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編者按·

數字資訊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行業。在做好紙質文獻的保護傳承基礎上,實施數字資源館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數字化領域,國家更多賦予地方公共圖書館開展本地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儲存與傳承的職能。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8集專題片,正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應運而生,拍攝的主要對象是:平涼紙織畫、平涼剪紙、崆峒國術、崆峒笑談、靈台皇甫谧針灸術、靈台唢呐、靈台燈盞頭戲、靈台木偶戲、崇信山梁走唱、崇信縣弦子腔、華亭曲子戲、安口陶瓷制作技藝、莊浪馬尾編荷包、南湖曲子戲。旨在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的記錄,為進一步傳承、研究、宣傳文化遺産提供資料,建構文化傳承體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評審專家們認為,本系列專題片從文化、曆史的角度闡述了13個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叙事宏大,畫面唯美,制作精良,通過影像對13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系統介紹,具有較強可視性和知識性。

即日起,平涼市圖書館通過微信公衆号、視訊号、B站、網站、抖音、快手同步展播8集專題片,以展現傳承人指尖溫度、藝人匠心與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溫情。

第八集:《瓷心錦繡》

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兩種物品經久不衰。

一件,是華麗缤紛的刺繡;一件,是氣壯山河的陶瓷。

瓷器,誕生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國,以其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的特質,徜徉于世界的各個角落,是無數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做出的偉大貢獻之一。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在甘肅省東部、隴山東麓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矗立着一座以陶瓷業而聞名遐迩的千年古鎮——安口鎮。安口陶瓷始于周代,興于唐宋,尤以明代号稱中國北方三大窯之一的“隴上窯”而揚名于世,在中國陶瓷史上也一度聲名鵲起,地位顯赫。然而,随着時移事易,這座有着3000年曆史的中國名窯曆經幾度興衰,留給世人的,也許隻有眼前這些古窯遺址和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華亭市安口鎮是罕見的煤炭與陶土兩大優質資源于一地的工業重鎮安口鎮位于平涼市華亭市,地質勘探表明,在侏羅紀時期,陶土與煤炭在這片土地上相伴而生,陶土覆寫在煤層之上,被稱為侏羅系華亭組。陶瓷制作離不開陶土和燃料,安口可謂盡占其利。

陶瓷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在華亭境内迄今發現的七處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均有大量陶器出土,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迹。

安口的制陶業發端于原始社會末期,經過夏、商、周三代2000餘年的演變,在戰國末期以至秦、漢,迎來了第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帝王祭祀活動的促進和帶動。

秦漢王朝先後崛起于關隴地區,隴山一帶的經濟、文化因靠近王朝核心而得到較好的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隴山一帶建起了五畤,以告謝五帝神靈,其中“上畤”祭祀黃帝,“下畤”祭祀炎帝,據近年來有關專家考證這五畤中的“上畤”和“下畤”,就在今華亭市的蓮花台。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公元前220年,剛剛實作了一統霸業的嬴政經回中道,親臨“上畤” “下畤”。 既然是祭祀,就需要大量的祭器,秦始皇和大量随從一路鞍馬勞頓, 不可能把所有的祭器,特别是易碎的陶器從京城帶來。而當時安口的制陶工藝已經日趨成熟,于是就命當地工匠就地燒制,以備祭祀之用。

基于這一傳統經驗,以及從戰國時期華亭煤炭淺表層的開采使用,無疑為後世帝王的祭祀提供了便利。持續到西漢時期的“上畤”“下畤”祭祀活動,促使安口民間制陶向仿制宮廷陶器轉變,進而形成了安口制陶工藝的第一次飛躍。在開辟于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上,隴山為長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處于隴山東麓的華亭,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這條聞名勝世界的交通網中的四條道路,從其腹地或周邊通過。西去的客商們帶着由首都長安收購的各地的名優瓷器途經華亭或其周邊地區,帶來了中原以及各地的大量文化資訊,進而架起安口陶瓷與各地名窯名瓷之間的溝通和交往的橋梁。從隋唐開始,安口陶瓷業因不斷吸收内地大量先進工藝,很快走向了成熟。到宋元時期,安口陶瓷在全國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陶瓷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如今,我們隻能通過這些精美的瓷器殘片以及發現于上世紀70年代的宋代陶窯遺址,去體會一千多年前那些陶瓷藝人們的精湛技藝,感受那古窯中久久未曾熄滅的藝術火光。

明代是安口陶瓷業較為興盛的時期。由于宮方逐漸注重陶瓷業的發展,安口成為了西北為數不多能生産細瓷的基地之一。據《天工開物》陶埏篇記載:“凡白土日垩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

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大将軍徐達西征到達華亭,他讓當地人楊思道署理縣事,招回了元代未年因戰亂逃亡在外的一千多戶群眾,使安口陶瓷業重新振作。到了公元1564年,當地鄉賢、平涼曆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倡導居民燒制陶瓷,開挖煤炭,并修建陶神廟,親自撰寫碑文。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此時的安口制陶業,生産的瓷器一度多達6大類225個品種,除了燒制紅、黃、黑釉陶瓷,以及碗、罐、盆、壇等雜件為特色的碗窯系列産品外,還燒制了頗負盛名的青花瓷,實作了技術上的革新,至此,安口不僅成為全國六大陶土産地之一,更一躍而成為聞名全國的“隴上窯”。

遺憾的是,到了明末時期,李自成先後派部将五次攻陷華亭城,陶瓷業生産受到了極大影響。在戰火的摧殘下,開辦隴上窯的窯工和鄉紳們四散逃命,輝煌一時的“隴上窯”終究沒能躲過這場浩劫,從此一蹶不振,消失在曆史的煙塵中。

進入清朝,安口的瓷器雖然在生産,然而大批能工巧匠流失,這裡隻能生産簡單的粗瓷,終究無法達到進入中國名窯的願望。

到抗日戰争時期,安口陶瓷業和其它産業又迎來了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當時,河南、山西等地的許多難民,流落到華亭,帶來了新技術,加上業主之間的互相競争,加快了陶瓷業發展的步伐。到民國未期,已形成具有華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琉瓷、紫陶瓷、電瓷産品,并相應出現了白釉、瓷紅、瓷綠釉料和彩繪、注漿等工藝,将華亭的陶瓷業又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政府在華亭縣新華瓷廠的基礎上接收改造了當地三家私營瓷廠,成立了國營華亭新華瓷廠,主要生産碗、盤等細瓷産品。上世紀90年代的安口陶瓷,開始引進新技術、新工藝,生産的陶瓷工藝品造型美觀、色彩豔麗,在普通人家也随處可見。其中的“滴水觀音”和“反彈琵琶”,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尤其是“反彈琵琶”還榮獲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經過土和清水的凝合,釉料與烈火完美交融升華,細密的筆尖在素胚上輕輕勾勒,紋路上的峰回路轉,便讓平庸的泥土有了鮮活的生命。當香爐升起千絲萬縷的白煙,當紅紅的火光燃透了半邊天,一副副或濃或淡的潑墨山水畫或魚蟲鳥獸,立刻有了靈氣與風姿,對光望去,就會發現薄如蟬翼,亮如琉璃,飄若浮雲的有力物件上,似乎藏着披紗含霧的無限風光,人們才會相信,巧奪天工,不是什麼自然饋贈,而是精湛的“神技”。

無論外來因素如何粗犷,精過能工巧匠之手,立即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玲珑之姿,這,也是陶瓷的最大魅力。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安口窯陶瓷傳承人在紫砂中融入了華亭縣特有的黃土,燒制成了茶具紫砂壺,這一特殊融合,讓生産出來的器具色澤古樸淡雅、造型獨特,便于使用,被當地百姓贊不絕口,其中最為暢銷的梅花酒具、寶塔酒具,因其豔麗瑩潤、别緻有型,而風靡全國,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眼前這個正在拉坯的中年人是老人的徒弟黃建富,他同樣經曆了幾十年前安口窯的衰敗,當年的他懷着對千年隴上窯的深深敬意,從給師傅打下手到獨立完成選料、拌料、拉坯、塑形、繪制、燒制等工藝,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讓它對這門手藝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國家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安口陶瓷制作技藝也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安口窯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那段或喜或悲的烽煙歲月,終成為一段永恒的記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地方文化符号,它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已被所有人銘記,陶瓷工藝,也已成為華亭市的靓麗名片。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無數的陶瓷愛好者出走又回歸,在安口的熱土上,繼續着陶瓷夢,在他們心中,陶瓷,不隻是地域發展的美好願景,也是初心和傳承,韌性的泥土、斑斓的釉料、流動的窯火,逐漸變得随心所欲,極富藝術情調。

在華亭市博物館裡,有一個專屬于安口窯陶瓷的題展,這裡共甄選了上至宋金下至改革開放初期的近兩百餘件民用、工藝、工業三大類精品陶瓷,為人們再現了更完整、更系統的安口窯陶瓷發展史。

隔着玻璃櫃看着一件件色彩滿溢、通透别緻的藝術珍品,我們仿佛踏過金戈鐵馬的漫天黃沙,看到了遙遠的祖先在火光中粹練,智慧中升華,用汗水和淚水凝結成一件件奇珍異寶,正以别樣的情懷,向我們描繪了古老文明的曆史變遷。

安口陶瓷,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标簽,更是華亭文化由初起至繁華的見證,它帶給我們的,除了名噪一時的榮光,還有勤勞勇敢、質樸善良的傳統美德,以及豐厚無比,無可替代的陶瓷文化。

擇一事,忠一生。陶瓷人的匠心,是勞動與藝術的完美重疊,是夢想與現實的必然碰撞,對荷包手藝人來說,則是化蛹成蝶、涅槃重生的唯美蛻變。

荷包,在莊浪俗稱绌绌或“搐搐”,《爾雅·釋器》曰:“婦人之緯,謂之‘缡’、又稱‘香纓’”,這五彩制成的裝飾物,代表着民間手工藝術的風貌。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莊浪縣,地處中原邊陲,與甯夏相鄰,獨特的地理位置,讓莊浪人即有中原人的任勞任怨,樸素平凡,也吸納了少數民族文化的華麗與多樣,當黃河的大氣豪邁,融入其它民族的藝術風格,便形成了莊浪絕無僅有的地方特色,荷包,就是一朵綻放在莊浪民間的藝術繁花。

荷包的圖案有雜有簡,蟲魚鳥獸、山水花草,人物或動物,詩詞歌賦,應有盡有,其裝飾意境濃厚,極具生活色彩,即實用美觀,又有藝術價值,深受百姓愛戴。

荷包的制作造型各異,形态精巧,色澤靈秀,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上至宮廷将相,下至市井百姓,荷包,都是人人鐘愛的小物件。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莊浪荷包明顯帶有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遺風。心靈手巧的莊浪婦女,把魚、蛙、蛇、壁虎當作神物,端午節時,将其造型做成香包挂在小孩的胸前和肩、背,祈求保佑孩子平安。荷包用絲綢刺繡、縫制而成,通常模拟十二生肖、花鳥草蟲、日常用品形狀,吊上彩色裝飾品,内裝香草和薰黃,其散發的香味據說可以驅蛇逐蟲。

在衆多的荷包品類中,莊浪馬尾荷包可謂一枝獨秀。

顧名思義,所謂馬尾荷包,就是在普通荷包的外層,套上一層用馬尾毛編織成的網狀圖案,使荷包具有強勁的韌性,更堅挺,更牢固。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其圖案,常常用雙魚、蛟龍、雙蝶來象征男女相愛和結婚,用蓮花、梅花、牡丹、菊花寓意女性,用鯉魚穿蓮、喜鵲登梅、蝴蝶采蜜隐喻男性,還有用松鶴象征長壽,牡丹象征富貴,公雞象征吉利,用多籽的葫蘆、石榴、金瓜,象征“多子富貴”。還有魚和青蛙,因繁衍力很強,民間香包就以“魚鑽蓮”“ 蓮生貴子”象征人類繁衍。其風格熱烈飽滿、祥和大氣,具有質樸喜慶的氣韻。

莊浪縣朱店鎮,普遍在端午節前夕制作馬尾荷包,節日期間,婦孺皆戴,并不斷融入創新技術,使荷包得到了空前繁榮。

在綠樹環抱的座院落裡,秋季的玉米洋溢着豐收的喜悅。傳承人陳換香仔細擺弄着她的馬尾荷包。

馬尾荷包制作工序複雜,工藝精細,造型精巧,形态各異,妙趣橫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先是繡制荷包,再為它套上绾好的馬尾網套。其嚴密的過程,精細的工藝,的确是一朵隴原大地上的民間藝術奇葩。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上世紀九十年代,莊浪荷包,已享負盛名,遠銷國内外。

作為一項傳承久遠,底蘊濃厚的地域文化,莊浪荷包以需求大、成本低,靈活友善的優勢,吸收更多熱愛荷包的人加入創作行列,成了傳統女人居家、就業兩不誤,實作人格自由、經濟獨立的上好途徑,在技術上,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2006年9月,莊浪縣馬尾荷包被确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為保護和傳承荷封包化,莊浪的馬尾荷包被平涼市政府指定為首批全市旅遊紀念品,縣上成立相應的機構,指定項目,重點教育訓練,古老的荷封包化,開始走出農家小院,走向外面的世界。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這個成就在掌上的小小編織業,包含着一個地方的風土和人情,也帶動了許多類似的手工産業。如今,在荷封包化的引領下,莊浪手工編織産品由馬尾荷包、草編、竹編三大類,發展到麥稈烙畫、泥金紙質畫、地毯、剪紙、勾繡、刺繡、串珠、竹編、草編、根雕、泥塑等幾十類産品,在活躍地方旅遊文化的同時,也将地域風情傳遍四面八方。

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已讓傳統手工藝遺失了最初的魅力,所幸,還有一些熱愛傳統文化,執着于民間工藝的手工制作者,堅守初心,傳承經典,在雄關漫道處,奮勇拼搏,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重溫原始文化的神秘與浪漫。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專題片|第八集:《瓷心錦繡》

古老的碎土成泥,依然攪動着澄澈的溪水;铿锵的夯實聲,依然在空曠的隴田上回響。

多彩多姿的荷包,依然在時光中環佩叮當;一針一線的細密祈願,依然是隴上人最真的渴望。

時光如水流逝,昔日謀生的技能,已變成了一份厚重精練的文化遺産。穿過曆史長河,越過黃土高原,平涼人用心寫就的瓷心慧質,錦繡繁花,依然生生不息。

來源:市圖書館

編輯:市文旅局資訊統計科

備注 | 平涼文旅旨在宣傳平涼文化旅遊,歡迎轉載。部分文字、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