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作者:南方都市報

吃花時節又逢君

文 | 抓總

鮮花帶給人的愉悅是難以言表的,而作為食物鍊頂端的人類,更能把那令人愉悅的花兒們給烹成美味佳肴(俗稱:吃掉),對我們有着上下五千年曆史演變出八大菜系的中國人來說,這根本不是什麼稀罕事兒,菊花、桃花、玫瑰花、桂花、槐花、禾雀花……信手拈來就幾十種花花可以入菜,倘有人想要來個挑戰看誰吃過的入菜花兒品類多,怕也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鮮花入菜,必遵循輕烹饪的法則,适合的烹調方法是為了保持花兒本身的靓麗,兼具一定(或不一定有)的食療功效——這才是吃花的真味,正所謂濃肥辛甘,神奇卓異,到頭來平凡是真,至人隻是常,我們隻想安靜地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幸福的“花吃”。

一抹花香入雅來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在《離騷》裡的這一句,說的是菊花入菜。

當然,倘若要說早,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也不乏提到各種花花草草的句子,由此可以推斷出,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們,對吃和風雅這兩件事已經拎得相當清了。

京城曆史上曾有一味“菊花鍋子”,名字聽起來雅得很,其實就是在涮羊肉的湯鍋裡放上些菊花瓣,令其清湯滋味淡雅别緻而已。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菊花鍋子,傳說慈禧太後很喜歡吃,圖自鳳凰網美食

唐代的文人形容“花中四君子”的菊花是“在藥品是良藥,在蔬菜是佳蔬”,概因其味甘苦,性微寒,可驅風散熱,平肝明目,日常泡水喝或加進菜肴裡都是有益的,文人喜其雅,食家喜其清香,大家各取風騷。

可以用來入菜的菊花也有很多種,哪怕僅僅是将花瓣用于裝飾,也頗有點睛之筆的意味,洋洋灑灑在餐具器皿中鋪陳上幾條,且不說能讓菜肴蓬荜生輝吧,至少在靈動鮮活上是不甘人後的。比方說意大利春菊,也叫“山茼蒿”,通常涼拌來吃,你可以拿它來配一碟36個月的帕瑪火腿或西班牙火腿,形而上的風花雪月,很春天,很欣欣向榮。

誰知甘味亦充糧

早年廣州有家雲南菜館名為鑫桂園的,每年春季都會推出不少花卉入菜的菜式,雲南這個物華天寶之地,最擅長把玩我們不太常見的食材。猶記得當年一道用菊花加玫瑰花、金雀花等當令花卉調和成的“百花齊放”,端的是好看好吃又好香的涼拌菜之翹楚。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雲南菜當中還有一味是以芭蕉花入菜的風味菜肴,據說是傣族和哈尼族的特色吃法,芭蕉花就是芭蕉的花序,尤以小果野蕉的花序最為鮮美。

小果野蕉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沒有固定開放的花期,一年四季都可能開花結果,特别是雨季更多,是以芭蕉花屬于春天可以吃,夏天可能吃,秋天可以吃,冬季沒準能吃這樣四季可得的食材,對傣族人來說,更是常吃的一種食物。

從品質上來說,當然是剛剛破“莖”而出的花苞最妙,就好比吃野生菌,菌傘未開時最鮮美,傘開之後鮮味便去了大半。

芭蕉花的烹饪方式五花八門,把芭蕉花洗淨切細,拿一點兒鹽拌了,用手揉捏擠去汁液,将豬肉切絲或剁碎成肉末,爆香後與芭蕉花一同翻炒至熟透就大功告成。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芭蕉花炒肉片,圖自百度百科

你也可以學傣家姑娘拿剛出苞的芭蕉花燒熟了蘸“喃咪”(傣語,意為蘸料)吃,清水出芙蓉的美味。

而且!

芭蕉花不僅是食材,更是藥食同源的藥材!

五代時期著名的本草書,現在用于研究中藥和五代藥學史的重要文獻《日華子本草》中,明确指出芭蕉花能“治心痹痛(心痹是指以心胸憋悶,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症)”;早于《本草綱目》140多年的中國現存古代地方性本草書籍中較完整的作品《滇南本草》也同樣說芭蕉花能“暖胃,散痰,軟堅……”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現代文學家、中科院首任院長郭沫若也曾寫過一篇用芭蕉花給母親治“暈病”的散文,回憶自己小時候去偷摘芭蕉花的情狀,據說當其時芭蕉花在他們四川屬于貴價稀缺産品,要兩隻肥雞的價錢才能買得一朵——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來文本讀上一讀。

羅勒花開滿園香

在鮮花入菜的軍團中,還有不少小可愛一般星星點點的小花朵,輕盈地一個“轉身”,便鋪灑出一室清新。

比方說,桂花。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桂花大緻分四種:金桂、銀桂、丹桂以及四季桂,生長在廣州的四季桂在一、四、八、十一月都有開花

淮揚菜中的桂花蓮藕,食之軟糯清麗,齒頰留香,既不太甜,也不膩口,濃妝淡抹,小家碧玉。

再比方說,羅勒,也叫九層塔、金不換、聖約瑟夫草,大家都不陌生,但羅勒花做餃子餡兒的海鮮餡兒餃子你吃過沒?

羅勒花細細小小,略帶着一點兒毛刺,看起來很像一個什麼“怪獸”橫空“跳”了出來,植物學上它和紫蘇、薄荷、薰衣草、迷疊香、香蜂草等都屬于“紫蘇科”的“唇形花科”,因富含芳香類精油物質,很早已經被人視為奇物,羅勒花更有“香草之王”的美稱,據說在印度是被作為可辟邪的神聖之物的。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羅勒花

用羅勒花做餃子餡兒,得到的是一種小清新式的隽永,與豬肉大蔥餃子的豪邁豪放全然不同,小“神獸”一般的花朵帶着獨特的香氣,比對海鮮類餡料更為妥帖。

還有一種燦若星辰的小花是石榴花,它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潤肺的功效,正常做法是将石榴花洗淨飛水用高湯煨,或者是做成涼拌菜,都挺好吃的。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插播一條冷知識:石榴花也分公母,凡在餐桌上見到的石榴花,基本上都是公的——真相是,石榴花是兩性花,即雌雄同體,因雌蕊的發育程度而成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不完全花沒有發育完整,不能受精結果,于是傳來傳去就傳成了江湖人稱的石榴花公……

兩隻“鳥兒”上餐盤

在可以吃的花裡面,有兩隻聽起來像“鳥兒”一樣的花,可以專門拎出來說一說,一個是金雀花,一個是禾雀花。

金雀花主要多見于四川、雲南、西藏等地,生長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000米,花瓣的瓣端有點兒尖尖的,并且有兩瓣從旁分了出去,看上去像展翅欲飛的雀兒,是以得名“金雀花”。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雲南市場上的金雀花

金雀花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成分,性味微溫甜,有滋陰、和血、健脾之效。它的根可以滋補強壯、活血調經、祛風利濕,花本身則可祛風活血、止咳化痰等,日常最簡便的食用方法就是把金雀花飛水,加點兒鹽做成涼拌菜,清爽可口。

用來炒蛋也是極佳的,清香融彙了蛋香,如春風拂過舌尖。

另一朵“鳥”是禾雀花,廣東等地多見,清明前後正是盛花期,層層疊疊的禾雀花很像一連串胖胖的小鳥,“萬鳥栖枝欲振翅”的花團錦簇着實令見者欣喜。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禾雀花也有很多種花色,粉色、米黃色、白色、紫色等等都很常見,但如果是吃它,那麼盡量選淺色新鮮的花朵,用椒鹽酥炸了它,也可以曬幹了煲湯,就像廣州人對待紅棉花那樣。

在百花齊放的季節做一枚“花吃”如何?

酥炸禾雀花,圖自FM904台山電台

用禾雀花泡水喝也挺好的,清熱利肺,它的藤據說更有藥用價值,主要是舒筋活血,對女性生理期比較友善。

在春夏期間,能吃的花花草草還有不少,但不是所有的花都适合吃,想要實作“花吃”的夢想,自然要花上一番心思和工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