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

提起安-225,想必各位一定會聽聞它是當今世界上在航的最大飛機,也會引文它的被毀而扼腕歎息,但是各位想必不知,安-225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而是美國于二戰期間研制的H-4“力士”大型水上飛機,這個全身木質結構的巨獸高度超過五層樓,翼展比安-225還要長,堪比一個足球場,可一次性搭載700多人。但這架飛機最終隻進行過一次試飛便被擱置,與其說是航空技術的結晶,不如被稱為是浪漫與夢想的化身。以下便是這架飛機坎坷的一生。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在加利福尼亞長灘進行試飛時的H-4

二戰爆發後,随着美國加入戰争,并面臨在戰争初期的金屬短缺問題,盟軍便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如何在不被在大西洋遊弋的德國U艇擊沉的情況下将大批人員、裝置和貨物運到英國? 針對這一問題,曾發明過自動穩定器和可伸縮式起落架的美國飛行員詹姆斯-弗農-馬丁(James Vernon Martin)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海洋飛機”的水上飛機計劃解決這一問題,但在當時卻很少有人對這一計劃感興趣。

随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聽聞這個計劃後表現出了興趣,但由于英國方面不願意撥付研究經費,是以丘吉爾将這一計劃告知了美國總統羅斯福,随後羅斯福向工業家亨利-約翰-凱撒提出了建議,讓其着手進行研制工作,而凱撒想起了霍華德.羅巴德.修斯,在20多歲時,休斯已經是著名的好萊塢制片人、工程師、發明家和飛行員,他的飛機曾創造過多項世界紀錄。盡管修斯極富發明天分,但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工程教育訓練,而是從大學辍學後自學成才,但他非常喜歡挑戰,是以考慮一番後,他同意與凱撒一起,讓這一水上飛機從理想變為現實。至此,在項目開始的一段時間内,凱撒在造船方面的專長和休斯在設計實驗飛機方面的經驗被視為是完美的搭配。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霍華德.羅巴德.修斯

但是美國軍方并沒有給他們的研究工作提供多少便利,因為需要滿足戰争的需要,是以金屬被優先配給建造正常飛機、坦克、船隻和各型武器,是以修斯的團隊在設計過程中不能使用鋁等其他金屬。此外,這款飛行器還被要求至少可攜帶750人或坦克及其他重型裝置。是以,修斯開始考慮使用易得的木材用作機身結構,盡管他認為這是建造大型飛機最不理想的材料。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工業化制成的金屬闆重量均勻,擁有性質具有一緻性和較高的抗拉強度,這都是飛機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而木材的性能卻完全取決于樹木生長的氣候及砍伐季節等等,不确定性較高。是以,雖然用木材可以制造小型且實用的飛機,但是要設計出能滿足如此重量級要求的飛機則要另當别論,意味着機身上的每一塊木材都需要被仔細加以考量。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H-4龐大的貨艙

向木材專家咨詢後,修斯團隊決定采用桦木和雲杉。闆材的生産交由羅迪斯制造公司來進行,該公司以專門制造一種被稱為Duramold的膠合闆和樹脂産品而出名。1942年11月,美國政府提供了1800萬美元(換算至今日約合274674193.55美元)的經費來研制并建造三架此類飛機。新飛機将被命名為HK-1("H "代表休斯,"K "代表凱撒)上飛機,并迅速開始工作。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H-4同道格拉斯DC-3運輸機的尺寸對比

為了滿足軍方的要求,HK-1的翼展必須達到320英尺(97.5米),機翼面積必須達到11,430平方英尺(1061.9平方米)。機身長度必須達到218英尺6英寸(66.5米),尾翼80英尺(24.4米)高,尾翼跨度為113英尺6英寸(34.5米)。為了容納165,000立方英尺(4672.3立方米)的貨物,還需要一個高30英尺6英寸(9.2米),寬24英尺5英寸(7.3米)的機身。

為了使其可以順利飛行,飛機需要8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R-4360“黃蜂”型活塞發動機,每個提供3000馬力的動力。還需要8具Hamilton Standard生産的直徑為17英尺2英寸(5.2米)的4葉螺旋槳。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普-惠R-4360發動機

最終在設計完成時,整架飛機重達400,000磅(181.4噸),最大有效載荷為130,000磅(59噸)。飛機的巡航速度估計為175英裡(282公裡)/小時(最大218英裡(350公裡)/小時),可在20,900英尺(6370米)的高度上飛行3,000英裡(4828公裡),航程足夠到達英國,避免了運輸船隊走海路遇到U艇的問題。

但就在設計工作穩步推進的時候,卻有兩個問題擺在了面前。第一個問題是美國政府給項目提供必需的材料和資金的速度太慢引發了凱撒的不滿。第二個問題源于修斯的完美主義,對諸如控制台和座椅的位置在内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要不斷進行修改。兩個問題疊加,最終導緻凱撒離開了研發團隊,随後修斯更改了飛機的代号,改為H-4“力士”,或者被稱為“雲杉鵝”。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H-4飛機内部駕駛艙情景

由于修斯苛求細節導緻飛機設計的進度緩慢,在美國政府的不斷催促下,建設工程最終在1944年開始。此時,美國已經擺脫了大蕭條,工業開始蓬勃發展,金屬制品也不再短缺。而此時,德軍的U艇已經無法對盟軍船隊造成較大威脅了。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于是到了1945年,美國政府考慮取消這個項目,但休斯卻不斷利用他的影響力進行遊說,竭力保住一架飛機完成生産。于是到了二戰結束,仍有一架飛機還在建造。但是高層卻已經忍無可忍,因為他們已經為該項目投入了将近4000萬美元(換算至今日約合440046511.63美元),但卻沒有派上任何用場。1947年8月,共和黨參議院拉爾夫-歐文-布魯斯特成立了一個參議院戰争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修斯 "挪用政府資金 "的情況。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拉爾夫-歐文-布魯斯特。

雖然随後修斯被宣告無罪,但是他必須證明這架飛機可以被投入使用,否則将被視為違約。由于這架飛機在洛杉矶的普拉亞維斯塔(Playa Vista)建造,是以龐大的機身需要分三部分運到長灘進行測試。在目的地組裝完畢後,修斯于1947年11月2日親自駕駛飛機進行了短暫的試飛工作。随後,這架飛機成功以離水面24米的水準飛行姿态飛行了1600多米。而即便試飛成功,這架飛機也再也不用适應戰争需要了,至此,這架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的首飛就變成了絕唱。

目前,這架飛機被安放在俄勒岡州麥克明維爾的常青航空博物館供人參觀。

比安-225還龐大的飛機!為二戰而生,最終首飛為何成了絕唱?

▲常青航空博物館儲存的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