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爾赫斯:叛徒和英雄的主題

博爾赫斯:叛徒和英雄的主題

于是,柏拉圖年

卷走了新的是非觀,

帶來了相反的老概念;

所有的人跳起舞,他們的腳步

進入野蠻喧鬧的鑼鼓點。

威·勃·葉芝:《塔》

在切斯特頓(他撰寫了許多優美的神秘故事)和樞密顧問萊布尼茨(他發明了預先建立的和諧學說)明顯的影響下,我想出了這個情節,有朝一日也許會寫出來,不過最近下午閑來無事,我先記個梗概。這個故事還有待補充細節,調整修改;有些地方我還不清楚;今天,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我是這樣設想的:

故事情節發生于一個被壓迫的頑強的國家:波蘭、愛爾蘭、威尼斯共和國、南美或者巴爾幹半島上某一個國家……說得更确切一些,那是從前的事,盡管說書的是當代人,他講的卻是十九世紀中葉或者初葉的事。為了行文友善,我們不妨說地點是愛爾蘭,時間是一八二四年。說書人名叫瑞安,他的曾祖父是年輕英俊、遭到暗殺的弗格斯·基爾帕特裡克。基爾帕特裡克的墓穴神秘地遭到挖掘,他的名字出現在勃朗甯和雨果的詩歌裡,他的塑像聳立在紅色沼澤地環繞的一座灰色的小山頭。

基爾帕特裡克是密謀者,是密謀者們秘密而光榮的領袖;正如從莫阿布遠眺而不能到達想望之地的摩西一樣,基爾帕特裡克在他策劃和夢想的起義獲勝前夕死去。他去世一百周年的紀念日快到了,罪行的情節還是不解之謎,從事于編寫英雄傳記的瑞安發現這個謎已超出單純的警察偵緝的範圍。基爾帕特裡克是在劇院裡遭到暗殺的,不列颠警察一直沒有找到兇手,曆史學家宣稱這一失敗無損于不列颠警方的聲譽,因為指使暗殺的也許就是警方本身。謎的其他方面使瑞安感到不安。它們帶有周期性:似乎重複或組合遙遠地區和古老年代的事件。誰都注意到,法警們檢查英雄屍體的時候,發現一封沒有打開的信,信中警告他那晚去劇院有危險;尤利烏斯·恺撒前往朋友們的匕首等候他的地點時,也收到一封短簡,透露了背叛的陰謀和叛徒們的姓名,但他當時來不及看。恺撒的妻子卡爾布尼亞夢見長老院下令為他修建的那座高塔被推倒了;基爾帕特裡克被害的前夕,全國謠傳基爾加凡的一座圓塔焚毀,這件事似乎也是預兆,因為基爾帕特裡克出生在基爾加凡。這些(以及别的)類似現象在恺撒的曆史和一個愛爾蘭密謀者的曆史裡不一而足,使瑞安不由得認為有一種隐秘的時間形式,有一種重複出現的線條圖形。他想到孔多塞提出的十進制曆史學,黑格爾、施賓格勒和維柯提出的形态學,赫西奧德提出的人類從黃金時代堕落到鐵器時代的學說。他想到靈魂輪回,這一學說給凱爾特文化添了恐怖氣氛,連恺撒本人都把它同不列颠的德落伊巫師聯系起來;他想弗格斯·基爾帕特裡克在成為弗格斯·基爾帕特裡克之前準是尤利烏斯·恺撒。一項奇特的核實使他擺脫了循環往複的迷宮,然後又把他帶進錯綜複雜、一團亂麻似的新迷宮:一個乞丐在弗格斯·基爾帕特裡克遇害的當天同他說了幾句話,而這幾句話早由莎士比亞在他的悲劇《麥克白》中預先展示過。曆史照抄曆史已經夠令人驚異的,曆史照抄文學簡直令人難以想象……瑞安了解到,一八一四年,英雄最老的夥伴,詹姆斯·亞曆山大·諾蘭,把莎士比亞的主要劇本譯成了愛爾蘭的方言蓋爾語,其中有《尤利烏斯·恺撒》。他在檔案裡還發現諾蘭的一篇有關瑞士戲劇節的手稿,戲劇節是龐大的流動演出,要求幾千名演員參加,劇目重制在城市和山區發生的真實曆史事件。另一份人所未知的檔案表明,在結局之前幾天,基爾帕特裡克主持最後一次秘密會議時,簽署了一個叛徒的死刑判決書,叛徒的姓名已被塗抹。這一判決同基爾帕特裡克一貫的仁慈作風很不諧調。瑞安調查了這件事(調查經過是故事中諱莫如深的地方之一),終于解開了謎。

基爾帕特裡克是在一個劇院裡遇害的,其實整個城市已經成為一座大劇院,演員不計其數,那出以他的死亡為高潮的戲劇持續了許多日日夜夜。經過情形是這樣的:

一八二四年八月二日,密謀者舉行秘密會議。全國起事的條件已經成熟,但是總有一些環節出問題:秘密會議成員中有個叛徒。弗格斯·基爾帕特裡克委派詹姆斯·諾蘭挖出叛徒。諾蘭執行了任務:在上司人全體會議上宣布叛徒就是基爾帕特裡克。他以無可辯駁的證據表明指控的确鑿,密謀者把他們的領袖判決死刑。領袖簽署了自己的判決書,但是請求處決方式以不損害祖國利益為原則。

于是諾蘭想出一個奇特的方案。愛爾蘭崇拜基爾帕特裡克,對他可恥行徑的最細微的起疑都會危害起義;諾蘭提出一個計劃,使叛徒的處決轉化為解放祖國的動力。他建議被判死刑的人死于一個身份不明的刺客手下,情節要富于戲劇性,給人們印象深刻,進而推動起義。基爾帕特裡克發誓予以合作,取得贖罪的機會,簽署了處死自己的方案。

适逢其會的諾蘭不知道怎麼完整地策劃這個複雜計劃的所有情節;他不得不抄襲另一個劇作家,抄襲敵對的英國的威廉·莎士比亞。他重複了《麥克白》和《尤利烏斯·恺撒》的場景。公開和秘密演出進行了好幾天。被判死刑的人到了都柏林,他争論、行動、祈求、譴責、發表感人至深的講話,那些反映光榮的表演一招一式都由諾蘭預先規定。數百名演員和主角密切合作;某些演員的角色比較吃重;另一些則跑跑龍套。他們說的話、幹的事垂諸青史,留在愛爾蘭激昂的記憶中。這一拯救并葬送基爾帕特裡克的細心安排使他大為激動,以至于不止一次地作了一些即興表演和講話,豐富了法官提供的腳本。這場演員衆多的戲按時展開,直到一八二四年八月六日,在一個模仿林肯總統遇刺時所坐的凄涼的劇院包廂裡,一顆盼望已久的子彈射進了叛徒和英雄的胸膛,他兩次口噴鮮血,幾乎來不及說出預先準備的話。

在諾蘭的作品裡,模仿莎士比亞的段落最缺少戲劇性,瑞安猜想著者插進這些段落的目的是日後讓人發現真相。他知道他本人也成了諾蘭策劃的劇情的一部分……經過苦苦思索,他決定閉口不談他的發現。他出版了一本頌揚英雄光榮的書,那或許也在預料之中。

博爾赫斯:叛徒和英雄的主題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男,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随筆獨幕喜劇、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博爾赫斯:叛徒和英雄的主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