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對很多人來說,今年的春天更顯寂靜。在對無聊和不安的抵抗中,家這個熟悉的居住空間,以及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這些尋常的事物似乎很容易引發關于人與其所置身環境間的新思考。

連接配接着藝術與生活的“收藏級設計(Collectible Design)”既擁有設計品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又彰顯着審美藝術性,正在國内掀起生活方式的新風潮 。藝術家、設計師在我們常見之物上探索着工藝與技法的新運用和美學精神的新表達,藝術與詩意被融入到創作的實踐中,誕生的設計品不僅密切地與日常體驗相聯系,并且以一種藝術之美詩意地“設計”了生活。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大到一架鋼琴、一把椅子,小到一盞燈、一套杯具,這些收藏品更像他們日常的陪伴,藝術成為了豐富生活的工具,承載着更多思考與記憶。我們親手選擇的每一件物品,構築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并始終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随。

本期我們對話了國内外藝術家、設計師、設計藝廊創始人、收藏家,去重新了解物之所載的美學主張與物我相契的情感聯結,探尋屬于這個時代、也屬于個體的語境與叙事。

傳奇設計大師

加埃塔諾·佩謝:

像“魚”一樣自由創造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加埃塔諾·佩謝在工作室中

Photo by Paul Barbera

Courtesy of Gaetano Pesce Office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意大利鬼才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加埃塔諾·佩謝(Gaetano Pesce)的姓氏“Pesce”意為“魚”。如同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遊,佩謝的創造之路也并非一條不繞彎的單行線。他遊離于現實和想象之間,并時刻關注周遭世界,避免重複自己。而這,就是他貫穿一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其始終不渝的設計哲學。

姹紫嫣紅的仲春時節,北京今日美術館迎來了一場更為五彩斑斓的展覽——“加埃塔諾· 佩謝:人無完人”(Gaetano Pesce: Nobody’s Perfect)。近100件涵括了家具、産品設計、建築模型、樹脂繪畫、裝置和影像複刻領域的代表作,色彩濃郁、造型百變,它們不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正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的

“加埃塔諾·佩謝:人無完人”展覽

無論是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椅子之一”的《Up5_6扶手椅》,還是融詩性與知性為一體的《人無完人椅》,這些作品仿佛能跳脫時間的規律,輾轉近半個世紀卻依舊先鋒、前衛,被全世界知名博物館、藝術館和各界名流競相收藏,就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也對之贊不絕口。

“的确,有許多人喜歡收藏我的作品。”佩謝雲淡風輕地對我們說:“因為每個系列都有獨特的趣味,而其中的每件單品又有着不同的表達。”他用藝術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巧妙地融入了其對世界、對社會、對曆史的看法,然而在藝術和設計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當下,佩謝“放飛自我”的設計卻十分注重産品的舒适度、功能性與實用性。他說:“你永遠都不要設計一把既不舒适,也不實用的椅子。”盡管如此,藝術與設計已緊緊地纏繞在佩謝的創作語言中,互為彼此、相輔相成。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恰如知名藝術評論家格蘭·亞當姆遜(Glenn Adamson)所評價的那樣,“(佩謝的作品)是深邃和童真的沖突統一體,讓孩子們、尤其是孩子們,也能一眼就懂。”而此時,這位耄耋之年的創造者仍然活躍于他位于紐約布魯克林海軍船塢的工作室中,借由創作去抒發情感,表達理念,在不斷為他人制造驚喜的同時,也驚喜了自己。

青年藝術家、設計師

譚志鵬:

熔與鑄,物與人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藝術家譚志鵬

作為國内創作“收藏級設計”的年輕藝術家、設計師代表之一,譚志鵬熱衷于跨越藝術與設計之間富有彈性和滲透性的界限,創造雕塑與家具、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融合,在國際上廣獲矚目和收藏。他使用傳統失蠟澆鑄工藝,以自然和生命體驗為靈感,探索銅材質的内在價值與無限可能,通過“物”的空間叙事鋪展開每一件形态獨特的作品同創作它、收藏它、使用它的“人”的關系。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譚志鵬,《回響》(Echo),2021年

“First of All,”展覽現場

失蠟澆鑄可以實作很多扭曲複雜的造型,目前較多運用在首飾制作、園林雕塑等領域。譚志鵬創造性地将其和當下的家居設計相結合,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一個蠟模隻能澆鑄一件作品,這種工藝決定了他的作品獨一無二、極具藝術收藏價值的特性。

每件作品從概念到設計、手繪、模組化、鑄造,再到最後的打磨,作為創作者充分地以身體和觸覺同材質對話,譚志鵬曾說:“這些作品都是我親手‘撫摸’出來的。”而銅氧化之後出現的“瑕疵”,在他看來也是最珍貴的,能展現銅最純真最具生命力質感的部分,氧化仿佛就是銅的第二次生命。物被先天賦予的特質,常在工業生産和追求統一标準的批量制作中被消除,然而物質、材料的自然特征和不斷新生的狀态,才是藝術家在“收藏級設計”創作中所追求的、最大程度發揮素材潛能之處。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譚志鵬,《33 Step Tail Chair》,2019年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譚志鵬,《捉迷藏》(Hide And Seek)局部,2019年

一件完成鑄造的銅質家具會呈淡黃色,随着時間推移,銅的顔色會慢慢沉澱,氧化變深,環境和使用狀況的影響也會令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種物随時空演變的過程中,亦可感受到使用者與材質之間的交流對話。從創作到使用,銅的獨特性及其與自然和人之間延續性的互動,令譚志鵬選擇它作為自己藝術表達的主要語言。

譚志鵬作品的藝術性源自生活和自然,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對人的本性的求索,對發現世界的渴望,以及物與人的生命狀态的關聯。比如“水滴系列”定格了銅作為一種天然材質在“熔”的過程及每個瞬間裡展現的性格和美感;“行走系列”中可以行走的植物形狀作品是藝術家虛構世界中的生物;“Tan Tan系列”創造了好似來自外星或超現實時空的拟人形态,與作品中的銅着色技術相結合,生動流露出生命體的情感與情緒。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譚志鵬、羅黛詩,《上升》(Up),2020年

對譚志鵬來說,他從未自我界定為設計師還是藝術家,他更喜歡被稱為“創作者”。他更關注的是作品是否能轉譯好自己的想法,如何更好地去落地,隻想不斷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對周圍的環境和所思考的問題做出回應。他還與同為藝術家的伴侶羅黛詩共同創立了蠻蠻鳥工作室,基于各自的研究方向,他們的工作跨越了物質、技術和身體之間的關系,涉獵限量設計、裝置、雕塑、影像等多個領域。去年年底,他們将工作室搬到了上海郊區,将更多時間和精力投注于創作。創作即生活,他們一直沉浸并享受其中。

設計藝廊創始人、收藏家

張琪:

收藏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張琪在杭州Gallery Sohe畫廊空間中

人感覺物體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度的,從表面可以窺見的材質、技藝,到隐含的觀念,或是一段曆史……在收藏家張琪看來,設計收藏與生活緊密相關,需要你真的喜歡上它,與它建立專屬的聯系。它們也會在日常相處的許多瞬間讓你加深對創作者深層用意的了解,進一步希望與之共存。

張琪大學時期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由瑞士著名建築師、設計師皮埃爾·讓納雷 (Pierre Jeanneret)設計的office chair。這位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大半生裡都與其表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一起共事,在長達50多年的親密合作中共同完成了諸多引人注目的建築項目,實作了家居設計與建築的互相呼應,但常常位居幕後,極為謙遜。而他設計的椅子以标志性的三角形截面椅腿聞名于世,其質樸溫潤的質感正如同設計師本人的個性。

直到現在,這把椅子也還在張琪的家中,陪伴他度過了閑适的居家時光。“開始是被比例和結構吸引,但随着學習,越來越多地知道了其背後的意義,才發現這把椅子可以說是濃縮的曆史。“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張琪杭州良渚的家

“大學期間特别着迷建築,發現很多現代主義建築師會在工程項目中設計配套家具,這類家具沒有刻意讨好消費者,更多的是從結構、功能等角度考量,與他們的建築風格理念一脈相承。”張琪說道。

尤其令張琪記憶深刻的是設計師們“因地制宜”的方法和态度。“例如皮埃爾·讓納雷在代表作昌迪加爾城市項目中使用的很多材料都是當地尋常的柚木和竹子,但通過藝術家對于家具比例、結構的了解和心力的投入,能将它們轉化成全新形态的物品。”張琪在談到自己喜愛的設計師時非常振奮。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昌迪加爾系列作品成為張琪家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Gallery Sohe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張琪同樣關注收藏級的當代設計作品,也希望能将當代與曆史、先鋒與傳統融為一體。他提及了合作的藝術家之一周轶倫,善于通過拆分、重組、模拟等多重手法呈現龐雜作品面貌。“他會延展日常材料的可能性,自由地從唾手可得的物件中汲取靈感,讓藝術的創作充滿突破邊界的趣味,打破時間和空間次元産生新的語境感。”221年,Gallery Sohe将他的作品搬去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不久前,其新作動物随形椅還亮相了在成都新揭幕的路易威登之家。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Gallery Sohe位于外灘的上海新空間

張琪所有的設計收藏遍布于他位于杭州良渚的家中。“它們都是我們平時日常使用的家具。每當有新東西進來的時候,我可能會調整其他家具與它的關系,就像在自己家做一個小小的策展。”如何去平衡這些“家庭成員”互相間的關系,或者造成一些沖突感和張力,這也是正是他的樂趣所在。在他看來,好的東西一定是耐看的、真實的,這與别人定義的美與醜無關。“是以當你每天看見、使用的時候,最能知道它的價值。”

設計藝廊創始人、收藏家

韋晴:

生活家,收藏“家”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韋晴、Cola夫婦

“老家具最大的魅力,是看到它們就想起其經典、有趣的故事。”留法歸來、定居北京的韋晴,是個資深設計品收藏家。在她看來,收藏品并不應該束之高閣、限于欣賞,恰恰相反,真實地使用才能讓其功能和情感價值都得到升華,因為“一個家不應該是為藝術品準備的”,畢竟“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從最初的“購物狂”到如今的收藏家,在以藝術為伴的生活中,韋晴與和自己經曆相似、志趣相投的設計師夫妻Cola相識相愛,如今的他們生活在一間老廠房改建而來的家中,一層是兩人的工作室和收藏室,二、三層則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間。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位于一層工作室中的收藏品

其中,一層配備畫廊級别的拉膜燈箱吊頂,用來陳列家裡面放不下、但兩人又想時刻看到的作品,韋晴會依據自己的心情随時調換它們;二層是客廳與餐廚區,中間用來自捷克的镂空屏風劃分,餐櫃是從巴黎聖圖安跳蚤市場收來的古董牙醫櫃;三層主要是卧室空間,路易威登經典Wardrobe箱子被韋晴用來挂絲巾、手套等配飾,兩個寶寶的兒童房裡設定了一條遊戲“盒子”密道可以直通三層閣樓。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旋轉樓梯連接配接起二層和三層的居住空間

直到現在,韋晴與丈夫的家裡、工作室裡收藏的藝術品和設計品不計其數,她常常根據心情去調整陳列或是進行替換。對她來說,這些收藏品不僅賞心悅目,而且可以給她帶來不同的心情和感覺,點亮平淡的生活。

就拿工作室擺放着的一對扶手椅來說,它們由荷蘭著名視覺藝術家 Rob Thalen于1990年設計和制作的,左腿由青銅制成,完全與椅子整體風格跳脫開來被做成特殊的權杖造型,把手部分設計師還用自己的手作為手模制作出契合五指的凹槽,底座下方還有青銅簽章,成品全球不超過50把。韋晴說:“這麼多年過去,這對‘權杖椅’仍是我特别喜歡的藏品,‘權杖’上留下的‘手模’讓我覺得很有溫度,是一種很特别的存在。”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2021年,韋晴與另外兩位熱愛藝術的女性好友一起在上海創立了CoBrA GALLERY眼鏡蛇設計藝廊,坐落于外灘的一幢百年曆史建築沙美大樓中,主張将藝術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而這個藝廊也成為了她釋放收藏熱愛的出口,“我們藝廊裡代理的藝術家以及收藏的家具都必須過我這一關,每一樣都是能夠打動我、讓我也産生收藏欲望的作品。”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家是一座“設計博物館”,收藏着一切生活所愛

很特别的是,熱愛收藏的夫妻倆還定下了一個承諾——在孩子每年的生日都送一件藝術品或者收藏品作為禮物,等他們各自18歲時,會各自擁有18件獨屬于自己的藝術品。她想讓孩子們沉浸在充滿美感和設計感的環境中培養審美品位,同時也能學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收藏,是韋晴生活樂趣所在,也成為她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監制— Carrie Cao

策劃、編輯— Luzy

撰文— Carrie、Linda Jiang、Wednesday、

Swann、Danny、Luzy

部分攝影—郭一 @ Studio One+、半野、杉和流水阿

部分圖檔— 各受訪者、美術館及藝廊提供

封面攝影— 郭一 @ Studio One+

封面插畫、動态插畫— Eve Liu

平面設計— 木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