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胎政策紅利下,誰将成為生育主力?

作者:钛媒體APP
多胎政策紅利下,誰将成為生育主力?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巨潮WAVE,作者 | 劉勇,編輯 | 楊旭然

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1,062萬,為1949年建國以來出生人口最低的一年,人口出生率更是創有記錄以來最低。

2022年1月,“網紅經學家”任澤平及其團隊公開撰文呼籲每年多印兩萬億鼓勵生育基金,10年多出生5,000萬新生人口,一度是以被封禁發言。

但其中有句非常關鍵的判斷,至今也沒有引起很多注意:

“一定要抓住75-85年還能生的時間視窗。因為75年-85年的這批人還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而90後和00後甚至連結婚都不願意。”

為了應對人口危機,近十年來政策不斷放寬。自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公布以後,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激進的鼓勵政策,并比對了相關的社會配套措施。但Z世代不願結婚生子仍是鐵打的事實。

對未來警惕的同時也要注意,中國仍然有3億多育齡女性。近年新生人口仍有望保持在千萬級規模。

中國家庭生育支出的規模同時也在持續增加,到2020年中國0至17歲周歲養育成本平均數已經接近50萬人民币,占比五分之一的高收入家庭群組更是超過120萬。

更高規格的消費支出,讓母嬰市場規模每年仍然以兩位數速度增長,到2024年将超7萬億。

随着生育觀念的疊代變化,家庭經濟狀況更好的人們在生育方面的消費也在更新,并不斷支撐催生規模更大的生育經濟。隻是,75後、80後在其中承擔起了更多的“重擔”。

01 政策紅利,藥不能停

“政策組合拳”很快打出,并不斷深化。

生育觀念的代際變化在深刻地影響中國人口結構。

任澤平呼籲“放棄00後乃至95後”,因為“他們連結婚都懶得結”,并不全是危言聳聽,而是有實在的客觀基礎:75後、80後與Z世代之間的生活環境幾乎完全不同。

Z世代的家庭有不少環境優渥,生活方式更加自我,對獨立空間和品質生活都有更高的要求,對組成家庭承擔家庭生育責任則相對淡漠甚至是恐懼,單身和“丁克”現象更為普遍。

相對來說,75後至80後仍然有比較濃厚的家庭觀念,有更多的家族認同和犧牲精神。

“全面兩孩”政策放開效應最為明顯的2017年,一孩出生數大幅下降268萬,二孩出生數大幅增加177萬達到892萬人,超過一孩出生人數,這在相當程度上是源于70後、85前群體的“搶生”。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部門都在積極落實更積極的生育政策。可以預見的是在三胎政策刺激下,生育意願最強的,恐怕還是75後、80後群體。

“人口危機”脫離研究層面、徹底展露在公衆視野面前是在去年五月。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公布,披露2020年中國新生人口僅為1,200萬,呈現“塌陷”式下滑。在此背景下,當月底重大政策舉措就迅速出台:“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

去年7月份,《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全文公布,在提倡三胎之外,還要求廢除社會撫養費,将入戶、入學、入職等懲罰性措施與個人生育情況脫鈎。這被視為官方宣布大規模刺激生育政策落地的綱領性檔案。

四川攀枝花率先出台每月補貼三孩500元特殊津貼的措施,各地紛紛跟進。

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的東北地區,吉林省則推出支援銀行機構為夫妻提供20萬婚育消費貸款的措施,同時對創辦小微企業的二孩、三孩夫妻給予增值稅減免等。

到今年3月末,國務院出台重磅舉措,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準,在計算監護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定額扣除,以減輕家庭生育負擔。

分析普遍預期,國家将視政策效果調整,不排除更多降低生育成本、刺激生育意願的舉措持續落地。已有的包括幼稚園經營改革、整頓線上教育等。後期可能推進的政策還包括增建事先串通的人所、靈活辦公、購房補貼等等。

但中國的3億育齡女性數量在持續減少,生育政策也不是靈丹妙藥。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比2020年減少約500萬人,其中21至35歲育齡婦女減少約300萬人。

02 千萬新生兒,四萬億市場

中國生育成本相對于人均GDP倍數幾乎全球最高,達到6.9倍。

3億多育齡婦女,千萬新生幼兒,本身是個巨大的絕對值。再疊加相應的消費更新,中國生育經濟其實遠未見頂。

前瞻研究院的資料顯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國内母嬰市場規模一直以兩位數增速迅速擴張,到2020年達到4萬億規模,預測在2024年将超過7萬億。

多胎政策紅利下,誰将成為生育主力?

艾媒咨詢(iMedia Research)公布的資料與之相近,并将2024年預測數值提高到7.63萬億元規模。

另外,頭豹研究院《2021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洞察報告》同樣看好未來中國生育市場。雖然預測的總量資料有出入,但該機構同樣認為,“在二孩政策及消費更新推動下,中國母嬰消費市場仍處于穩步上升階段。”

近年來中國生育和母嬰市場資本動作活躍——特别是蒙牛、伊利在乳制品市場中的大動作,都印證了這個領域的發展潛力。

根據2022年2月梁建章、任澤平團隊釋出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中國生育成本相對于人均GDP倍數幾乎全球最高,達到6.9倍,也就是說,中國家庭生育花費相對于人均GDP來說更高。

國家統計局、育娲人口等相關資料顯示,占總人口 20%的低收入組家庭 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為 11.6 萬元;占總人口60%的中等收入組家庭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為39.5 萬元;占總人口20%的高收入組家庭 0-17 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為120.8萬元。全國平均水準則約為48.5萬,年人均養育成本将近3萬。

這對于每年出生千萬以上人口來說的中國來說,市場仍然廣大。

同時,考慮社會個人所得水準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尤其是更加注重精細化生育、品質消費,無論是75後至85後群體,還是95後到00後群體,在家庭育兒支出在家庭總開支的占比和絕對支出上都在持續增加。

頭豹研究院的報告也表示,中國育兒家庭消費持續攀升,2020年超過7成家庭的月嬰兒母嬰消費支出比例達到家庭總開支的21%至50%。

多胎政策紅利下,誰将成為生育主力?

家庭母嬰消費更新所帶來的變化,不僅彌合的中國新生人口持續走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支撐起中國生育經濟的持續繁榮,市場的持續放大。

不同年齡階層、不同生活地域(城鄉)的育兒消費差異仍然明顯,但整體看總支出增加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03 多胎經濟,撬動市場

更大的想象空間來自母嬰服務市場和平台市場。

受疫情等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母嬰領域的企業近年普遍經營困難。

如華東地區母嬰零售龍頭愛嬰室等線下門店經營持續承壓,4月中旬拟披露的2022年一季度報告預料資料同樣不會好看。

但是受市場預期積極影響,二級市場上“三胎概念”偶爾起舞。如清明節前夕,受國務院關于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通知的強刺激,多胎概念股一度表現活躍,包括愛嬰室、美吉姆、孩子王等。

數萬億規模的中國家庭育兒消費市場,覆寫面極為寬泛,涵蓋衣、食、住、行、玩、教等領域,各細分市場的發育狀況和未來前景不能一概而論。

占比最重的嬰幼兒食品和用品市場中,傳統嬰幼兒配方奶粉因為市場發育最早,飽和度高和集中度較高,頭部效應相當清晰。

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20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總規模為1,885億元人民币,增速已經放緩到7.4%,新的增長周期有賴于Z世代更強的消費力。

同時,排名前10的品牌壟斷了中國76.9%。

受95後00後育兒觀念變化的影響,嬰兒輔食、零食和調味品等更多細分市場被發掘,增長迅速。《2021-2026年零輔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國嬰幼兒零輔食市場規模已接近500億元。

更大的想象空間來自母嬰服務市場和平台市場。

對品質的生活追求令新生兒父母更多尋求專業的孕前服務,以及更高品質的月子中心在高消費人群中的普及。

iiMedia Research的資料顯示,中國月子中心市場規模自2013年的17.8億元到2019年的1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在47%左右,料這一趨勢将持續一段時間。

同時,親子娛樂、少兒教育等市場近年也在持續增長,根據頭豹研究2020年資料,規模均在5000億左右。其中,少兒教育中的早教部分(面向0到6周歲)占比最大,iiMedia Research曾預測2021年這一細分市場的規模将達到3,200億。

2009年來到中國的美國早教機構美吉姆盡管連續3年虧損,但仍看好中國未來早教市場發展,虧損面也在持續收縮。

多胎政策紅利下,誰将成為生育主力?

網際網路時代,育兒也被可能被“社交平台化”。以寶寶樹為代表的社群垂類育兒平台為代表,從孕前到育兒,這類平台提供為海量準媽媽、媽媽提供問答交流的機會,也提供相關的商品和服務。

頭部的網際網路母嬰平台寶寶樹是以有所受益。2021年業績公告顯示,當年寶寶樹APP月活躍使用者數(MAU)同比增長8.5%,增至2,160萬,私域社群使用者達114萬;同時年營收也實作32.8%的增幅,達到2.82億元。

04 寫在最後

任澤平長期以來對于人口增長的事情非常關心,甚至不惜喊出“印錢補貼生育”這樣的口号,最終也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受到處罰。

實事求是、抛開對任澤平一些個人做法的評判去看,對于生育、人口增長的呼籲本沒有錯。國家層面也已經充分意識到新增人口滑坡的危害性,在人口普查之後迅速出台了大量相關政策。

已經在飛速下降的人口增長資料,何時才能觸底反彈?目前尚不清楚,但如果放任中國家庭關系的分崩離析,在社會上形成一個規模數量龐大的不婚不育,甚至是兩性對立的群體,那麼受到影響的将絕不僅僅是房市或者經濟,而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