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烈士墓碑前的緬懷

作者:宜陽情

蔡甯武/文

烈士墓碑前的緬懷

四月的春風輕輕拂過,我們站在牛文綏烈士墓前,遙遠的思緒滾滾晃動過眼簾……。我們仿佛看見了白楊樹街久違的烈士蔡龍章,還有這位久不見經傳的牛文綏。遠遠的,我仿佛看見了江姐的鐵骨铮铮,劉胡蘭的大義凜然,方志敏的愛國情懷,董存瑞的英雄壯舉,黃繼光的舍身取義……;我仿佛目睹了劉胡蘭“怕死不當共産黨員”的豪邁,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囯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慷慨,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激昂……,更有千千萬萬象墓碑下的有名的丶無名的英烈、戰士“甯為戰死,不做亡國奴”的凜然正氣。

牛文綏1903年生,白楊樹街三區人,1931年經張劍石、張達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是白楊地區最早的地下黨員之一,先是以教師為掩護,在白楊地區秘密開展地下工作,辦夜校、讀書會,後被國民黨通緝抓捕,隐姓埋名潛往外地,幾經周折,參加了385旅抗日部隊,在聶榮臻部下曆任偵察大隊長、助理員等職。1942年日本鬼子搞“鐵壁合圍”大掃蕩,抗日戰争處于相持階段,385旅浴血奮戰,戰鬥減員極大。在一次戰鬥轉移中,牛文綏所部被日本兵重重包圍并用重炮轟擊,牛文綏不幸被轟中,殉命成仁,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生命。由于牛文綏為避敵人追捕,長年亡命在外,到385旅後又一直忙于戰鬥、轉移,很少和家裡人聯系。是以,家裡人對他在外情況幾乎一無所知,解放後有人說他死了,有人說他投敵當叛徒了,有人說他早就脫黨雲雲,衆說不一,莫衷于是。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人抓住其兒子牛自強尋不是,說他爸是叛徒、脫黨分子等等,牛自強氣不憤,找縣裡、省裡讨說法,找張劍石、找張達人甚至到北京中央軍委請聶元臻元帥作證等,要弄清原委,說個明白。經過一番内查外調,在北京終于查明牛文綏現葬于河南安陽滑縣烈士公園,是在和日本鬼子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有1954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民主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發的烈士證書,1971年又給其兒子頒發了犧牲烈士人員家屬認證紀念證書,至此,牛文綏系烈士已确認無誤,一切不實之詞瞬間煙消雲散。當年,白楊鄉人民政府、白楊鎮總支出面,為牛文綏烈士圓墓立碑,以作永久紀念。

如今,站在這位長眠于此的烈士墓前,不,确切地說,是站在這位烈士的衣冢墓(因為烈士骨灰葬在黃河北據說是滑縣的烈士陵園)前,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不盡我崇高的敬意、由衷的讴歌,抒寫不盡我情發内心的感恩。如果沒有他們,哪有我們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為了驅趕侵略者,為了新中國,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他們抛頭顱灑熱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無數先烈的長眠,對這句話作了最恰當的诠釋。這種用生命作代價的奉獻,重于泰山;這種無私為天下的胸懷,廣于江海湖泊!這些先烈,用曾經鮮活的生命之花的凋謝,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一一人的生命不在于生存了多少個年月,而在于你在你有限的生命長河裡為國家、為社會、為信仰做了些什麼?

牛文綏的孫女告訴我:戰友情深,從這些曾經的老戰友身上,展現的淋漓盡緻。張劍石爺爺是牛文綏爺爺的入黨介紹人之一。為了證明牛文綏的身份,厘清關于爺爺的不實之詞,張劍石爺爺走了好些部門,訪了許多曾和爺爺在一起的戰友。爺爺立碑那天,張爺爺很早從鄭州趕回白楊,參加了圓墓立碑儀式。張爺爺過生日或有重大活動,總不忘通知父親參加。弟弟在鄭州上學四年期間,吃、住幾乎都在張爺爺家。為此,張爺爺還給家人訂了一規矩:孩子不回來,不得開飯。

英烈,是國家的脊梁。魯訊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華民族的曆史,是英雄輩出的曆史。從“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的強烈憂患,到“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的義勇擔當;從“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的志士氣節,到“忠誠印寸心,浩然亮兩間”的初心不改;從“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的偉岸風骨,到“臨命需挽手,乾坤直兩頭”的豪氣沖天;從“感時思報國,抜劍起蒿萊”的滿腔情懷,到“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愛國奉獻……,英烈人物,燦若繁星,英雄主義,代代傳頌。

撫摸着被風雨剝蝕浸湮字迹明滅模糊的墓碑,艱難辨認着依稀讀出的“聶榮臻元帥”“日寇重炮圍困炮轟”、“偵察大隊長、助理員”等碑文,我們仿佛讀出了至少幾層意思:一是牛文綏是真實可信的革命烈士;二是在白楊區域内,蔡龍章、牛文綏同為烈士,但級别有異,待遇殊榮有别;三是零散先烈墓碑的保護,應當引起重視,加大力度保護。是的,牛文綏犧牲在外地(黃河北),在白楊的是個衣冠冢,如今孤零零兀立在荒草凄凄的野地裡,顯得有點孤獨和無奈。而作為牛文綏的兒媳,今年八十餘歲的老人,每年享受的烈士子女遺屬補助,聽說隻有500餘元,這在日漸富裕豐稔的現代文明生活中,是不是太對不起走的早的先烈們?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尊崇先烈,就是對英烈精神的追求與向往,就是要善待、厚待先烈的後人!毛澤東主席說過:“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着的人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難道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犧牲,還有什麼錯誤不能抛棄嗎?”。英雄、先烈,用生命璀璨了民族精神的天空,書寫了中華民族砥砺奮進,傲然于世的壯美篇章!今天,面對先烈,我們除了無限崇敬之外,似乎還應該多做一些什麼?

禮贊英烈,從來都是最激蕩情懷的樂章;傳承英烈精神,從來都是能汲取最催人奮進的力量。一柸黃土,掩沒了先烈忠魂,有名字的、沒名字的,也許他們沒有像劉胡蘭、黃繼光、方志敏、夏明翰、李大钊等那樣有豪言、壯舉,但他們和千千萬萬犧牲的先烈一樣,有着一個共同的名字一一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标,他們是豐碑!一個個可贊可敬的靈魂,我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恒的,因為信念永在!

馬克思說“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将永遠存在”。我們歌頌先烈,我們緬懷他們,我們作為後來人,面對日漸豐稔富足的幸福生活,我們更應該具有愛國熱情,報國之志,奉獻之心!(蔡甯武 2022年4月15日于古宜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