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作者:小瑀說史

序言

公元299年至306年,西晉爆發曆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司馬氏諸王互相攻伐,一時間生靈塗炭,社會動蕩。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趁中原内亂之際,大舉南下入侵,縱兵大肆劫掠,殘酷屠殺漢人。

從307年至311年,北方士族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中原遷至長江流域的超過百萬,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在北方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兄弟支援下,于317年在建康登基為帝,是為晉元帝,所建立的王朝被稱為東晉。

由于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皇權從士族集團中産生,尤其在東晉初期,琅琊王氏成為保證司馬氏政權運作的主導力量,是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王與馬 共天下”。

琅琊王氏的由來

琅琊王氏是當時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從漢代至魏晉的四百年間生活于山東琅琊,是以以郡為名,稱“琅琊王氏”。

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在漢宣帝時為博士谏大夫,因其為官清廉,敢于直言勸谏而聞名于朝,王氏的開端從此而來。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到漢成帝時,王吉的兒子王駿升至禦史大夫,西漢末年,王吉的孫子王崇已官至大司空。

雖然王氏一門已位極人臣,但王氏祖孫三代卻始終秉承忠君愛國的赤誠之心,恪守臣子本分,賢明之名廣泛流傳,甚至王崇因為不願意依附王莽而被毒殺。

之後王莽新朝在綠林赤眉的起義大軍浪潮中被推翻,劉秀建立東漢後,王崇的兒子王遵被嘉獎忠義,拜太中大夫。

從東漢到魏晉,王氏家族延續前輩的輝煌,世代在朝為官,而且王氏以忠孝立足于世。

比如:魏晉時期擔任過司空、太尉、太保的王祥侍奉後母朱氏極孝,是傳統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

他的弟弟王覽則是“二十四悌”之一“王覽争鸩“的主人翁。代表門閥士族階級的西晉建立後,琅琊王氏的地位和聲望邁上新的台階。

此時的王氏已走過四百年光輝曆程,什麼“富不過三代”之類的魔咒在王氏一門不知被打破多少代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的爆發讓這個百年家族第一次遭遇生存的挑戰。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家族中出現有史以來的最強“傳人”王導,王氏在他的推動下走向強盛,“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正式到來。

王導:執掌朝政二十年,被皇帝敬拜的宰輔

公元276年,王導含着金湯匙出生,他的祖父是二十四悌之一的光祿大夫王覽,父親王裁,官至鎮軍司馬。

少年時王導就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見識器量,長大後,王導沒有像父輩那樣在朝廷任職,而是活躍在家鄉交朋好友,并結識了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

也就是後來的東晉開國君主,青年時期的王導對當時的朝局就有了精準的預判,即西晉一定會大亂。

為了施展抱負以及保全王氏,王導必須依靠司馬氏皇族,他把賭注下在司馬睿身上,并全心全意輔佐他,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王導,兩人情同摯友。

305年,司馬睿被任命為安東将軍,王導被其邀請擔任安東将軍司馬,29歲的王導正式進入仕途,掀開了自己光輝璀璨的一生。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307年,司馬睿在王導的建議下,出鎮建業(今江蘇南京),王導舉家跟随其南渡,琅琊王氏也從地域符号變成政治稱謂。

南渡後,為了打造北方士族主導的政權,王導着手進行政治布局。

第一步是聯絡原東吳南方士族,征诏南方士族領袖顧榮、賀循入仕,使吳地士族望風歸附。

第二步是趁五胡亂華之際,大力吸引北方士族南下,招攬人才,強化北方士族集團在南方的影響,平衡南北方士族的力量。

第三步是結合江左地區人口衆多,物産豐饒的特點,輔佐司馬睿,勵精圖治,勸勉農桑,清淨無為,休養生息,經過幾年的治理,江左地區呈現出一片安甯繁華景象。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王導也越發受司馬睿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甚至稱王導為“仲父”。

31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建立東晉。王導作為中興元勳,又有擁立之功,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他被任命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随後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在受百官朝賀時,司馬睿再三請王導同坐禦床受賀,而王導卻保持着王氏一貫的謙虛作風,再三辭讓不敢接受。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319年,王導擔任太子太傅,同時在他的推動下,設定史官,這是中國破天荒頭一次。

所謂“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王氏的顯耀開始讓司馬睿感受到一絲威脅,再加上不滿王導的哥哥,鎮守長江中遊的大将軍王敦的驕橫,司馬睿決定削弱王氏勢力。

首先提拔與門閥士族對立的大臣劉隗、刁協,疏遠王導,然後任命東吳舊士族戴淵為征西将軍,劉隗為鎮北将軍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伐石勒,實際上卻是對付王敦。

但王導并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不過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王導已經有了謀劃。

一面默許王敦來“清君側”。322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由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戴淵、刁協,劉隗逃奔石勒,一舉擊潰反對王氏的政治勢力。

另一面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亮時到台閣處等待論罪領罰。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司馬睿也隻能以此下個台階,與王導重歸于好。

323年,司馬睿在憂憤中死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改任司徒。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王導雖然權傾朝野,但原則性很強,在族兄王敦想要謀權篡位之時,王導堅定站在帝室立場堅決反擊,并掃平王敦叛亂,王導是以進位太保,司空職務繼續保留。

325年,司馬紹病死,四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王導以顧命大臣身份繼續輔政。此時的王導已是三朝元老,位極人臣,威望達到頂點。

年幼的司馬衍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在給王導的诏書上甚至寫着“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诏書,則稱“敬問”。

由于王導年齡漸老,每年正月初一,王導入朝,司馬衍都要親自起來迎接,并以家人禮拜見王導的妻子曹淑。

338年,王導晉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漢朝制度,直接罷去司徒之設,職權重歸于丞相,丞相職務從漢武帝到東晉的四百年間一直被“束之高閣”,終于在王導時期再次歸位。

339年,六十三歲的王導病逝,司馬衍舉哀三日,喪事禮儀比照漢代大司馬霍光之例。

王敦: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霸道權臣

王敦出生于266年,比王導年長一歲,與謙虛低調的弟弟不同,王敦喜好清談,善于評鑒人物。

而且在個人發展上,王敦積極參與朝廷政治,沒有王導那麼特立獨行。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王敦長大後迎娶晉武帝司馬炎之女襄城公主為妻,擔任太子舍人。此後王敦卷入八王之亂,先是依附司馬倫,然後又轉投司馬冏,晉惠帝司馬衷複位後,王敦又升任散騎常侍、左衛将軍、大鴻胪、侍中。

此時北方胡人少數民族興起,大有入主中原之意,王敦審時度勢,與族弟王導一同南渡,幫助司馬睿在江東站穩腳跟,擷取江東士族的支援。

南渡後的王敦把精力主要放在軍務和平叛上,從311年至315年,王敦先後平定江州刺史華轶、鎮壓巴蜀杜弢等流民造反,穩固了司馬睿的偏安政權。

318年,王敦升任大将軍,加侍中、江州牧,整個長江中遊均在其掌控之中,然而不久,權勢如日中天的王氏就遭到司馬睿的猜忌。

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以讨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建康。司馬睿哪裡能忍,表示要親率大軍與其決戰,可是司馬睿實在低估王氏的力量。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東晉本身就是門閥士族的擁立下建立,王氏不僅是士族集團的首領,而且門生故舊遍布朝堂,更何況司馬睿起用的劉隗本身又沒有大族背景,一旦王氏失勢,必然沖擊士族集團的政治地位。

是以當時大部分門閥士族對王敦起兵态度暧昧,出身太原溫氏的溫峤甚至表示王敦事出有因,不算過分。

在得不到士族的支援下,司馬睿隻能指令劉隗、戴淵等少數力量反攻,最後都大敗而回,刁協伏誅、劉隗北逃,朝中“奸臣”全被清除,但王敦依舊大兵壓境。

司馬睿無奈,隻得向王敦求和,王敦本想繼續進軍,取而代之,但因王導反對,隻能作罷。

最後王敦取代王導的地位,成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至此,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不過王敦在此之後回到武昌,遙控朝政,司馬睿在第二年抑郁而終。

随着王敦權力的膨脹,曾經取司馬氏而代之的想法再次表現出來,竟然想以不孝之名将新繼位的司馬紹廢黜。

可能是他的行為太過分,連支援他的溫峤等士族大臣都強烈反對,最終王敦未能得逞。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323年,王敦率大軍出發屯駐于于湖,自領揚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區,準備公開造反。

這次連王導都看不過去了,直接率領軍隊親自讨伐王敦,與王敦做出政治切割。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此時恰逢王敦病重,為了消除将士對王敦的畏懼,王導與司馬紹商定,宣稱王敦已死,王導則率宗族子弟為其發喪。

晉軍将士對王敦的“死訊”信以為真,士氣大振,大敗王敦叛軍,王敦震怒,想親自督戰,但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最終在重病憤恨交加中死去,終年五十九歲。

王敦死訊傳開後,叛軍土崩瓦解。與王導去世的隆重相比,王敦要凄慘得多,他死後,司馬紹命人起出王敦的屍首,焚毀其衣冠,擺成長跪的姿勢斬首鞭屍,随後将他的的首級懸挂在城南示衆。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淡出權力中心

琅琊王氏興起于西漢中期,發展于魏晉,在東晉初期達到鼎盛。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援。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在此期間,王導王敦一内一外,王導主内,掌管朝政,上司南北士族,政令己出。王敦主外,掌控兵權,四處征伐,坐鎮荊州,控制建康。

王氏子弟占據朝中各個要職,琅琊王氏與司馬皇室力量勢均力敵,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随着王導的故去,以及以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的崛起,王氏開始衰弱,并逐漸淡出權力中心。

但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名望,卻是其他家族無法取代的,隻有謝氏家族可與之齊名,被後人合稱為王謝。

到了南北朝時期,琅琊王氏明顯是聲望高于實力,王氏家族的後人從政治轉向文壇,在倫理、國典和文學藝術方面産生了重要影響。

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王融、王籍等都是當時知名的詩人,以及我們熟知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到了隋唐時期,随着科舉制的興起,以及安史之亂,門閥士族的時代宣告謝幕,琅琊王氏的輝煌已不複存在。

門閥士族統治下的東晉——琅琊王氏與皇權共治天下

雖然王氏家族在唐朝出過王方慶、王睿、王玙、王抟等四位宰相,但與魏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已是滄海一粟,在曆經七百年的滄桑風雲後,琅琊王氏最終成為曆史天空的一顆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