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優家育兒經】與其“延遲滿足”,不如“及時回報”

【優家育兒經】與其“延遲滿足”,不如“及時回報”

不知從何時開始,“延遲滿足”成為了受到衆多家長追捧的圭臬。為了讓孩子将來能夠變得更加優秀,他們總是不能兌現自己對孩子許下的承諾,讓孩子們一次次滿懷希望,到最後卻落得遺憾失望的悲劇結果。任何人為的對承諾的破壞,都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對其成長産生負面的影響。

提起“延遲滿足”,就不得不說到兒童心理學中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1960年間,斯坦福大學的米歇爾博士把一群孩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給每人發一個棉花糖。并且告訴他們:這個棉花糖可以馬上吃,但如果堅持等到研究者回來(通常15分鐘),就可以得到兩個棉花糖。

在随後十幾年的跟蹤研究中,他發現:那些能等待研究者回來的孩子,長大後的表現均優于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包括人際關系、SAT成績、同學評價等等。

米歇爾博士認為,那些等待研究者回來的孩子擁有一種很強的能力,叫做“延遲滿足”,這種能力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抵制誘惑。

【優家育兒經】與其“延遲滿足”,不如“及時回報”

但是,延遲滿足真的是有效的嗎?

最早對“延遲滿足”提出重大質疑的是在2012年羅切斯特大學的一項實驗。這項實驗發現: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更安穩、更熟悉,且他們能确信研究人員帶給他們第二顆糖,那選擇“延遲滿足”的孩得子人數将會大大增加。

這一實驗徹底動搖了棉花糖實驗的根基。

原來,我們一直所推崇的“延遲滿足”,僅僅隻是建立在孩子們對成人世界的信任基礎之上的某種結果而已。“延遲滿足”并不是成功的原因,而是成功的表現!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很可能未必是好的,甚至會弄巧成拙。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明白,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的正面因素是成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負面因素則是感受到的“壓力”。在壓力中長大的孩子,前額葉和邊緣系統都會受到壓抑,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可能會較差,同時更容易陷入焦慮、抑郁和負面情緒之中。

這樣長大的孩子,很可能會失去對世界的信任,進而更容易陷入過度懷疑、過度保守、難以行動的怪圈中。

很多在嚴苛的教育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有一些“報複性”和“代償性”行為,也更容易生活在童年的恐懼、渴求和陰影之中,無法自拔。

【優家育兒經】與其“延遲滿足”,不如“及時回報”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區分“延遲滿足”與“及時回報”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延遲滿足”是把本應得到的回報往後延:現在得不到這些回報,但将來總是能得到的。是以,你必須要控制、壓抑自己,撐過這段時間。它本質上是一種對欲望和需求的抑制,用未來更豐厚的回報來獎賞自己。

“及時回報”則是把回報的時間拉長,把它分攤在達成目标的整個過程之中,并且讓孩子學會從過程中獲得樂趣,把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視為一種回報。它并不抑制孩子的欲望和需求。

另外,父母尤其應該注意訓練孩子的心理彈性。通過創設更多真實生活情景,培養、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填坑力。從長遠看,這比簡單地采用“延時滿足”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