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望海樓·特稿:認清世界安全問題的根本所在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目前,烏克蘭危機牽動全球目光,世界充滿憂慮。

俄烏沖突,是世界安全問題的集中反映。冷戰結束後、新世紀以來,大國關系深度調整,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演變,國際安全挑戰錯綜複雜。要鎖死“潘多拉的盒子”,需要認清世界安全這一事關人類和平與發展重大問題的根本所在。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曆史已經反複證明,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強權政治、以鄰為壑等陳舊觀念,早已背離時代潮流,不僅不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相反隻能給人類帶來災難與創傷。

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人類願景,呼喚能夠把握曆史規律和世界潮流的思想引領。

“越是面臨全球性挑戰,越要合作應對,共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鬥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确選擇。”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就清晰闡述了對世界安全問題的深刻洞見。

吾道一以貫之,思想與時俱進。9年多來,從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到2017年日内瓦“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進階别會議,從2020年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到2022年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訊峰會……習近平以大黨大國領袖的卓越智慧、世界級上司人的深邃思考,洞察國際風雲變幻、探求人類進步前途,不斷豐富和發展世界安全問題的求解之道,鮮明地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中國始終主張尊重各國安全與發展訴求,堅持通過經濟交往、政治談判和文明交流等和平方式實作共同安全,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始終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國際社會加強合作,為全球安全和經濟治理提供新動能,在氣候、反恐、核安全、外空、極地等領域不斷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理念、中國實踐,赢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廣泛認同。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表示,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新安全觀,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根本的理念指引。戰火陰雲籠罩之際,更凸顯新安全觀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最近以來,習近平主席同俄、法、德、美、歐盟等各方上司人通話或會見,為解決烏克蘭危機提出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強調“要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要考慮妥善解決全球熱點問題,更要考慮全球穩定和幾十億人民的生産生活”“任何情況下都要拿出政治勇氣,為和平創造空間,為政治解決留有餘地”。客觀公正的中國立場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援,勸和促談的中國行動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肯定。

應對全球安全挑戰、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各國必須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舍此别無他途。

(二)

共同安全,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習近平主席指出:“實作各國共同安全,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共同安全,不同于曆史上一個國家聯盟抗衡另一個國家聯盟的安全模式,而是謀求推動所有國家共同合作,建立能夠確定所有國家安全的國際安全體制。因為放眼世界,各國早已休戚相關、命運相連。“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着紮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

胸懷共同未來,方得共同安全。安全應該是普遍的,不能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别國安全謀求自身絕對安全。安全應該是平等的,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國際和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國際和地區安全的義務與責任,任何國家都不應謀求壟斷地區安全事務,侵害其他國家正當權益。安全應該是包容的,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并照顧各方合理安全關切,強化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同盟不利于維護地區共同安全。

在中東問題上,中國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就是推動共同安全的有力實踐。數十年來,一些域外大國幹預中東事務,給中東地區和中東人民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傷害。中國作為中東國家的戰略夥伴,從未在中東謀取地緣利益,而是始終支援中東國家團結協作解決地區安全問題,支援中東人民獨立自主探索自身發展道路。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演講時強調,“國際社會應該尊重當事方、周邊國家、地區組織意願和作用,而非從外部強加解決方案,要為對話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間。”過去一年多來,中方先後提出關于實作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政治解決叙利亞問題四點主張、落實巴以“兩國方案”三點思路,推動對話解決熱點問題、實作地區安全和共同安全。

在北韓半島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主張也展現着共同安全的精神。長期以來,中國以負責任的态度,堅持半島無核化主張,強調維持半島和平穩定,應按“雙軌并進”思路,均衡解決各方合理關切。而美國一直把半島問題當作地緣戰略的籌碼,北韓面臨的外部安全威脅長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關切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中方始終主張并呼籲美國采取實際舉措解決北韓的合理安全關切,在美朝間建立起基本互信。

本國安全而他國不安全,不是共同安全的選項;自己安全也要保證其他國家安全,才是共同安全的要旨。在一個彼此聯系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安全問題總是雙向的、關聯的。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别國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動蕩中收獲穩定。

曆史和現實啟迪世界:溝通協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談判是解決沖突的根本之道。隻要懷有真誠願望,秉持足夠善意,展現政治智慧,再大的沖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堅冰都能打破。

(三)

綜合安全,就是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可能互相轉化。現實世界中,國家間的政治軍事對抗,往往會引發貿易戰、貨币戰、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安全問題;跨境發生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等生态問題也可能導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緊張。

“我們要秉持為發展求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理念……任何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核能發展,都難以持續,都不是真正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維護和平安全,網絡空間不應成為各國角力的戰場,更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溫床,維護網絡安全不應有雙重标準。”“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網際網路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互相博弈的競技場。”……

習近平主席的深邃思考,為世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指明了方向。

在上海合作組織中,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推動下,各成員國共護安全穩定,率先提出打擊“三股勢力”,堅決遏制毒品走私、網絡犯罪、跨國有組織犯罪蔓延勢頭,聯合舉辦反恐演習和邊防行動,積極倡導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構築起守護地區和平安甯的銅牆鐵壁。上合組織的成功實踐證明,“上海精神”是超越文明沖突、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的先進理念,也将引領上合組織在阿富汗問題、中亞地區和平以及全球安全穩定上貢獻更多“上合力量”。

在地區争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中國主張始終鮮明而且堅定——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應當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應當成為全球治理的方向。唯有如此,全球治理體系才能符合變化了的世界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滿足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現實需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曆史趨勢。

中國的安全觀,在國際社會得到越來越多積極呼應。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全球面臨社會不公、氣候變化、疫苗鴻溝、資料安全等諸多傳統和非傳統挑戰,都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予以應對。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中國國家上司人多次強調加強國際合作、政策協調和全球治理,為全人類建設一個共享、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讓他深受鼓舞。

曆史和現實啟迪世界:世界安全問題的内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隻有通盤考慮地區安全問題的曆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破解國際安全治理困境。

(四)

合作安全,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地區和全球安全。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對話合作是通往安全的必由之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國家間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各國應堅持平等協商,完善危機溝通機制,加強區域安全合作,推動分歧妥善解決。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以多種方式,反複強調合作安全的重要性。在2013年10月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他強調,要着力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大陸同周邊國家毗鄰而居,開展安全合作是共同需要。在博鳌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他指出,亞洲國家要加強同其他地區國家和有關組織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發展和安全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裡,他表示,合作共赢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

合作路徑清晰可見。習近平強調,要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互相猜疑,求同化異、和睦相處。要着眼各國共同安全利益,從低敏感領域入手,積極培育合作應對安全挑戰的意識,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要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争端,反對動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沖突,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

中國願同任何一個國際社會成員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努力同各國實作合作共赢。從全球範圍看,中國推動建構全球夥伴關系網絡,摒棄主從之分和陣營之别,反對任何大國主宰國際和地區事務。從周邊合作看,中國緻力于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支援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從地區合作看,中非合作、中國—中東合作、中拉合作等都取得豐碩成果。

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全球性問題,中國積極引領國際合作方向。流行性疾病不分國界和種族,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習近平主席密集開展元首外交,多次出席國際會議,與數十位國家上司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會見或通電話,商讨抗疫大計,傳遞中國願同國際社會同舟共濟的真誠意願,倡導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堅持協商談判和平解決有關争議。中國同當事國管控沖突分歧,堅持友好協商,尋求雙方均能接受的海上問題基本和長久解決辦法,同東盟國家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衆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隻有合作共赢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

曆史和現實啟迪世界:以對話協商方式凝聚共識,以互諒互讓的精神處理分歧,以合作共赢的态度促進共同發展,以面向未來的眼光解決現實問題,是國家和睦相處、化解沖突分歧、實作地區和平穩定的有效途徑和可靠保障。

(五)

可持續安全,就是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作持久安全。

安全十分難得,持久安全更是殊為寶貴。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才是獲得可持續安全的治本之道。

對發展和安全并重,對從發展的視角看問題,習近平主席有着透徹洞見、明确要求。他強調,“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始終從發展的視角看問題,将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項目選擇、實施、管理的方方面面。”

安全與發展之間,存在一種辯證法。安全是發展的條件。沒有安全,發展無從談起。發展是安全的基礎。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發展是第一要務,适用于各國。每個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

發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的“總鑰匙”。實作世界均衡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看,南北關系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世界和平穩定的全局性問題。

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近年來,中國不斷為全球經濟治理和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勁動力,為世界繁榮發展提供新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為推動合作共赢、共同發展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議。促進互聯互通,堅持開放包容,是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作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夥伴越來越多,合作品質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涓涓細流彙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有關各國實作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台。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國際上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它的設立,加快促進本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為亞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它同現有多邊開發機構互相補充、加強合作,共同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繁榮。

全球發展倡議是繼“一帶一路”之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議,是對全球發展合作的“再動員”。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起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在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領域合作,以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作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這一倡議高度契合各方需要,迅速得到聯合國以及一百多個國家的響應支援。

曆史和現實啟迪世界:地球村應該成為共謀發展的大舞台,而不是互相角力的競技場。世界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

(六)

與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相對,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一些陳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嚴重威脅着全球安全。

治病須治本,糾錯要糾根。不解決根子上的問題,世界各地的合理安全關切就得不到根本解決。

冷戰思維不能帶來安全。

習近平主席的話語擲地有聲:“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然而,個别大國始終固守“對手思維”,隻相信對抗與鬥争;追求絕對安全,無視他國政治安全關切;在全球制造假想敵、尋找新對手,以謀取私利之心,填補所謂權力真空……這些舉動,讓問題纏身的世界雪上加霜,讓早已結束的冷戰不斷“還魂”。曆史教訓不能忘記。“新冷戰”不符合曆史發展潮流,也違背世界人民的願望,世界必須高度警惕并堅決反對。

陣營對抗不能帶來安全。

作為冷戰産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北約長期秉持舊的安全觀念,持續擴張,大搞陣營對抗,造成俄烏沖突等亂局。多年來,美國調動有關國家搞“小院高牆”“平行體系”“小圈子”“小集團”,強化“五眼聯盟”,兜售“四邊機制”,拼湊所謂三邊安全夥伴關系,收緊雙邊軍事同盟。近年來,美國加緊推行的“印太戰略”,更是堪稱“亞洲小北約”,新的對抗戲碼不斷上演。去年美國以意識形态劃線,打着“民主”旗号辦所謂“民主峰會”,将近一半國家排除在外,在世界上公然制造分裂,大肆踐踏全球民主。美國拉幫結派的種種行徑,攪得世界不得安甯!

強權政治不能帶來安全。

強權政治是人類發展進步道路上共同的敵人。從長臂管轄到單邊制裁,從動辄使用武力到打着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等幌子肆意幹涉别國内政,這股逆流損害的是各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它使中小國家隻能淪為大國博弈的工具甚至犧牲品,使很多本應合作發展的熱土變成大國博弈的棋局。不妨提醒某些國家,霸道霸淩、窮兵黩武隻能帶來軍備競賽和安全困境。仗着國力強大就當“霸道總裁”,世界各國和人民不接受,也注定不會任其得逞。

以鄰為壑不能帶來安全。

中國有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對各國來說都一樣,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隻能相處。曆史一次次證明,與鄰為善至關重要。長期沖突不斷的熱點地區,往往“一個巴掌拍不響”,各方不顧對方的合理安全關切,隻圖自身利益,把困難與危險轉嫁他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囚徒困境。更有一些國家在相鄰國家間挑起沖突甚至沖突,為本應降溫的局勢火上澆油、激化沖突,将複雜問題推向深淵。對任何國家來說,以鄰為壑都是歧途逆流,更是本國安全不能承受之重。

殷鑒不遠,前車可鑒!分裂對抗與和平發展的時代大勢背道而馳,對世界和平安全有百害而無一利。

(七)

認清世界安全問題的根本所在,就是為了共同為人類奮鬥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我們要為當代人着想,還要為子孫後代負責。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

宇宙隻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這一理念反映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多次寫入聯合國檔案,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成為激蕩世界的時代強音,引發共振和鳴,彙聚變革力量。

人類的未來,應當持久和平。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鬥,則世界亂。我們要完善機制和手段,有效化解紛争和沖突、消弭戰亂和沖突。

人類的未來,應當普遍安全。“單則易折,衆則難摧。”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人類的未來,應當共同繁榮。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各國特别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目前和長遠,着力解決深層次問題。

人類的未來,應當開放包容。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人類的未來,應當清潔美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讓我們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

讓我們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

本報記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15日 第 01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