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近年來,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序的迅猛推進,導緻了日常生活某些方面變得單調、枯燥,人們心中也日益升騰起焦躁、壓抑情緒,尋求詩與遠方的沖動也變得異常活躍。但似乎詩歌寫作卻每況愈下,轉而進行散文創作成了許多詩人補救他們詩意沖動的絕佳路徑。散文寫作的優勢與它能抻展的寬度和深度,迅速使之成為更适合當下表達情狀的文體,這也是最近散文寫作較熱的一個小小原因。在這一視域之中,于堅的長篇散文《密西西比河某處》也就有了擺置的架構,與當下文壇形成的一股不小的散文熱一起,構成了一幅文學的新景觀。

一、

到遠方去,或尋覓詩意

對詩人而言,遠方總充滿某種誘惑與神秘。一俟确定他們所要尋覓的遠方,帶領他們前行的與其說是對陌生征途的好奇式探尋,不如說是詩性的内蘊驅使着他們奔赴巨大的詞語的領地。由此而來,詩作便成為途中景物之片段式記憶,或瞬間留下的随意采摘。這遠方不僅意味着地理空間上的距離之遙遠,也意味着曆史時間上的回憶之陳舊。這兩點,于《密西西比河某處》都可謂是恰切的描述。

在這部長篇散文中,密西西比河既是一條河流的本體,也是美國的象征與某種程度上的隐喻,盡管詩人于堅一再宣稱“拒絕隐喻”。而“某處”不是别處,正是現代化大都市紐約。很難想象,尋覓遠方和詩意的詩人,會把目光彙聚在一座完全被世俗化并被資本統治着的擁擠城市,把地鐵、時代廣場、櫥窗以及櫥窗裡的各種物品、匆忙的行人與摩天大樓等并置于一部散文中。于堅要尋覓的詩意到底是什麼呢?恍然之間,人們不難發現,對于異域可有可無又千差萬别的想象、驚異于他鄉熟悉又陌生的建築、對比着自我形象與外鄉人的形象……這種種既是一種散文寫作的素材,實際上也是地理構成中重要元素——于堅将築造城市的部件以零餘的目光漸次繪制出來,關于它的容貌也就一覽無餘,而于字裡行間,城市的精神、風格,也都被展示出來。那些宏大的關于民主、自由的叙事,被穿梭于街道中的各色人等給取代,甚至于那些衣衫不整的流浪者、懷揣對現代文明充滿敵意并保持警惕的詩人們。地理空間上的“去國”與“異鄉”,構成了這個“某處”的鮮明印記。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攝影:于堅《密西西比河某處》

不唯此,整部散文似乎也能翻譯為“在異鄉的回憶”。于堅把目光的觸角盡管停留于密西西比河的某處城市,但總是在不經意間拉伸至故鄉。而故鄉是儲存于記憶中的巨大寶藏,伴随終生,也是所有詩意的筆端之下繪就的經久不息的華麗篇章。“去國”一轉而為“還鄉”,“異國”也成為“故土”,于是在紐約的所見所聞勾起了昆明的點點滴滴,青春年少的時光、關于紐約的想象與知識化認知,乃至于對美國詩人金斯堡、惠特曼的閱讀,都是這一曆史沉澱的諸多面相之一。有意無意間,于堅通過他的書寫,把昨日之中國與今日之美國、記憶中的故鄉與陌生的他鄉、知識上的紐約與現實中的紐約,做了多重的對比與勾連,恰借助這幾種對比,把作為某處的“紐約”開敞出來。

所謂遠方,就于堅而言,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它并不存在于必須尋覓才能出現的異國他鄉,毋甯說他鄉與故鄉互為鏡像,昆明與紐約彼此說明,大都市與小鄉村交相輝映……貫穿于其中的,是以散文形式表達出來的一腔熱情,那是屬于詩的熱情,也是屬于文字與言說的熱情。假若“太初有道”,那麼對于堅來說,對《密西西比河某處》來說,這“道”并不是“神”,而是“言辭”、而是“道說”。

二、

讀圖時代的散文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蘇珊·桑塔格曾論述說:“照片在教到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并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麼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文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最後,攝影企業最輝煌的成果,是給了我們一種感覺,以為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儲藏在我們腦中——猶如一部圖像集。”(《論攝影》)與此不同地,本雅明也曾說過,攝影所帶來的效果:“觀賞者還是情不自禁地會在這樣的照片中去尋領那微小的偶發性,那種藉此仿佛消除了相片之圖像特質的現時和在此感,還會去尋遇那難以想見的地方,那種在以往時光的自發顯現中即便今天也還能如此确切地指向以後事件的地方,以至我們能回瞻性地發現它。”(《攝影小史》)因為攝影與圖像所帶來的諸種好處,自攝影誕生以來,尤其是影視化生産能力的提升,逐漸将我們推向了一個“讀圖時代”,而不管這個圖像是靜态的還是動态的。在閱讀《密西西比河某處》之時,不但要跟随文字進行閱讀,還應将目光集中于《于堅攝影集》,學會“觀看”這部長篇散文。

作為一種“觀看的文法”和“觀看的倫理學”,于堅用了他的攝影,标明着他觀看美國的方式,也帶着來自遙遠的古老的東方眼神去審視繁華的紐約街頭、密西西比河的風景以及屬于這條河流某處的景觀。而這景觀,既不同于波德萊爾筆下巴黎街頭的櫥窗及其展示的商品,也不同于居伊·德波所分析的景觀社會中的景觀化存在,而是深蘊着于堅以一個詩人的身份所把捉到的美國剪影。對他而言,“觀看的文法”恰好構成了他“被捕捉到的經驗”,他手中的相機就是“處于如饑似渴狀态的意識伸出的最佳手臂。”甚至可以說,這些攝影作品構成了他的詩作、散文,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鑲嵌在他的這部長篇散文之中,與語言形成互文,開敞出它的文本間性,互相補充、說明、闡釋,将那些用語言或許已經可以描述的一切,再精準地用相機進行無差别的複制,進而到達完美表達的效果。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攝影:于堅《密西西比河某處》

當然,“觀看的倫理學”就内涵于文字的描述與抒情、照片的看似随意而精挑細選的場景之中。用了這種方式,于堅把自己“置于與世界的某種關系中”,既是作為異鄉人與美國的關系,也是作為觀看主體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他注目于紐約城市中的芸芸衆生,以及環繞他們而構成的城市景觀:廣告牌、摩天大樓、商場、公園、街道……這“觀看的倫理學”中,透過于堅的鏡頭,不僅傳達了一種逼真的效果,也把閱讀者帶向密西西比河某處,于觀看中知覺我們所身處的生活的異同。如此,《密西西比河某處》就不僅僅是一個長篇散文,它還是一種博物視野下的對人間的關懷、一種暧昧不清的言說,或一次個體自我與世界的不經意間的遭遇。

不唯此,所有這些攝影構成了意識延伸的同時,也是對記憶的大幅度拓展。可以說,利用攝影,于堅将他在美國的經曆定格在一個個瞬間,通由文字的說明保證了記憶的鮮活與曆史剪影的生成。2004年的紐約與2019年的紐約之間,無意之中利用了于堅的攝影達成了一次跨越時間的對照,也提供了中國人觀看紐約的一種方式——公園邊的長凳、街道旁的房檐、地鐵上走動的人群、人行道上邊走路邊低頭看手機的女士……所有這些以黑白色出現,仿若曆史的老照片凸顯于我們的眼前,跨越遙遠的距離和流逝的時光,應和着于堅對故鄉的記憶。這些照片甚至在未來将會成為記憶博物館,提供一個中國詩人的異國遊曆記,恰如許多20世紀初抵達中國的美國人所拍攝下的照片,成為今日許多研究者、曆史愛好者手頭的必備物品一樣。正是這些照片的存在,讓文字閱讀跳出字裡行間,被直覺的觀看所印證,令記憶倍加鮮活。圖檔作為一種語言,與記憶裡的昆明景象、詩人回憶等也交融在一起,構成繁複的文本景觀。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在一個讀圖時代,于堅并不是要與抖音、快手等小視訊以及海量的電視劇來争奪流量,顯然他的攝影更别有用心,甚至可以看做是一次藝術行為。與詩歌書寫一起,成為當代文壇的别樣存在。

三、

我們今天的散文寫作

谙熟于詩歌寫作之道的于堅,一定深知語言的節制與幹淨的重要性,也一定曉得它對散文寫作而言同樣适用。如果依舊懷揣着“形散神聚”的古老訓示,在當下的文壇提供虛頭巴腦、不知所言的文本,恐怕要被嘲笑且無情忽視。即便如此,在行文中,于堅有意無意地讓他詩作中時常溢出的唠叨啰嗦風格有所展露,甚而成為潑灑字裡行間的寫作氣質,使得整個文本播撒着無法理清的思路與散落一地的機警混合而成的言語碎片。拒絕隐喻已成現實,而平鋪直叙,中間插入各種往事追憶與眼前對照,甚至沉迷、流連于紐約街頭的各種現代化事物,目光追着它們不肯有一刻的停歇,既可以了解為不夠凝練與簡約的書寫弊病,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細膩的觀察者的目光之镌刻。

如果将《密西西比河某處》算作是一篇“遊記”,它實在沒有遊記寫作的章法,因為在純粹風景的記述之外,缺乏對所到之處獨特性的揭蘖;又不能将之歸入抒情散文之中,因為它的抒情隻存在于于堅的感歎與神往之中,隻言片語且被淹沒在景觀化的都市觀看中;也不能将之作為自傳,或類似回憶錄的文字,他顯然有更大的野心,要在密西西比河某處探尋中西文明對話的可能,來建構一種異域眼光的觀看模式……但這部長篇散文确實又是遊記,也是抒情散文,更是自傳或回憶錄的寫作模式。他從自我經驗入手,通由語言文字來搭建起記憶與現實、友朋與自我、時間與空間等相通的橋梁,散漫實則充滿眷戀,啰嗦實則蘊藏寄托,唠叨實則别有幽壞,那某處所象征的既是一個地方,也是可稱之為“詩的遠方”。他要言說的太多,以至于不辯牛馬、噴湧而出。節制變成了放縱,幹淨變成了塗鴉,一如紐約的某面牆上被塗寫的各種圖案。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攝影:于堅《密西西比河某處》

從某種側面來看,在景觀的背面,在空間轉移的過程中,在回憶的不斷閃現裡,與其說紐約、密西西比河某處是一種觀看的結果,不如說于堅要展示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正如他所說:“紐約是什麼,不是走進紐約就能明白的。世界是世界,紐約是紐約。紐約,這是一種生活。世界上那些聰明絕頂的人創造的小世界,從前這些人創造詩歌、宗教、哲學、藝術、科學……現在他們創造了一個生活世界。就像中國宋代那些工匠和知識分子做的,他們創造了‘江南’。紐約不是天堂,也不是地域,紐約是一種生活品質、品味、第一流的世俗,一個現象林立而又含義深邃的生活世界。”如果要用一個概括來描摹對這本書的界定,那麼這段話大概是最恰當。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于堅不但提供了觀看美國的方式,更帶來了對一種生活方式的逼真複述,建構起文化、生活、詩意與遠方的紐約形象,它是密西西比河的某處,也是散文寫作的某處。堅實的叙述也好,溫暖的抒情也罷,于堅所要追求的風格,大約便是在一種絮叨繁複中,找到适宜于他個人的散文文法。也許于堅再凝練、簡潔一些,《密西西比河某處》便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的另外一部作品了。因為這是于堅的散文寫作,是以它才是于堅的《密西西比河某處》,它才是于堅的風格。

相關圖書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密西西比河某處》

于堅/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2年1月

密西西比河滲透了美國,通過暗藏在岩層深處的潮濕末梢,也通過威廉·福克納。

這個密西西比河某處的居民,像一種顔色很深的水,他進入密西西比河,那河流的灰階增加了,大河最後進入大西洋,于是遙遠的中國昆明,有一個叫于堅的讀者讀到威廉·福克納的小說,那小說叫作《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這是一條魚帶來的。

“一條魚帶來了玫瑰。”

《密西西比河某處》是詩人于堅最新長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攝影集。

作者簡介

《密西西比河某處》|所謂遠方,不過是詩意之表達的一種罷了

謝尚發,1985年生,安徽臨泉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上海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創意寫作,兼及文學創作。論文散見于《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當代文壇》《文藝評論》《湘潭大學學報》等刊物,曾被《影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新華文摘》等轉載。文學作品散見于《十月》《天涯》《青年文學》《台港文學選刊》等,著有小說集《南園村故事》,編著有《尋根文學研究資料》《反思文學研究資料》。榮獲“第六屆《文學報·新批評》優秀論文獎新人獎”、《青年文學》第二屆東阿阿膠杯“重陽·念親恩”征文大賽二等獎。

實拍圖:嚴瑾

編輯:徐vv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