永在第一線。
可見,當年報紙刊登詩詞文章,鼓勵畢業生及榮民到艱苦的地方去參加祖國建設。
還有摘抄“家長不會阻礙孩子”,“愛千千萬萬個父母”,說明了那個年代,有許多家長支援自己孩子,畢業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成長。
另有摘抄:
“幹革命不學毛主席著作不行”,“播下紅色種子”,“幸福的革命傻子”,“一是要有正确的目的”,“釘子精神的啟發”。
1963年3月5日,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澤東題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迹的熱潮。
正在這個背景下,紀念冊摘錄幾篇關于雷鋒的文章,鼓勵同學們聽黨指揮,發揚釘子精神,幹一行愛一行。
紀念冊封面封底均書寫“上海市民辦文光中學第四屆畢業生” ,封底書寫“”紀念手冊工作組編”。
這本畢業紀念手冊,見證了三年來,校園裡校長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之間那份純樸的情感與友誼,也記錄了當年畢業生決心到農村到邊疆,用他們青春歲月建設偉大祖國的豪情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