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不知道誰會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
也許,借光前行的人,是你自己,也許是同路的人,也許是一個迷路的陌生人。
人到中年,生活很苦,但是我們必須砥砺前行,如果停下來,就注定沒有了希望。與其抱怨,不如微笑向暖。
做人,如果心中有光,就再也不懼黑暗。

02
中年之光,為己點燈。
作家劉同在《誰的青春不迷茫》裡寫道:“人總有一段時間,隻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這些有價值的人的肯定,以及習慣旁觀者的背景音。”
當你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沒有人告訴你,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也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當你去尋找依靠的時候,一定會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你。
為了生活,我們拼命賺錢,努力在異鄉紮根,建立一個像那麼回事的家庭。
可是,太多的人,信心滿滿,卻又傷痕累累,還是以失敗告終。如何花最少的錢,最少的精力,做最大的事業,需要認真琢磨。
隻要方向對了,智慧和力量足夠了,努力折騰幾次,就能事半功倍。
看過一個故事:有一位禅師,手下有三個徒弟。
有一天,禅師想考一考徒弟們的智慧。他說:“每人帶十兩銀子下山,買下一些東西,把我們所住的小屋填滿。”
第一位徒弟,買了市場上很便宜的棉花、海綿,結果房間隻是填滿了三分之二;第二位徒弟,買了很多稻草,結果房間隻是填滿了五分之三。
第三位徒弟,空空兩手回來了。他讓大家走進屋子,然後關上門窗,頓時屋子裡一片漆黑。他拿出一根火柴,咔嚓一下就點燃了。屋子頓時變得亮堂,連屋角都是“光”。
事實上,第三位徒弟,隻是花了兩文錢。
當你很窮、也沒有人脈的時候,你隻要找到了“捷徑”,開啟智慧,就能讓自己越來越完滿。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比方說,你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你有力量,去給人裝修、工地搬磚,也能養活一家人。如果你還能苦中作樂,把苦難的生活拍下來,興許還能賺到網絡平台的錢。
世上哪能沒有路?隻是你沒有發光,眼前都是暗淡的。
03
中年之光,為人引路。
明朝文學家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狠狠地打了一頓,然後流放到了貴州龍場。
當地的人,看到落魄的王陽明,絲毫也不同情,還處處刁難。當地居住環境惡劣,讓人寝食難安。随行的幾個随從,活得郁郁寡歡。
王陽明開墾農田,種植糧食,搭建茅屋。不管當地的人對他多麼不友善,他都不會去回擊。
到了秋天,農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獲得了豐收。當地人心動了,主動低頭求教。王陽明毫不保留地把耕種的知識傳授給他們。
很快,農場裡的氣氛和諧了,他還帶領當地的人一起讀書,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也從此開始發揚光大。
常言道:“與人友善,自己友善。”
當一個人願意幫助别人的時候,那麼自己的眼前,就會看到很多的好人,也會被他們感染。
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善待“它”,那就一定可以從中獲得溫暖。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溫暖,世界就是溫暖的人間。
做一個有光的人,為别人引路,表面上吃虧了,其實是彙聚了更多人的福氣。
人到中年,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幫助,成為了一群人的首領,那麼自己的主張,就會得到大家的呼應,很快就能實作。
要懂得,不管多落魄,都别忘記你的善良之光。
04
中年之光,持續亮堂。
漢朝文學家劉向說過:“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現實生活中,很多四五十歲的人,一開口就說“我不會、我學曆太低、我都是老朽了、看兒女們的”之類的話。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年輕人”。
真正可以打敗一個人的,不是苦難,而是無知、恐懼、心魔。
如果你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那麼就努力讀書,從工作中汲取經驗,從社會上尋找人生的路,向身邊的人讨教,向老人低頭。你還可以,一個人靜坐,慢慢讀書,從古人的智慧裡,尋找成功的辦法。
我們總是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更要明白,如果你不常常把金子上的灰塵擦掉,那麼金子也會變得暗淡。
為什麼有的人,一直有青春活力,不是他們可以阻止時間的腳步,而是他們一直在成長,從未停下。
有一位哲人說過:“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
人到中年,在金錢、利益和學習之間,找到平衡點,精神富有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05
優秀理論家蕭楚女說過:“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人到中年,恰如蠟燭燃燒到了一半的位置。此時,應該是光芒最大,火苗最旺的時候。你不要活成“昏暗無光”的樣子。
要知道,當你努力把光芒捂住的時候,光芒就會熄滅,放開手,光芒不僅不會熄滅,還會照亮一大片地方。
狠狠賺錢,那隻是生存,努力發光,才是真正的人生。
為自己點一盞燈,人生不迷茫。
為别人點一盞燈,處處遇貴人。
人生難不難,始于你的态度,終于你的認知。
做一個内心有光的人吧,你會精彩不斷。
與朋友們共勉。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