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 十竹齋畫譜 清彩色套印本

中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技術始于唐,興于宋,曆經元、明、清,迄今有1200多年的曆史,開創了人類影印技術之先河,極大地推動了文明的程序,是大陸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中國更是套色印刷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藝讓五彩的世界萬物——山河城郭、花鳥蟲魚、棋琴書畫——留存成影,播布天下。從《周禮·考工記》“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的禮制視角,到“半江瑟瑟半江紅”的詩句,再到青絲皓首、青面紅顔、酒綠燈紅的諸多慣常用詞,無不呈現出斑斓色彩。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在舉辦的“五色斑斓——中國套色版畫藝術四百年”展覽,展出始于明萬曆年間迄于2020年,時間跨度超過400年的共計120餘種彩色版畫的圖籍、獨立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印刷技藝之魅力和不同時代的流變,這些珍貴的展品随着不同時代新的觀念和樣式漸次出現,成為中國美術史、印刷史、出版史、書籍史發展過程中彌足珍貴的組成部分,并以其鮮活的生命力觸摸着時代的奔騰脈搏。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翁連溪介紹,從現存實物來看,早在唐鹹通九年(868年),中國就有繪刻精美的木刻版畫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扉畫。在此後的曆史長河中,伴随造紙、制墨技術的成熟,雕版印刷技術不斷改進;人們在複制文字和圖像的同時,更追求紙、墨、印三者間完美的融合,進而催生出彩色印刷技術,并将其應用在版畫制作中,使印刷成為一種獨創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壇中大放異彩,為世人所矚目。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 蜀峰雪景 清姑蘇版畫

木版彩色印刷術按照刷印版數和技法,主要分為單版多色一次刷印、單版多色多次刷印、多版多色多次套印、饾版多色逐次套印、饾版拱花5種。現存最早的、有明确紀年款的彩色刊印實物,為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中興路資福寺所刊《金剛經注》。但這種技術直到明代萬曆時期才逐漸成熟并被廣泛使用,且由單版多色刷印向多版多色套印轉變。每制作一部彩印版畫,需要在出版者的策劃下,集繪工、刻工、印工等多人組成的團隊來合作完成,是一種集體性質的藝術創作。為了使版畫無限接近繪本,需要所有工匠對原畫作充分了解,刻印間呈現畫家筆意,刷印時領悟色彩變幻。當宣紙覆在木刻雕版上,通過擦拭和按壓紙背而形成豐富的彩墨暈染效果,使畫面紋理清晰、色彩濃淡均勻,呈現萬千姿态,産生超脫原作的清新之感,進而形成了不同于繪畫的傳播方式和藝術語言,有着專屬的制作技法和審美傳統,在18世紀世界印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日本浮世繪版畫、歐洲繪畫藝術産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是藝術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 臘轉春回 丁亮先制姑蘇版畫 清乾隆間拱花套色印本

“彩色版畫圖籍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猶如滄海一粟,自明代留存至今者,早已是鳳毛麟角。從本次展覽的120餘元件彩色版畫的圖籍、獨立作品可以看到,每個時代都有新的觀念和樣式出現,其中很多作品是構成中國美術史、印刷史、出版史發展環節當中彌足珍貴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同時,中國版畫的再創作從未停止,當我們把這些文采絢爛、雅趣盎然的圖籍當作一種資源來利用時,一定是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翁連溪表示。

明代《蘿軒變古箋譜》的發現震驚世人,其技術的成熟讓人歎為觀止,傳承綿延400年。“中國古代版畫在明代尤其是晚明時期出現了一個較大發展,湧現出許多精美的作品。這些作品展現的不隻是當時高超的版畫技巧,更展現了當時文人在諸多方面的藝術品位。”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董捷認為,版畫風格背後的主角還是文人。他把主持書籍和版畫刊刻的人稱為“刻書家”,可能是一個“以本求利”的商業書坊主,也可能是一位毫無商業目的,隻求儲存文化或附庸風雅的“私家刻書”者。而在将書籍作為文化商品的刻書者中,亦存在不同的層次與區隔。作品的性質、風格、功能,以及促使這些要素産生的原因,都與“刻書家”密不可分。董捷認為,套色版畫技藝的出現和繁榮是明代文人、知識分子對于時代的藝術貢獻。而對于當下的版畫藝術,一方面原汁原味地學習、繼承古代心手合一的版畫技藝,一方面創作出與當今科技、文化、社會發展水準相稱的時代版畫藝術作品,是不可偏廢的兩件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套色版畫藝術中的才子佳人、湖山勝概轉身為勞動者的生活、如火如荼的新世界所替代,套色版畫在題材上得以極大拓寬。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鋒藝術家們不再拘泥于對套色技術的推敲與沉迷,巨幅的尺寸、多樣的工具讓藝術家在表達自我時更為自由,在展示效果上也更具沖擊力,更為适合今天宏闊的美術館——不知不覺間套色也從個人私密小空間、親朋間小範圍使用或賞玩的書籍插圖、獨立的藝術作品,躍身到公共藝術空間,與其他各種媒材的藝術同台相競。

關注當代藝術發展不難發現,當今藝術界很多成果顯著的當代藝術家都是版畫專業出身或運用版畫的方式進行創作。這一現象引人思考:版畫與當代藝術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版畫藝術背後是否存在一種獨特的版畫思維?對此,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認為可以從幾個關鍵詞——“逆思維”“層思維”“複數性”——來進行探讨。

吳洪亮認為,當代藝術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逆思維”,正與反的博弈,正是當今藝術的生成方式,其趣亦在其中。再有,版畫與油畫、中國畫的創作方式不同,它是間接性的創作。稍微複雜一些的版畫就需要套版、套色,這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分層思維。換言之,若幹個版的共同作用才能構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這種系統內建的工作方式廣泛見于現代生活,如一輛汽車的生産需要不同零件的嚴格組裝,一個設計方案的誕生需要若幹個軟體的配合使用。“層思維”背後潛在的是一種理性思維。每一個版就是一個局部,版畫家從創作之初就要進行全盤規劃,考慮局部與局部的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印刷過程中還要保持克制、力求精細,因為一絲一毫的差錯都有可能導緻錯版,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此外,“複數性”更是版畫的本質特征之一。版畫的出現以圖像傳播的需求為前提和目的,天然具有便于傳播的“複數性”特征,以及媒介的特質。而今天,發達的媒介甚至主導了時代的方向,版畫思維的價值作為原生動能自然值得再研究。

“簡而言之,版畫思維能夠訓練人面對複雜問題時的理性判斷,增強對于世界變革的敏感度,提升對于技術與藝術的雙重把控能力。對于一個藝術創作者而言,無疑是寶貴的思考與工作習慣。”吳洪亮說。

2022年4月17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别報道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套色版畫藝術的古與今

責編:陳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