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帝内經”與“易經”

作者:大湖子

“易經”為群經之首,“黃帝内經”作為華夏最早的醫學典籍,以“易經”的五行、陰陽理念為基礎,遵循天人合一的規律而衍生的。

“黃帝内經”與“易經”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對應五色、五方、五時、五味、五音。

“黃帝内經”與“易經”

五行五色五味五時五音

在“内徑”中,五行對應人體的五髒,五髒之間也是互相制約、支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黃帝内經”與“易經”

五髒

“内經”“五髒生成篇”中“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鹹(水)傷心(火)、苦(火)傷肺(金)、辛(金)傷肝(木)、酸(木)傷脾(土)、甘(土)傷腎(水),五味所傷皆遵五行所克。

“内徑”“金匮真言論”中“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春(木)勝長夏(土)、長夏(土)勝冬(水)、冬(水)勝夏(火)、夏(火)勝秋(金)、秋(金)勝春(木),四時遵循的是五行相克。

“内徑”“五運作大論”中“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肝(木)生心(火)生脾(土)生肺(金)生腎(水)生肝(木),五髒相生同五行。

“黃帝内經”與“易經”

五方五行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礎上,可以結合五時進行協調、治理。

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是中醫發展的綱領,不管如何(科學也好、纰漏也罷),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的醫藥行為,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了綱領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能前行,在前行的路上我們可以進行求索、完善,進而達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